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2008年“两会”报道的主要选题集中体现在特别节目《民声与民意》中。这是一档以“两会”议题为由头,观察、解读、分析、评论中国热点问题的日播节目。从节目风格上来说,《民声与民意》以夹叙夹议的形式,追求有的放矢的传播效果。从内容上来讲,主持人每天围绕一两个主题开展访谈,并穿插记者在会场采制的动态消息和新闻特写。  相似文献   

2.
杨荑帙 《职业圈》2012,(30):75-75,77
2010年,微博元年开启。短短两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已超过3亿,微博被公认为“正在改变官方和公众话语权整体格局”。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与普通网友的微博互动再次“亮了”。3月2日19时53分,詹国枢委员发布微博:“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发起提案:中小学停止评选三好生……网友有何看法?”2分钟后。网友“Downey一黄”发上第一条回复,截至6日凌晨,该条微博评论数已逾3500条。  相似文献   

3.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以及“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加之“两会”前夕“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使得今年的“平年两会”依旧受到国际舆论高度关注。 一、世界媒体全方位聚焦 历年全国“两会”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发展的重要窗口。今年,世界媒体同样表现活跃,关注程度和报道基调等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职业圈》2010,(10):16-16
2009年异常热闹的房地产市场,在2010年全国两会中引起极大的关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27日通过网络与网民网聊中提到自己也知道所谓“蜗居”的滋味,意在提前释放部分“房压”。  相似文献   

5.
张颂甲 《文化交流》2010,(11):62-65
今年3月14日.濒家宝总理在万众瞩目的全国“两会”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深情讲述了著名的《富春山居图》这幅名画的故事。一百激起千层浪,两岸媒体一时聚焦,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一位画家,一派山水、一幅名画,顿时成为烁古耀今的文化热点。  相似文献   

6.
<正>每年年初的1至2月,全国各省区市地方人大和政协会议陆续召开。这是中国地方百姓参政议政的大事,更是3月份举行的全国两会的预热,通过地方两会可以管中窥豹。地方两会既可以展现中国各地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与状况,又是中国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酝酿、意见交流的场所,因此也是海外媒体关注的热点。地方两会报道是对外报道的开年大戏。但如何把这台戏唱好,学问很大,值得研究。在对外报道中,地方新闻往往有太小、太碎的局限,  相似文献   

7.
之所以关注‘两会’是因为它展示了中国政治的前景,体现了中国未来一年的大计。无论是在代表或委员的驻地还是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无论是万人大礼堂灿若星空的穹顶下还是在大会堂的39级台阶上,“两会”期间,到处都能闻到新闻大战的硝烟。临近三月,中外记者无不厉兵秣马准备参加2005年3月5日和3月3日分别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如何报道“两会”?“两会”报道中涌现出哪些新形式和新内容?怎样的“两会”报道能起到绝佳的宣传效果……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分别走访了新华社、人民网、中国网、《人民画报》、《青年记者》等多家媒体的近十位上过“两会”的资深记者和编辑,以期给即将上会的记者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8.
3月3日至13日,全国“两会”在北京举行。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后,境外媒体对此次“两会”将如何落实改革决定充满期待,并据此观察中国未来发展及政策走向。  相似文献   

9.
叶晓楠 《对外大传播》2009,(3):19-20,10
每年3月,全国“两会”都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场新闻盛宴,十几天的会期,从中央到地方的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全是“两会”新闻,声势浩大。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云集京城,十八般武艺各显神通。仅2008年,报名采访“两会”的记者就达3000多名,包括400多名港澳台记者和800多名外国记者,众多媒体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大显身手。  相似文献   

10.
魏尧 《对外大传播》2013,(11):23-24
案例介绍作为2013年全国两会的一名上会摄影记者,本人从两会选题策划期间,就开始对两会的图片报道进行策划,“中国梦”是北京周报社和外文局整个报道团队着重关注的选题,我也将其作为最主要的策划方向。“中国梦”是一个涉及普通百姓和整个国家的宏大主题,可以选择的报道角度很多。经过分析近两年国内外最为关注的话题,我了解到,两会前的半年内,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北方城市持续的雾霾天气受到国内外公众和传媒的高度关注。于是最终确定以生态环境为选题,并用一组照片讲述这个题目,为了准确并有艺术表现力地呈现主题,我决定在两会期间用一组相同场景不同时间的图片来直观展现空气质量的变化。然而,这样还不够,考虑到图片后期的传播,组照的形式很难同时在印刷版和互联网、微博、移动媒体、手机媒体这样的全媒体层面上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于是,最终选择拼版的形式将北京两会期间十几天的天空排列在一个画面中。  相似文献   

11.
2011年的全国“两会”审查并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等报告,描绘了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蓝图,备受世界舆论和国际受众关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遵循“三贴近”原则,发挥多语种、多媒体优势,突出外宣特色,努力为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2.
2007年“两会”首次准许境外媒体记者在征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本人同意后,可进行直接采采访,在他们看来,这是《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实施后的第一次演练,并把“两会”采访视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前中国对国际媒体的透明度越来越高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3.
《对外大传播》2011,(2):65-65
全国“两会”将在北京举行 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将分别在北京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在“两会”审议通过后并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一年一度的“两会”历来被中外媒体当作是捕捉中国未来政策走向的信息富矿。2006年3月3 日至3月14日的“两会”,更是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的记者来报道,其中有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家新闻机构的400多名境外媒体记者,创下了“两会”报道史上记者人数最多的记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今年“两会”的重要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专门的一个章节阐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温总理提到要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并加重语气表示这是一个重大转变时,几秒钟内会场连续响起两次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15.
一年一度的“两会”本来是中国自己的事情,但近二十年,外国媒体对中国“两会”给予了超乎以往的关注,进行了大量报道。他们希望通过中国“两会”来及时了解中国的最新政策变化发展。“两会”已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6.
2015年9月10日,在“2015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开幕当天,一档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题的访谈节目《解码一带一路》在宁夏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开播。节目以高端访谈形式,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所涉及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每年的“两会”都会有一些新气象。相继于2001年3月2日12日和3月5日-l5日召开的九届全国政协届四次会议和九届全人大四次会议也不例外,但网络的参与应该说是今年“两会”最大的亮点。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体的网络,今年首次人规模参与了对“两会”的报道,而作为国家对外传播重点网站的中国网,首次对“两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宣传报道,成为这“亮点”中的一个光彩夺门的“光源”。  相似文献   

18.
每年的“两会”都会有一些新气象。相继于2001年3月2日—12日和3月5日—15日召开的九届全国政协届四次会议和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也不例外,但网络的参与应该说是今年“两会”最大的亮点。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体的网络,今年首次大规模参与了对“两会”的报道,而作为国家对外传播重点网站的中国  相似文献   

19.
同全国“两会”相比,国外媒体对中国地方“两会”的关注度一直相对较低,使其难以像全国“两会”那样引人瞩目。我们不妨以美国全国性报纸对各州议会新闻的报道作参照,结合国内外宣媒体的报道实践,通过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0.
2013年2月2日,上海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至此持续近半月的中国31省区市人大和政协会议(简称地方两会)全部结束。今年地方两会适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之后不久,会议上的换届选举、新政新风、社会热点备受海内外关注,成为观察中国各地如何开启十八大之后的新局和3月初开幕的全国两会的风向标。作为负责组织、指挥和编发中国地方新闻对外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