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文科》2005,(7):13-14
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嚼字》杂志在创刊10周年之际,公布了《当今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见下表,括号内为正确的字)。这100个别字都是10年来出错频率最高的。据专家统计,若将这100个常见的别字纠正过来,现在出版物上的别字总量将减少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2.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掌握汉字基础知识的关键期。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自身的知觉特性以及汉字书写结构等原因,使得低年级学生很难完全掌握汉字,经常出现别字。出现别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低年级学生知觉泛化、汉字造字方法和结构复杂、课堂学习目标以及课后不能及时巩固复习等。别字的出现既影响学生扎实地掌握语文知识又对以后教师教学造成诸多不便。所以,纠正低年级学生的别字现象是教师及家长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3.
别字妙批     
汉字中存在着同音字或形似字,在书写或阅读时容易造成别字,闹出一些笑话.现将一些妙批别字的故事摘录如下: 一、谐音式 李鸿章一亲戚参加考试,但这位仁兄胸无点墨,便欲仰仗李鸿章的权势得到优待.于是,他在考卷上写道:"我是中堂大人的亲口."欲写"戚",无奈搜索枯肠,就是想不起"戚"如何写,最后写成"妻"字.为此,考官批曰:"实不敢娶(取)!"  相似文献   

4.
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作为语料来源,分析并归纳了留学生在汉字习得过程中的别字偏误类型。文章对别字进行了分类归纳得出:别字偏误的类型主要有形近别字、音近别字、异形同音字。本文在分析中又考察得出别字产生的三个方面的原因:汉字文化背景因素、汉字认知心理、汉字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汉语的错别字中,别字的出现频率是最高的。常见的主要有形相近而误、音形相近而误、音义相近而误,音形义相近而误等几种类别。更正的最佳方法是弄清别字的错因,掌握正字的理扰。一旦别字已成用了习惯,最好是将别字及其正字抄成卡片经常查看,直到能真正改过来为止。  相似文献   

6.
胡英 《民族教育研究》2012,23(1):122-128
随着汉字识字量的增加,预科维吾尔、哈萨克族学生汉字的书写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即由字音相同或相近造成的学习难度渐渐大于字形相近造成的学习难度,同音别字呈现递增的趋势。本文针对两族预科学生经常出现的同音别字的偏误和偏误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就同音字教学的主要难点提出适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1899年在敦煌千佛洞出土了一批俗讲材料,俗称"敦煌变文".在这些变文中保存了当时人们所使用的大量的别字、异文,这些别字、异文对于考察唐五代时期的语音现象弥足珍贵.邵荣芬先生利用这些材料写了<敦煌俗文学中的别字异文和唐五代的西北方音>一文②,对于研究唐五代方音的人来说,是一篇颇具参考和指导价值的文章.本文受此文启发,乃对<庐山远公话>这一篇变文中的别字、异文作了详尽研讨,从语音角度加以分析,从而利用分析结果对唐五代时期的部分语音现象作了一个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8.
叶爱国 《家教指南》2002,(5):105-106
敦煌文书中有不少俗别字 ,如何正确校读 ,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本文就《敦煌俗别字补正》一文中的不妥之处 ,征引核校 ,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9.
1899年在敦煌千佛洞出土了一批俗讲材料,俗称“敦煌变”。在这些变中保存了当时人们所使用的一的别字、异,这些别字、异对于考察唐五代时期的语音现象弥足珍贵。邵荣芬先生利用这些材料写了《敦煌俗学中的别字异和唐五代的西北方音》一,对于研究唐五代方音的人来说,是一篇颇具参和指导价值的章。本受此启发,乃对《庐山远公话》这一篇变中的别字、异作了详尽研讨,从语音角度加以分析,从而利用分析结果对唐五代时期的部分语音现象作了一个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0.
“别字”一词常和“错字”并提为“错别字”,其实,“别字”和“错字”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之所以常被混淆,与人们对这一现象源流的疏于爬梳和对这种概念的模糊认识是分不开的。在这篇文章,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对“别字”一词从文字学角度予以重新定性。  相似文献   

11.
汪泛舟 《家教指南》2006,(1):102-108
敦煌文献与石窟题记中,存有丰富的俗别字,亦见有学者校正.本文从僧诗、蒙书、愿文、题记等中又辑录一些,如"群、郡"、"接、妾"、"狩、嘼(手)"、"翻、幡"、"受、寿"、"沙、涉"、"西、恶"、"享、烹"、"圣、政"、"唐、堂"等40余例,以做为对前文<敦煌俗别字补正>的姐妹篇.  相似文献   

12.
一篇好的财经类学术论文不仅要有鲜明的学术观点、正确的理论模型与完整的实证分析过程,还要求语言文字运用得正确规范。在一些论文中,词语错用、混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与理解,降低了论文的质量。通过列举财经期刊中常见的别字,阐述了正确规范使用汉字对撰写学术论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继<敦煌俗别字新考(上)>后,又从敦煌文献与石窟题记中续录一些:如"罹、離(棃)"、"身(新)救(九、久)"、"報、保"、"際、演"、"波(陂)帔(坡)"、"疆塲、堰长"、"逞(捏)呈(程)"等20例;同时,还就敦煌文献校订中疑有异义的地方,如"遐(霞)换(唤)"、"祖、诅"、"魂、勋、"恨、该(治)"等,重加考辨,借以引起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本主要运用相关佛教知识与语言学知识,着重从字形与意义入手,对北朝造像记中的别字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15.
形别字,是预科新疆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学生书写汉字时频发的一种偏误现象.本文着重分析了形别字的主要偏误和偏误生成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教学中的难点提出若干应对的策略,以期引起广大汉语教师对汉字教学的高度重视,帮助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学生有效地规避和防范形别字.  相似文献   

16.
一个日本“皇民化”的词汇,一个把中国古名都写错了的大别字。陈水扁,你怎么面对反清、抗日的先烈们?你不觉得自己有失大体、有伤大雅吗?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说的错别字 ,包括两种情况 ,即错字和别字。错字 ,指把这个字的字形写错了 ,书上、字典上没有这个字形。如把“武”写成了“武”。别字 ,指的是该写这个字的时候 ,却写成了那个字。如把“川流不息”写成了“穿流不歇” ,其中的“穿”、“歇”字形虽然没有错误 ,但用错了地方 ,导致词语的意思发生了大变化 ,这就是别字。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几乎每节课都与汉字打交道 ,但为什么还写错别字呢 ?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 ,之所以学生会写错别字 ,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 ,即汉字方面和小学生方面的原因。由于汉字字数比较多 ,结构复杂 ,有些字的构…  相似文献   

18.
汪泛舟 《家教指南》2001,(4):156-161
敦煌文书中有不少俗别字,不断有学者校正。本文例举敦煌僧诗、蒙书、愿文等文书中的部分俗别字,以为补正。敦煌俗别字有正俗、通假、古今等,既是珍贵的语言文字资料,也是我们在识读敦煌文献中必须留意的。  相似文献   

19.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是当代散文领域中深受读者喜爱的畅销书,但书中的不规范字,虽经多次再版,终未加以校正。这里所说的“不规范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写了“别字”,一是没有用正选字,而用了异体字、俗体字。下面据该书1997年5月第10次印刷本(东方出版中心),按页码顺序摘出不规范字,并略加评说(连接号后面为订  相似文献   

20.
谭素杰 《考试周刊》2012,(85):53-54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错字、别字现象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对于生字的教学,广大教师十分注重。并下了很大的工夫。可是,当拿过学生的作业本、练习本一看,错字、别字又“顽皮”地跳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