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部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及其战略主体演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部开发要达到缩小地区差异这一目标,单靠国家政策的倾斜是不能实现的,必须从西部地区的现状出发,把可以改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技术创新作为西部开发战略的核心,构建西部区域创新系统。主体、辅助和环境这三个子系统既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结构,又是西部开发战略的战略主体。由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建立本身要经历一个创立、成长、成熟的阶段,因此每一战略主体在各个阶段的作用发挥是各不相同的。在此阐述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特征和结构,对区域创新系统战略主体和其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并揭示了三个战略主体在系统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燕 《中国科技论坛》2007,(7):23-25,121
本文在界定开放式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西部地区构建开放式科技创新体系的理论依据,提出了西部构建开放式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指导思想、原则与模式。  相似文献   

3.
区域创新体系与西部制造企业R&D组织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为基础,探讨在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下,西部制造企业的R&D组织创新.在分析了三类R&D组织创新模式的运行特征之后,文章简要讨论了促进西部制造企业R&D组织创新的相关机制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计划是交通部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为提升西部公路水路交通科技的总体水平,切实保障西部交通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所做出的重大决策。经过近5年的实施,不仅有效解决了西部地区交通建设中的技术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全面推进了区域交通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本文就西部交通科技建设项目计划对西部地区区域交通科技创新体系的促进作用做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制定能够长期而持久地促进和提升区域知识创新能力的教育创新战略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本文从知识创造、知识流动和创新支撑能力等三个方面构建了中国西部12个地区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法对西部区域知识创新能力进行了因子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进而提出着眼于构建和提升西部区域创新能力的长期教育创新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6.
区域创新与政府职能发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个性化的国际背景与经济体制改革、西部大开发的国内背景下,区域创新才能发展。探讨了区域创新概念与思路,创新在区域发展中的意义;提出了政府在区域创新中存在着宏观职能与微观职能,同时应注意防止职能过度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论述了西部绿色产业区域科技创新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西部绿色产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国际和国内科技创新总体形势的前提下,对西部地区科技进步,特别是陕川渝区域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9.
面向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让有限的科技资源达到最佳配置,破解创新发展瓶颈,是西部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挖掘潜在增长极,培育新兴增长极将是实现西部区域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上述认识,本文通过复相关系数法与引力模型对西部地区各城市创新集聚与扩散的综合实力进行了测算,提出了现阶段中国西部增长极的主体结构。在此基础上结合西部整体布局及重大经济战略,筛选出成熟型、成长型、发育型、潜在型四类创新增长极,针对不同增长极的结构特征,提出了各层级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0.
区域创新网络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文章对区域创新网络创新效率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使用两阶段模型,将区域创新活动分为技术研发和经济转化两个阶段,运用DEA方法对西部地区11个省市2009~2013年的区域创新网络效率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西部11个省区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和阶段差异,陕西、甘肃、四川和重庆地区研发投入的技术效率高,而由科技投入向实际生产能力转化的经济效率低。青海、宁夏、广西和内蒙古地区第二阶段的经济效率高,但处于创新活动上游的RD投入产出效率则比较低。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和新疆在创新资源投入方面存在较大冗余。根据实证结果,对西部地区如何提高创新效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运用目标规划模型,采用2008—2017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分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金融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效应,进而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金融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30个省份、中部省份、西部省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综合效应为正;金融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驱动效应明显,地区金融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反过来促进金融科技创新,金融科技创新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者互融互促,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2.
