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白云寺     
白云寺位于商丘市民权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白云寺村,与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和开封相国寺被誉为中原四大名寺。白云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原名白衣庵。相传每逢夏秋季节便白云缭绕,笼罩寺院,景色奇异,故改名白云寺。该寺屡毁屡建,现存寺院为清代建筑,占地百余亩。从寺门向北依次为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右侧为养心殿,后左侧有禅堂,禅堂两侧有厢房整体建筑古朴典雅,雄伟壮观。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7,(7):100-106
笔者对宜宾市屏山县中都楞严寺进行田野考察,收集了力所能及的有关中都楞严寺的资料,考证了该寺的得名、建筑年代和建筑特点,运用第一手资料对中都楞严寺的有关论断进行了初步考释,为将来对该寺进一步的保护研究留存基础性材料。  相似文献   

3.
苏州光福圣恩寺是一座与明代皇家有着特殊关系且沐浴着明代皇家"圣恩"的寺院。明初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召见该寺寺僧,亲自书写条幅送之,并赐予丰厚的赏赐;同时,朱元璋还为该寺写下数首诗作。明正统八年(1443),该寺又得到皇上明英宗朱祁镇所赐的"天寿圣恩禅寺"的匾额。"土木堡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又于天顺三年(1459)再次赐该寺"圣恩禅寺"匾额。入清后,康熙帝多次南巡,在处理北边与沙俄战事及外交事务的同时,康熙于二十八年(1689)第二次南巡时,至苏州光福邓尉山,并驻跸圣恩寺,且为该寺"面赐御书‘松风水月’和帑金二百两",还为该寺写下了诗作。康熙此举,不乏与前朝有作为、有威望的开国皇帝对话以一较高低的心理,但更多的却是希望这座沐浴着前朝皇家"圣恩"光辉的寺庙,也抹上大清皇家的"圣恩"光芒,并希望能借之化解江南僧俗对满清的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4.
龙兴寺位于安徽凤阳,是一座有着600年历史的皇家寺庙园林,但该寺旅游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应当结合该寺具备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本文对龙兴寺发展文化旅游进行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兖州兴隆寺、塔建置沿革及名称演变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兖州兴隆寺之名最早见于隋代仁寿二年(602),名为“普乐寺”,是隋文帝诏令第二批在全国建塔安置佛舍利的五十三(一说“五十一”)个州寺之一。该寺院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二月改名为“中兴寺”。于神龙三年(707)二月复改名为“龙兴寺”,是该寺院沿用时间最长的寺名。自此,该寺与全国八十一州所置“龙兴寺”一道,成为该州地方官府于国忌日举行行道散斋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该寺院在元代初年曾经因兵乱被焚毁。明代初年该寺院重建之时,因政治原因改名为“兴隆寺”。在明代,该寺院仍然是当地寺院和僧侣管理机构“僧纲司”所在的重要寺院。该寺寺塔首度修建于隋代仁寿二年,以安置朝廷颁送的佛舍利。现存之塔基与唐代成通十一年(870)十月所造立之“朱常庆等《陀罗尼经》幢”之间有一定关系,故其基座甚至基座之上的若干层塔身,也可能是唐代甚至更早的遗物。现仍保存在兖州市博物馆的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2)正月龙兴寺残碑中亦提及寺塔,故可以推断,唐至五代时期,该寺院始终存在着寺塔。宋代嘉祜八年(1063)再次建塔。该寺塔于清康熙年间因地震被毁,在对基本保持完好的下部七层稍作修整后,再于其上修建石栏和六层子塔,形成现在所见寺塔之形制。  相似文献   

6.
清代湖南科举总体水平不高,但科举人才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进士的分布很有特色,长沙成为全国科举和人才重镇,这与清代湖湘化的鼎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官俸制度是封建国家政治制度和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剖析清代文官官俸制度因置厘革的嬗变过程,进而归纳出清代官俸制度与历代相异的诸多特点,认为清代的官俸制度既有承袭前朝的一面,又有自身独创之处,还有受西方影响因时而变的地方,极具特色,颇有挖掘探讨之必要。  相似文献   

8.
清代广西的闺秀诗人群体及其诗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广西出现了以桂林为中心的闺秀诗人群体,这些闺秀诗人大多生活在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有较好的学习与创作条件。尽管闺秀诗有诸多的局限,但清代广西闺秀诗人的涌现,为清代广西诗坛增添了许多耀眼夺目的异彩。  相似文献   

9.
夏天 《初中生辅导》2010,(36):41-43
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的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最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堪称藏族传统文化的聚宝盆。该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  相似文献   

