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2001年2月24日,在国家图书馆召开“儒教问题学术研讨会”,参加者有40人。下午有30人。许多学者发表各种不同意见,主要有儒学与儒教的区别,研究儒教的意义,宗教与哲学的不同,中西宗教的区别等问题。我认为:1)儒教是有中国特色的宗教,与西方宗教不同:2)宗教的本质是信仰,形式可以有许多差别,信仰流行起来,都带有宗教性,或者可以发展成宗教;3)儒教与儒学融合在一起,人们可以信仰儒教,也可以研究儒学,各取所需;4)纪念孔子生日时,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也搞祭孔活动,说明“学”与“教”并行不悖。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的李尚英向我约稿。  相似文献   

2.
端午节在战国时代初步形成,源于古人虔诚的原始信仰。原始信仰是当时节俗传承的足够动力。魏晋时期原始信仰比以前淡化了,端午节传承的原初动力也消弱了,这时人们加入了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传说来解释端午习俗,为端午节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和习俗。但是由于端午节习俗不重视家庭团聚和祭祀祖先,在契合儒家文化方面不很显著,因而在魏晋以后的儒教时代出现了传承动力不足的问题。到现代社会,端午习俗面临传承危机。但经研究可见到,端午习俗包含着适合现代文化的丰富要素,可以进行适应现代社会的调适、更新。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背景下,它更有了复兴的契机和动力。  相似文献   

3.
<正> 宗教信仰是任何一个文明社会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对一个民族的心理及行为方式的构成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宗教学的角度衡量,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教并非一种典型化的宗教,把它称之为一种有宗教性质的政治伦理学说或许更为恰当。儒教没有纯宗教意义的经典、教义。更无所谓专门的宗教机构和神职人员。虽然封建社会后期各地都有文庙,但孔子也不是作为神被膜拜。就信仰而论,它缺少一个人格化的神的观念,也没有天堂的承诺和地狱的恫吓。儒家思想家们也从未把论证神灵的存在作为其主要工作。但是,整个儒学的思想体系,却无疑是建立在有神论基础上。这个神就是“天”,它的意志就是“天命”。数千年来,崇“天”一直是华夏民族宗教精神的一大特征。早在汉代,董仲舒就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到了宋元以后,儒教的“三纲五常”更有了不可动摇  相似文献   

4.
中国儒学,发端于中华,首倡于孔孟,继承于程朱,弘扬于日韩。尤其是韩国,中国儒学对其影响之深且广令人乍舌。在韩国,孔子的名字家喻户晓,有将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思想  相似文献   

5.
作为矫正乡音机关,正音书院是中国书院史上独有的一道风景,其兴衰集中体现了书院与科举的密切联系。它既不是儒学大师讲学之处,也不是供奉先师之祭祀之所,更不是储藏书籍的场所。通过对正音书院这一风景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非传统意义书院的另一种风貌。  相似文献   

6.
清代书院的儒学传播对当时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士人群体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对社会上层的官僚士大夫而言,培养了他们的书院讲学情结、儒学信仰、道德情操和行为模式;对社会中层的知名学者、普通官吏而言,影响到他们的治学风气、教育方法和理念乃至施政方略;对社会底层的民间士人而言,有利于他们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以及民间儒学风气的普及和形成.而这些反过来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书院儒学传播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足石刻孔子及十哲龛刻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在全国石窟中仅此一龛。大足的十哲造像是现存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十哲造像,其历史与艺术价值至为珍贵。大足的孔子及十哲龛是与佛教、道教造像并列开凿的,具有宗教的意义。宋人信仰儒教是为了聪明与智慧,儒教是信众们的智慧之神。  相似文献   

8.
清代,湖北地区书院通过祭祀活动,传播儒家伦理观念,引导士人对儒学的追求。本文探讨了书院祭祀活动的特点及社会意义,认为书院祭祀具有多样性特点,书院的祭祀影响波及地方社会,发挥了社会教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在越南,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越南人习惯把中国的儒家思想称为儒教,或称孔教。儒教自汉代起传入越南,两千多年来,儒教对越南的思想、文化、教育、风俗习惯产生了无可比拟的影响。从首都到乡村,有文庙、文祠等供奉、祭祀孔子的建筑,每年从皇帝到基层官员、百姓都要举行祭祀仪式。  相似文献   

