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孟子以他的人性论作为“仁政”的理论源头,如果把“仁政”思想运用于政治实践,便又成了他的“民本”原则。但是,“仁政”也好,“民本”也罢,其终极的价值追求还是“王道”。在当代,这一思想对我国的政治实践仍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原道训》涉及宇宙论、本体论、人性论、工夫论等哲学思想以及政治治理思想。其中本体论是在“无为”这一价值意识下展开的理论建构,而“无为”价值意识又合于《原道训》的核心问题意识——“无为而治”之治理思想。因此《原道训》是带有政治关怀的理论探索,从形上学的高度建构了相应的本体论、宇宙论、人性论、工夫论的义理结构,以为其“无为而治”的思想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荀子人性思想既是其天人关系观在人自身的体现,又是其整个治国理论的基础。这一思想可以归结为“性恶善伪”四个字。荀子的人性论,与其说是人性恶,还不如说是人性不善。荀子的人性论必然导致对圣人或圣王政治的强调甚至崇拜,这是其人性思想的社会论意义。荀子人性思想自身矛盾的症结,则在于他对于圣人或圣王统治的强调。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对人性的充分认识和理解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根本。马克思提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统一;马斯洛的人性论是以“似本能”为基础的需要层次理论。马克思-马斯洛的人性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受教育者的物质需要,重视受教育者的社会属性,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人性差异,激发其潜能与主观能动性,促进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5.
近代思想家康有为的社会政治思想,尤其是社会大同思想,带有极强极高的哲理化程度。但从根本上说,他的大同思想具有鲜明的乌托邦性质。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社会大同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唯心主义的“博爱”哲学、资产阶级的自然人性论和“公羊三世说”(庸俗进化论在康氏唯心史观中的表现形式)这三个理论支柱不牢固、不科学。  相似文献   

6.
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他提出的自然哲学思想、人性论思想、伦理道德思想都是为了论证“无为而治”的合理性而服务的.本文将就此对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作清晰而全面的诠释,以加深对老子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是他哲学思想存在的基础,他所说的“性”有三层含义;其人性论思想存在多种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8.
作为政治家的邓小平与政治哲学家们一样有着深邃的政治哲学思想。然而与后不同的是,邓小平摆脱了人性论的学理羁绊,直接从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得出了制度比人性更可靠的判断。他进而主张用法治取代人治,建立能够防止“好人变坏、坏人作恶”的制度。同时,他紧紧抓住“人的问题”,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和思想政治教育。他的政治哲学思想直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形成,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9.
罗荣桓同志在长期的军队政治工作实践中,从不成熟走向成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罗荣桓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是他思想政治理论形成的萌芽阶段和重要源泉。他的“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干部教育”、“政治工作的基础在连队”、“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理论的形成与他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工作实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以王廷相“理在气中”的唯物主义元气本体论为基础,论述了其哲学思想,包括本体论、人性论、认识论、方法论对其教育思想的影响, 尤其是他在教育作用、教育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思想与观点,成为明清启蒙教育思想和经世致用思潮的理论先驱,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罗荣桓同志在长期的军队政治工作实践中,从不成熟走向成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罗荣桓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是他思想政治理论形成的萌芽阶段和重要源泉。他的“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干部教育”、“政治工作的基础在连队”、“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理论的形成与他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工作实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针对先秦儒家解决人性问题而提出的“性近论”“性善论”“性恶论”的理论缺憾,提出了富有创新性的人性论。在继承孟荀的基础上,他将善、恶纳入阴阳两分的天人哲学体系之中,并明确地提出了“性善情恶”的二元论、“性三品”的人性论,从而既从“天意”的高度肯定了统治者的善性,又为礼仪法度道德教化和皇权至上套上了合理的“外衣”。这篇论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和方法论,阐释了其理论思想体系与教育、政治的关系,分析了经过神学化的“性三品”的实质,及其对教育对象、教育功能的积极影响与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人性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都曾以人性论为其理论基础的来源。汉代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基础,以“阴阳”为其属性,以“性待教而为善”为目的,提出了著名的“性三品”说。这是董仲舒第一次总结先秦以来的人性论思想,并将其上升到哲学高度。“性三品”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且,“性待教而为善”思想也与当今的“教育性教学”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德育思想形成的背景主要有三个:家庭背景、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他的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不是“德治论”,而是“人性论”。  相似文献   

15.
马尔库塞在人性论方面试图实现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他提出人的本质是“爱欲”思想 ,认为人的历史是爱欲受压抑的历史 ,解放人的关键是爱欲的解放。这种人性论是从生理学角度来阐述人性的 ,因而只能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  相似文献   

16.
人性理论一直是哲学界研究和讨论的重大问题之一,由此产生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在西方,马克思之前的人性理论非常丰富。例如:以柏拉图和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人性论,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主张“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以费尔巴哈为代表重新提出“人是感性的自然存在物”,等等。但是,马克思认为它们都属于抽象人性论。抽象人性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是一部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史。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奠基人孔子以“人”为中心形成了他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是他丰富的教育思想中最闪光的部分。而其道德理想又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的支柱,乃至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出发,从考察孔子生活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入手,通过对其人性论及他所提出的道德规范的剖析,以求揭示其道德理想及其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含与核心。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仁”,同时也是孔子道德理想的内含所在。最后,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并联系现实以求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罗杰斯“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在他的“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其“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中的教学目标、过程、方法和评价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罗杰斯的“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进行批判的借鉴和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加强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贾谊大力倡导有为之政.他吸收孟子的民本思想,并视其为自己政治学说的核心.在继承孟子人性论的同时,贾谊又受先秦“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的影响,显示出其人性论的矛盾.贾谊以“六”为基础展开的论述,是对思孟学派五行说的改造.  相似文献   

20.
限制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束缚型教育在我国有着牢固的历史根基。今天,它也因不合于时代潮流、限制学生个性发展而倍受非议。束缚型教育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传统的等诸多因素。本文从人性论的分析入手,力求挖掘诸家教育思想中的人性论观点对于束缚型教育的促成因素。人性问题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最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历史上自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揭开人性论纷争的序幕后,性善论、性恶论、人性三品说、人性二元论等相继出现。诸家人性论在为封建专制服务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