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因新闻报道特别是批评报道引起的纠纷增多,有的还引起了法庭诉讼,比如:活“济公”为何走上法庭和陈佩斯正式向长沙市地区人民法院递交了起诉状,都是因为名誉权的问题。名誉权是公民、法人享有的重要人格权。所谓名誉,就是社会上一般人对某个公民或法人的品德、声望、信誉等方面的评价。《民法通则》中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2.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有人常常和我谈起的: “你们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为什么成长得那么快?”具体的说,成长得快大概包括这些内容:和中央各新闻单位驻各省的记者比较起来,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有不少是“佼佼者”;他们中有的人“人在地方、胸怀世界”,写出了很多指导性强、引起了轰动的文章;中国青年报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的两个  相似文献   

3.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有人常常和我谈起的;“你们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为什么成长得那么快?”具体的说,成长得快大概包括这些内容:和中央各新闻单位驻各省的记者比较起来,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有不少是“佼佼者”;他们中有的人“人在地方、胸怀世界”,写出了很多指导性强、引起了轰动  相似文献   

4.
1999年11月1日 ,原南德公司总裁、“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家”牟其中涉嫌金融诈骗一案在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曾引起中国新闻界的极大关注 ,中央和地方的数百名记者云集江城 ,报道此案。然而 ,除了案件本身引起的新闻轰动之外 ,更吸引公众视线的 ,是案件审理过程中一个与案情无关的细节 :数位记者的笔记本、照相机、录像机、录音机被执勤法警当场没收。原因是记者没有法庭“旁听证” ,私自进入法庭 ;而且未听法庭警告 ,“未经允许”私自进行录音、录像和采访活动。法庭的“严格执法”行为引发了三个方面的后果 :一、对公开…  相似文献   

5.
最近,和几位记者聊天,谈及稿件处理问题。有的说:“唉,真没办法。你费半天劲琢磨出点有意思的东西,往往见报时就被砍掉了。”有的说:“编辑的斧头可真厉害呀!吭哧一下,就给你定了型。”这些同志的感叹,引起了我的共鸣。编辑处理稿件,难免要作一些修改。所以对编辑砍稿。当记者的一般是没有非议的。但是,在如何“砍”这个问题上,却大有说头。这里我不揣浅陋,谈点看法,和编辑同志们商榷。  相似文献   

6.
经常有这种现象:有的小报记者身居本地却苦于找不到有价值的新闻,而大报记者下来走一趟,就把小报记者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问题、现象,写成很不错的新闻稿,有的稿件,还产生了轰动效应。对此,有些小报记者疑惑不解: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个角度,这个题材?我以为。这里的要害就在于小报记者缺乏大眼格。小报记者的大眼格,是由社会对新闻的要求决定的。既然新闻负有引导社会舆论的使命,小报记者就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应努力开阔自己的眼界,注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使自己在风云变幻  相似文献   

7.
一些单位变相出售记者证,导致记者证满天飞,使一些人用它干出一些不正当的事。这件事已引起社会的关注。与此有联系的,如今通讯员证、信息员证也有满天飞之势,有的“变相出售”。这个问题也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我国各新闻单位所联系的通讯员无非有两类:一是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二是其它系统的业余  相似文献   

8.
经常有这种现象:有的小报记者身居本地却苦于找不到有价值的新闻。而大报记者下来走一趟,就把小报记者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问题、现象,写成很不错的新闻稿,有的稿件,还产生了轰动效应。对此,有些小报记者疑惑不解: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个角度,这个题材?我以为,这里的要害就在于小报记者缺乏大眼格。小报记者的大眼格,是由社会对新闻的要求决定的。既然新闻负有引导社会舆论的使命,小报记者就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应努力开阔自己的眼界,注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使自己在风云变幻的事物面前,站得高,看得远,看得深。小报记者的大眼格,也是由新闻工作本身的特性决定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只有对事物的全局、  相似文献   

9.
一年过去,有的小萝卜头熬成了名记,有的名记长成参天大树,有的大树倒了,倒掉的大树被万人敬仰。有的记者为多发两条稿子窃喜不已,有的记者为稿子里的两句话待业在家,有的记者身陷囹圄,还有的记者已殉职在采访路上。他们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媒体上,但若非一些特别的事件,他们本没什么不同,这个名单可以列很长:朱文娜、简光洲、戴骁军、徐娜、孙春龙、李敏、江  相似文献   

10.
一当记者就是要写稿,写稿就希望见报,这是天经地义的。问题是,稿子见报后,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笔者曾就这个问题,与一些记者交谈。从交谈中了解到,有的记者在自己的稿子见报后,不再看一眼。这些记者认为,反正是自己写的,刊登出来就得啦,还看它干什么。有的记者则相反,每当自己的稿子见报后,又仔细地读,并与原稿对照,看看有哪  相似文献   

11.
倪恩泉 《视听界》2005,(1):84-84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在这个背景下,教育记者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也越大。检讨起来,以下几点应当引起重视:一、报道缺乏深入调查,公正性不够。如教育乱收费问题,有的媒体在接到群众举报后,不作全面调查,打几个电话,即把举报内容登出来,把  相似文献   