10.
尤侗、李渔都是清初剧坛的重要人物,他们交游频繁,且以“同调嘉宾”相称,但清代文人多对二者的戏曲褒贬不一。这些不同的评价不仅缘于李渔、尤侗戏曲的个体差异和评论者的独特趣味,更多的应归因于清代剧坛崇雅黜俗的审美观念。这一雅俗之辨有其独特内涵,既是清代高压政治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同时也是明清戏曲文人化进程中的必然,给清代戏曲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襄樊三义庙是一个行业性神权崇拜场所,同时也是带有业缘性质的工商行会,其所存碑刻对解读清代屠行行业行规、牙行制度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兰州地区盛行着体现浓厚祖先崇拜的祭祖习俗。通过浓厚的敬祖崇宗观念和墓祭、庙祀、家祭、邮祭等系统的祭祖礼仪对明清时期兰州的祭祖习俗进行探讨,以期揭示明清时期兰州祭祖习俗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四川渠县文物管理所藏有一块由明代渠县邑侯高则腾于万历甲寅(1614)重刊的李白《游南阳清冷泉》诗碑。明代以后的许多有关渠县的文献,均记载“南阳寺,李白有诗”。然而明代以前的有关渠县的古籍中,没有南阳寺和李白旅游渠县并作诗的记载,且古今各种李白的诗文集中,编注者均明确地指出,《游南阳清冷泉》是写于今天河南省南阳市。李白至渠作诗之事是明代后期以来渠县的文化名流根据诗碑而推论并衍化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永欣寺始建于梁陈时(502 589),原址在湖州青塘门外,宋以后曾改名永福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建,后废圮。陈隋间,王羲之七世孙僧智永曾在永欣寺习字数十年。他书写的《真草千字文》,书体法度严谨,笔力遒劲,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唐宋以来,初学书法者常以此作为临摹范本。所以,永欣寺不同于一般寺院,为海内外史学家所重视,在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5.
河南武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三阳玉帝庙道教建筑特征鲜明,在多次考察的基础上,对玉帝庙主要建筑的修造历史、建筑特征、建筑装饰进行考证分析,属于典型的清代官式与道教相结合的建筑。在一定程度可以作为覃怀地区明清官式建筑的一个代表。  相似文献   

16.
粤东梅县雁洋镇和松口镇的田野考察资料显示,李二何侄儿李直简修建的世德堂,虽具有传统客家围龙屋的建筑形式,但其建造的目地却是要用作崇祯太子"反清复明"的行宫。阴那山灵光寺独特的藻井设计及元魁塔留存的诗文碑刻,也间接证明崇祯太子极有可能隐居灵光寺以图东山再起。灵光寺附近的历代住持灵骨塔,以其独具一格的南瓜外形和明确的碑文内容,肯定了阴那山灵光寺的奯山和尚暨一清光禅师就是明朝崇祯太子朱慈烺的说法。民间口述材料和文献考究的互相佐证,不仅可以破解历史谜团,而且有助于地方政府以此为内涵式发展的契机,推进客家特色旅游文化的建设,以增加世界客都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7.
寺院土地是清代蒙古地区土地所有制形态的重要类型,也是清代蒙古寺院经济中的重要生产资料之一。按其生产经营方式,可分为牧场、耕地和城镇寺院周围的地铺三种。牧场一般在寺庙建立初期由当地扎萨克或官员从所辖游牧区域中划给呼图克图或寺院,其生产经营方式主要是通过放苏鲁克从事畜牧业生产;清代汉族农民移入较多,开垦较早的呼和浩特地区、内扎萨克蒙古东部地区和其他适合农业区的寺院土地多以耕地为主,并零散分布于寺院四周或离寺庙较远的地区,由扎萨克官员划给的香火地、自私招垦牧场、王公、台吉和富有的蒙古箭丁捐献的土地、上层没落的台吉、塔布囊和下层民众因贫穷所迫而典当或卖给或寺庙喇嘛动用庙仓现银现钱购置等渠道构成,其生产经营方式是通过佃租给民人或旗民耕种而获取地租——银粮或小部分土地由寺院喇嘛人口和所属沙毕纳尔耕种;寺院地铺分布于呼和浩特、多伦诺尔、阿拉善和硕特旗定远营、内扎萨克蒙古锡埒图库伦喇嘛旗等城镇的寺庙周围或城内其它街道,以租赁为主要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18.
宋琬作为"国朝六大家"之一,其诗歌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对于他入清之后即参加科举考试,出仕清朝的行为却很少有人提及。宋琬在清初的身份和经历比较特殊,他以"白衣秀才"的身份参加科举考试,出仕清朝不属于"失节",但其世家弟子的身份和举家被清兵屠戮的灭族之仇对其心态影响较大。本文分析了宋琬仕清的矛盾心态与缘由,并叙述了仕清行为对其诗歌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庙学却是各级儒学,元代在儒学教育上继承了两宋以来的高学合一制度,使祭祀与教学相结合的庙学制度更加完备,朔望祭祀、讲书是元代各级儒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注重祭祀是元代庙学制度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