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阿Q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的"原型",有着众多的文学后裔,仅就1990年代后小说而言,就出现了刘跃进、许三观、福贵、陈奂生、张大民、<阿Q后传>中的"阿Q"等人物形象,这些变异的后裔或多或少遗传了他们的先祖阿Q的精神基因,表现了大致相似的"阿Q相"和文化-心理结构.但由于作家写作宗旨、价值立场与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作家对人物的主体情感态度差异甚殊.  相似文献   

2.
张承志早期的创作并没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在"前定"的呼唤中,他进入了大西北,回族的血性在追寻中被真主唤醒。哲合忍耶是穷人的宗教,具有神秘主义特点。哲合忍耶精神与张承志的个性、审美原则、文学理想达成了一致。张承志皈依了哲合忍耶后,伊斯兰成为他创作的题材和文学精神指向。为了更好的表达虔诚的宗教情怀,张承志后期的小说中出现了诗化的特点。随着宗教情感的升腾,为了表达的需要,张承志的创作从小说转向了散文,视野逐步开阔,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伊斯兰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张承志早期的创作并没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在"前定"的呼唤中,他进入了大西北,回族的血性在追寻中被真主唤醒。哲合忍耶是穷人的宗教,具有神秘主义特点。哲合忍耶精神与张承志的个性、审美原则、文学理想达成了一致。张承志皈依了哲合忍耶后,伊斯兰成为他创作的题材和文学精神指向。为了更好的表达虔诚的宗教情怀,张承志后期的小说中出现了诗化的特点。随着宗教情感的升腾,为了表达的需要,张承志的创作从小说转向了散文,视野逐步开阔,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伊斯兰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从民间叙事视域的角度来看"十七年"小说,我们发现,虽然小说创作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立场,但由于作家亲身经受了大众自在状态情感和理想的熏陶,深刻体验了民众中原有的、分散的、感性的个人道德标准和感情体验,从而对以往小说叙事视域进行了弥补与突破.在此之上,又以其创作实践中对民间精神风貌的整体关注和对民间和谐醇美审美本真的由衷倾向,实现了民间叙事视域的建构,表现出鲜明的民间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5.
莫言的小说创作最初是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保持高度一致,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莫言开始以民间立场的姿态进行小说创作,这一时期莫言的小说在恪守民间立场的同时,并未和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传统和批判精神发生对立。《檀香刑》是莫言小说民间立场的一次大的转折,莫言站在了民间消极性的一面,站在民间和知识分子传统对立的一面,结果使莫言追求的民间立场写作因为道德的缺失而显得暧昧含混。  相似文献   

6.
当代文学研究有必要回归民间,寻求民间立场的文学写作。作为晋东南作家,葛水平的写作体现了民间立场。葛水平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她的小说素材取自民间,小说语言具有一种“野”味,风俗描绘显出一种“野”性。葛水平擅长于日常生活叙事,而她的小说独特之处在于能够穿越民间生活的苦难,展现太行人民的坚韧与大爱,作品浸润着脉脉温情。  相似文献   

7.
北村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有宗教情感的作家,文章从其皈依基督以后的小说的二元对立的神性图式分析人手,从中西基督文学的比较中探讨此种叙事对中国文学是否有意义及有何意义。  相似文献   

8.
“小说界革命”的作家群可以被分为先后继起的三代:倡导者是一批职业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继他们而起的是历史上第一批职业作家,身处中西、新旧的冲突融合中,在传统士大夫“心怀天下”的精英意识与“以文谋生”的商业关怀之间艰难地寻找平衡;随着小说市场的渐趋成熟,作家的职业化也趋于完成,身份认同由“精英立场”转到“民间立场”,创作宗旨与皈依由政治功利主义让位于经济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9.
老舍秉持民间本位的创作立场,在小说叙事中流露出极强的民间意识,具体表现为创作主体的民间定位、创作意识的民间流露与审美情趣的民间认同。他自觉地运用民间文化资源,用他的文学才情和智慧很好地弥合了知识分子与民间世界的缝隙,从而使其小说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0.
知青小说乡恋叙事表现出对城市的厌弃以及对乡村的回归,这种叙事倾向与鲁迅先生的"归乡"小说取得了惊人的一致;知青从当初争先恐后的回城到乡恋叙事中知青主人公对乡村的情感皈依,更是昭示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悖论。  相似文献   

11.
这里把女性小说与男性创作和西方女性学创作相比较,对中国女性小说的先锋性进行化反思。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有关史料与具体作品,对研究者以往涉及较少的中国古代文言公案小说进行新的观照和审视,将文言公案小说视作一种与白话公案小说相对应的、独特的文人话语,在对其内涵和外延重新进行准确界定的基础上,对文言公案小说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及其文学特性进行较为深入的概括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1990年代以来女性自传体小说,不再以自传的真实面目而是以小说的虚构名义,在纪实与虚构中展开对原生态故事的展示,呈现出女性自传体小说叙事的多样性。叙述可以使故事的讲述千变万化,不同的讲述可以达到不同的叙事效果。有了叙述层,才有故事展示赢得的意义。可以说,叙述的引入,是1990年代以来女性自传体小说叙事的深化。  相似文献   

14.
《呐喊》与《彷徨》小说是叙事结构剖析文本的个案。围绕元小说创作倾向、双构叙事和复调文本叙事三个方面阐述其成因,凸现鲁迅作为现代小说大师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5.
简·奥斯汀所创作的六部小说,皆以女性为主人公,以婚姻为主题,而男主人公在其作品中充当着女主人公的领路人和道德楷模。该文概述了简.奥斯汀和她的小说,着重分析了简.奥斯汀笔下的男性及其与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作者得以创作出6部取材相同小说的心理原因和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6.
前草原小说指前十七年间的小说,“牧民”以榜样楷模的形象出现在小说中,人物性格是一维构成的性格表现和反映出的是他们所属阶段的本质属性,小说塑造了一个欢乐的英雄群体;后草原小说指1984年以来的小说,“牧民”成为普通人,其性格构是多元复合的,很难对此做二值判断,他们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人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池莉20世纪末的小说写出了改革开放以后,女人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与鲁迅笔下的子君不同的是,她们还在行动上表现出了真正意义上的抗争。  相似文献   

18.
方言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存在于今天必然有其合理性.我们在逐步探索方言小说的重要价值和存在意义方面,不能忽略方言小说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民间性.本文对近年来的几部小说作以简单分析,对方言小说的地域性和民间性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南方独特的历史背景及地域特色,使之成为哥特小说繁衍生息的沃土,哥特小说以其特有的风格,揭露历史与社会所犯下罪恶的极其可怕的后果,给读者以振聋发聩的阅读效果,所以倍受南方作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20.
苏童小说中的时间意识和霍金的《时间简史》中的“时间箭头”有着不约而同的吻合,其对于三个时间箭头的表现蕴藏在小说的景物变化或是人物刻画之中。从“时间箭头”入手,剖析苏童小说蕴含的时间意识及其所带来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