12.
何强 《记者摇篮》2006,(6):42-42
大凡采写过批评稿件的记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采访、撰写、交稿、见报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个别稿件总要经历一些磨难和曲折,有的胎死腹中,有的半途而废,有的面目皆非,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也困扰着一些记者,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眼下,在采写批评稿件过程中,有以下几种情况值得注意:一是“听到问题就发愁,碰到问题绕道走”。有的记者主观上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不敢正视在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不敢揭示事物的本质,担心批评社会的落后面,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因而碰到问题不敢问津。二是“经济发展与批评稿件对立论…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侵权纠纷明显增多,诉诸于法律的“新闻官司”也不断出现。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党报,成为被告的也不鲜见。而不少“新闻官司”的审理结果,大都以新闻单位和记者败诉而告终。 “新闻官司”的出现和增多,在社会上激起多层面的反应。它不仅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和思考,也给法律工作者提出了很多法律问题,在新闻界引起很大震动。虽然大多数新闻工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能以正常的心态对待这一社会现象,但确有不少新闻工作者,不愿接受这个现实,对此感到困惑、茫然和苦恼,心理压力很大,有的认为批评报道难以把握,弄不好就会“吃官司”,有畏难情绪;有的认为新闻素材是被采访单位或个人提供的,出了问题不该找新闻单位麻烦;还有的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影响,认为当被告丢人,上法庭没“面子”,因而即使有理也愿意私了或非诉和解,不愿与人对簿公堂,还有的由于对有关法律不熟悉,对正常的诉讼程序不了  相似文献   

14.
记者的形象     
写这篇短文,是由这么一件事触发的:某局组织新闻单位进行集体采访.接待十分热情,认真介绍情况,但没想到,有的记者在会上竞仰脸打起了“呼噜”,有的则自管聊天,使介绍情况的同志十分尴尬。会后,这个单位的领导大惑不解地说:真没想到,记者会给我留下这么个形象。此种情况虽属个别,但有些记者在采访中不注意自身形象的情况,确是存在。比如,有的记者同采访对象约定了开座谈会的时间,但过了一二个小时也不见人影;有的记者下去采访时,要这要那,把采访活  相似文献   

15.
李凯 《新闻世界》2011,(6):173-174
隐性采访是进行批评报道的有力武器,堪称投向社会丑恶现象的"投枪"、"匕首"。然而,近年来随着隐性采访的增加,新闻侵权诉讼也随之增多,有的记者因此而被告上法庭。不少隐性采访更饱受"钓鱼采访"的质疑,引发争议。应着力提高记者法律意识和采访技巧,有效规避侵权"雷区"。  相似文献   

16.
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道理很简单:记者排除万难写成了一篇批评报道,被批评者或抓住报道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形容词,说你报道失实,黑白颠倒;或捏造事实、编就故事,说你这个记者有“作风”问题,兴许是哪一个“铁哥们”派来的,往你身上泼一桶脏水。“身正不怕影斜”,记者既然敢揭丑,也就不怕什么了。麻烦的是,如今有的法院轻易受理“告记者”案,使记者或新闻单位的领导不得不  相似文献   

17.
在学习温家宝总理关于《乡村八记》写给范敬宜的信,学习中宣部刘云山、吉炳轩两位领导同志关于《人民日报》刊发《〈乡村八记〉概述》的有关批示时,有的媒体提出在兴调查研究之风中,记者要强化采访中的调查。笔者认为这个意见值得各家媒体重视。记者在采访中,访问与调查二者是水乳交融的。有的新闻学辞书对“采访”的解释是:为采集新闻而进行的调查或访问活动,是记者获取新闻事实的主要手段,也是记者的主要工作内容。可是近几年来出现了有的记者在采访中放松调查的情况。有的记者采访会议拿到会议材料就离开会场写报道去了,结果报道见报后,…  相似文献   

18.
法庭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必须做到公正而准确。正因为是要写作执行国家法律、审理一切案件的法庭新闻,“公正”和“准确”这两大新闻准则比起写作其他新闻来,显得格外重要。公正就是不偏不倚。法庭记者所写的新闻应尽可能客观地让读者形成对有关各方的一致印象,也就是说,要用同样的语气报道辩论的双方。准确就是无误。法庭记者应记住:在法庭新闻中.哪怕是一点地差错都有可能会使报纸遭到诽谤的指控,或被指控为藐视法庭。记者应尽可能~丝不漏地弄清诉讼当事人的姓名、年龄、职业和住址及事发的时间、地点和情况。关于法庭新闻的采写,“…  相似文献   

19.
作家孙犁说:"艺术家的特异功能不在反映,而在创造。"新闻记者与作家从事的精神劳动虽有不同的特点,但应用创新思维是共同的。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在有的记者眼里不屑一顾,而在有的记者眼里却是值得报道的好新闻;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由这个记者写出来的新闻是淡而无味,而由另一个记者写出来的报道却是精彩的好稿。差别就在于有无创新思维品质。优秀的记者应该是一个勇于进行创新思维的记者。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上海电视台播出了《把法律交给人民——吴泾化工厂法制宣传巡礼》专题,观众来信象雪片一样飞来,颇有应接不暇的感觉,反映最强烈的是其中一档“模拟法庭”,法庭成员是由该厂职工扮演的。案情很简单,被告王亚芳打瞎了张莉莉一只眼睛,而原告却是第三者,她的行为使被告的幸福家庭解体了。法庭上,扮演者作了极为逼真的表演,而公诉人与辩护律师在“法庭”上,对故意伤害和过失伤害更展开了唇枪舌剑的辩论。观众来信说:“刚看到这一节目时,我以为是真的,后来才知是模拟法庭,假戏真做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从中学到不少法律知识。”有的说:“如果被告会运用法律这个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不会发生原告变成被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