10.
据《水经注》和《魏书·地形志》,北魏时地方上对尧的祭祀要远多于其他古代帝王。其原因除黄河中下游是传说中尧活动的区域,及与禅让的政治形式、历代传统的祭祀制度等一般因素相关外,还与当时北方盛行儒学、拓跋族的汉化等特殊原因相关,从而说明了宗教与政治关系的一个侧面,以及历史现象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儒家为先秦诸家学派之一。自西汉以来中国历代王朝皆以儒家学说作为社会政治伦理的理论基础。自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中国始有宗教观念。西方学者将儒家或儒家学说译为“儒教”,以为是中国三大教派之一。但入华耶稣会士及古典哲学家却发现它是无神主义,而在关于对超自然力的崇拜和对人的终极价值的追求,以及是否存在特殊的宗教仪式等方面,他们仍断定儒家不具宗教性质。现代西方一些学者则从泛宗教观念肯定儒家为中国国教。西方学者的认识存在某些困惑和误解,其中有合理的因素与精深的见解。这有助于我们对儒家性质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戊戌变法前后,康有为发起保儒教活动,提出将儒家改造成西方式宗教(儒教)的主张。这个主张引起时人激烈的争论。黄遵宪以其理性主义中西文化观的态度提出,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是民族复兴的思想资源,但他反对把儒学变成有宗教设施、组织、教义和祭祀活动的“儒教”。他认为只有积极吸收西学,合中、西、新、旧之学,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促进中国的学术文化的发展,并进而担负起挽救民族危机的重任。黄遵宪的理性主义中西文化观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学热"和海外孔子学院的遍地开花,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研究孔子和儒学,而孔庙是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建筑和儒学精神的物质载体,因此,研究孔庙对于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学术界对孔庙的研究取得长足发展。本文通过以时间为轴分类、分主题的梳理方法,将近二十年来的孔庙研究成果予以综述,肯定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指出不足,并对未来走向提出期许。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重点阐述和说明了关帝崇拜与儒教的内在关系,通过探索关帝崇拜的儒学背景与宗教特质等问题,力图揭示出某些中国文化自我发明和创新的动因和方法,以推助新世纪中国国家核心价值理念的改良或重塑.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宗教属于巫术与伦理并存的宗教形态或类型。一方面,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一部分知识与思想的精英基于理性的性质和要求,巫术被认为是一种愚昧和有害的现象而受到排斥或挤压;另一方面,又由于中国宗教本身并未接受革命的洗礼,巫术又自然而然甚至堂而皇之地与理性包括伦理平起平坐。同时,即使是儒家伦理与理性与巫术也始终处于一种非常矛盾的状态:一方面,巫术所特有的迷信或神秘倾向为儒家的伦理诉求与理性精神所不容,因此巫术必然会受到来自儒家知识或精神层面以及制度层面的双重打压,在这里,儒家显示了和亚伯拉罕宗教相似的高贵品格;但另一方面,儒家系统本身却不能保持宗教信仰上的独立性。其不仅不能全然清除巫术,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延续或继承着巫术传统,特别是制度层面,更在暗中保持着与巫术的亲昵关系,历朝历代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17.
选取《系辞》中四个关于《周易》本体论表述的语篇和四个关于《周易》认识论表述的语篇进行分析,明显可以感受《易传》包含思想流派的糅杂和多样;进而从五个方面:《说卦传》、《系辞下·第二章》和《易传》中有关阴阳说的内容,乾坤卦经文、彖传、象传与《文言传》,《彖传》与《象传》,《系辞传》,和《序卦传》与《杂卦传》,对整个《易传》进行思想流派语篇分析式的扫描,从而显示其历史文化的演变和传承,一定程度上真实地折射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流派纷呈的状态;再以西周初期的思想文化、春秋后期的思想文化以及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为背景,总体看待《易传》的思想流派,可以明显看出孔子的思想、道家各派的思想和西周初期的《周易》思想依次形成了孔携道、易及其他的《易传》思想流派基本格局。具体而言,以西周初期统治思想文化为基础的《周易》,经孔子引道入易研究方法的开拓和划时代的理性思维研究,揭开了蒙在《周易》上的已经淡薄的占筮思维面纱,经战国时期多派道家和其他不同思想流派的共同研究,至战国末年或西汉早年今本《易传》定型,使得《周易》的经、传结合真正成为具有我国古代深厚文化传统的理性哲学著作。认识这一点,对于如何评价孔子的思想和历史地位以及重新梳理中国古代哲学史、易学史和儒学史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他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体系,另一方面他又为能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权变"思想就是其中重要内容,文章主要结合"反经行权""经权统一"两个方面对其"权变"思想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9.
洪武时期,朱元璋崇尚文治,推明儒术,祭孔之风渐兴,相关仪制初步形成。在祭孔时间和规模上,确立了每年二、八月遣官祭孔的规定。在祭孔仪式上,承宋元旧制,在乐章、器物、祭祀程序等方面,亦逐步形成了更为严密、庄重的规定。凡此,洪武祭孔之制已较为系统、完备,成为明代祭孔的基本规范。  相似文献   

20.
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考察,儒学在沂蒙地区传播的概况为:在儒学的初创阶段,孔子及其部分弟子曾到该地区游学;至战国时期,孙氏之儒的代表人物荀子长期在该地从政、著述与授徒;两汉时期,该地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的儒学经师;自魏晋至明清时期,儒学一直成为该地区的主导思想;近代以来,沂蒙士人又把儒学的“入世”思想与赛扬爱国主义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