高翠云  王倩 《资源科学》2020,42(4):776-789
随着环境规制联合治理体系的构建,政府规制工具的变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绿色经济的发展现状,厘清两者间的互动反馈机制,有助于政府选择合适的规制手段推动绿色经济螺旋式上升。本文基于2007—2016年中国省际环境规制和经济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采用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构造绿色经济绩效指标,运用面板VAR模型测度环境规制体系互动视角下的绿色经济发展与各主体环保行为的互动效应。在此基础上,将绿色经济增长率分解为“追赶效应”“创新效应”和“领先效应”,分别探究东、中、西部地区3种效应与地方政府环保行为的互动影响。结果表明:①全国层面,绿色经济发展与政府偏好下的命令型环境规制呈互动正相关关系,形成“绿色经济发展—命令型环境规制”的螺旋上升机制,而与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负相关,同时虽然公众环保行为未有效助力绿色经济发展,但绿色经济仍对其存在拉动作用。②分地区考察发现,政府环保工具的选择存在显著的地区依赖特征。绿色经济绩效的提升致使东部地区致力于自主型环境规制的开发,但现阶段绿色经济发展仍依赖于市场型环境规制,中部地区政府环保更依赖于命令型环境规制,而西部地区现阶段并没有环保的意愿。③由于绿色技术的区别,地方政府的规制手段受到不同效应的差异化影响。各地区应综合考虑自身特征,因地制宜完善环境规制体系,设定阶段性技术创新目标。  相似文献   

13.
运用熵值法、变异系数和耦合协调模型对我国2002-2016年区域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总体上不断发展并呈现阶段性特征;它们的区域差异在波动中下降;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的两元系统跟三元系统协调均呈上升趋势。直到2016年全国各地区三元系统协调等级未达到优质耦合协调等级;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的三元系统耦合协调增长在2009年之前主要是由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引领,在2009年之后主要是由科技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引领。未来需加大对科技、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以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并缩小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2006—2019年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以制造业创新链作为中介渠道,分析人工智能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制造业创新链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人工智能对东部地区的创新链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与2013年以及之后相比,人工智能的单位变化在2013年以及之前的时期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此外,人工智能主要通过制造业创新链的投入和产出环节,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市场应用环节的中介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陕西、四川和重庆等西部局部地区经过国家的长期支持和发展,不仅聚集着强大的承担"国家使命"的科技资源,而且吸纳科技成果的高新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及军工产业较为发达,区域内国家创新能力较强.因此,这些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应充分利用其国家科技能量首先在本区域释放、国家科技资源布局的区域"根植性"、技术能力的非流动性和技术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等有利条件,通过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化的路径,进一步以思想观念创新为先导,克服为科技而科技、轻科技产业化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盲目靠拢国家创新体系目标的认识误区;以体制制度创新为主导,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以大力发展地方科技为基础,提升区域吸纳利用国家科技能力等措施,建立完善其区域创新体系,深化西部大开发,带动西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1-2014年中国省域创新数据,对区域创新时空演进特征进行测度,并对制造业转移、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空间演进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2007年为分界,东部地区创新产出份额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倒“U”型变动特征,相应的中西部地区的创新产出份额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U”型变动特征,而此期间我国制造业则呈现以2004年为分界先向东部地区转移,后再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转移的时空特征。由制造业区域转移所引起的地区制造业份额的相对变动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创新产出方面的巨大差距。地区制造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对区域创新的溢出效应显著为正,研发资本投入、地区发展水平、技术市场活跃度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较为显著。政策启示: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跨区域转移;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知识吸收能力,以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中的知识溢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2003-2013年中国制造业数据,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和距离协同模型对产品和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程度进行了总体、东中西分区域以及分省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总体产品和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程度呈现持续提升态势,但产品和工艺创新的发展程度要小于其协同程度;东中西部的区域制造业产品和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程度差异显著:东部地区领先,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各省域制造业产品和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且不均衡。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促进中国制造业产品和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测度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通过研究界定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涵义并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期为我国制定区域经济和技术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区域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估可为中央和地方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文章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评价结果,梳理和分析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呈现出的新特点:以北京、上海、广东等为中心的创新集聚区初步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三大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南方地区的创新能力在快速上升。同时,我国区域创新能力依然面临挑战: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严峻;科教资源不平衡,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地区经济发展联系不紧密。文章提出未来依靠优化战略布局,提升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