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早在先秦时期,随着“典”、“册”的出现,中国就有了对文献典籍进行整理、分类、研究和利用的活动,此后代有所承,古文献学的内容和方法不断丰富和发展。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古文献学研究步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在文献学通论、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出版史、藏书史、文献学史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繁荣的背后还隐藏着诸多阻碍古文献学科继续前进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新世纪以来古文献学研究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张舜徽先生发表了一系列讨论古籍整理、历史文献研究的重要论文,在学科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式和路径等方面,阐发了历史文献学学科的深层理念。他于1982年出版的《中国文献学》,从基本理论、文献学史和研究方法三个部分,构建了文献学的学科体系;其中许多创新见解,突破了以往的成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的至今仍是文献学学科有待努力的目标。在学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张先生通过建立博士点和研究机构,特别是创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创办学术集刊、倡导优良学风等实际工作,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一本好教材的形成 ,往往需要经过千锤百炼 ,所以它也是该专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推出的孙钦善教授编著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 ,是一本难得的研究生教材。该书展示了孙先生及其执教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功力。古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它与古代语言学、文字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以及通史、文化史、哲学史、思想史、科技史相关相联。孙钦善教授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正是在深厚的传统背景下 ,在跨学科的学术关联中 ,论述了中国古文献学自身形成…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始,西方兴起了文献学与史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的书籍史研究。与传统的书籍史相比,新兴的书籍史注重将其视为整体史的一部分,更注重用社会史、文化史的方法来研究书籍,并且注重开发以往书籍史涉略较少的领域(如传播、阅读等),进而通过书籍来研究社会、历史。因此,学术界把这种书籍史称为新书籍史,或直称为书籍社会史。最近十几年,国内有一些学者对之作介绍,而且,也有一些学者学习其方法来研究中国的书籍史。  相似文献   

5.
梁韦弦,1955年7月生,吉林东丰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历史文献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校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硕士点学术带头人、历史文献学硕士点学术带头人。  相似文献   

6.
皮朝纲教授不仅是务实尚学的学者典范,更是一位求真创新的思想大家,他因在中国美学上的不懈探索和自成一派的理论创造而享誉学界。出于再奠基并推进中国美学学科深入发展的深思,他首倡建立中国美学文献学新学科,并以创著禅宗美学四书这一具体研究践行了他建立中国美学文献学学科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经学与文献学从来就是一对联系密切,互为依存、发展的学科。可以说,文献学是经学发展的基础,而经学发展的需要又促进、带动了文献学的不断进步。周予同先生曾经指出:“经学与中国文化史和学术思想史关系较大,不懂经学而要研究这两门学问,往往会出问题。目前有些著作存在问题,往往因为中国文献学的底子不厚,而经学是文献学中的最基本的部分。”(《中国经学史讲义》)这段话既说明了经学对研究中国文化史、思想史的重要性,也说明了经学与文献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我校古籍整理研究所是市属高校文科的重点建设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所在单位,以整理和研究唐宋古籍、编纂和研究辞书为主要研究方向.所设古文献专业,是国家教委在全国统一布点的三个专业之一.  相似文献   

9.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建立于1983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文革”中设立的二十四史(《宋史》)标点组。“文革”结束后的第二年,二十四史(《宋史》)标点组改建为古籍整理研究室。20世纪80年代初,遵照党中央关于加强和加快我国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指示,古籍整理研究室扩建为古籍整理研究所,程应镠先生任所长。与此同时申报设立了古典文献专业,并于1983年招收本科生,成为教育部在全国布点的四个古文献学本科生培养基地之一。而早在此前的1978年,古籍整理研究室就已开始招收古籍整理方面的研究生。1984年10月,上海市高教局核准古籍整理研究所古籍整理与研究专业为上海市地方高校第一批重点学科,这也是上海师范大学建校以来的第一个重点学科。古籍整理所现有独立编制2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0人,讲师3人,拥有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6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人。所长戴建国,副所长张剑光、徐时仪。古籍整理研究所现有古典文献学博士点1个,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法律史学硕士点4个。此外,长期以来还与历史系合招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在图书资料方面,古籍整理研究所拥有5万多册专业书籍。  相似文献   

10.
鲁东大学专门史(文化史)学科于1995年被批准为“九五”期间的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000年获批硕士学位点。经过“九五”期间的建设,2001年通过省专家组的验收,取得了“88+8”的优异成绩。在相关学科中,还有历史文献学、历史教学论、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5个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有:(1)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2)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3)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文化史;(4)胶东地域文化史。  相似文献   

11.
古籍文献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最直接的传承载体,是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通过古籍整理与研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重点梳理“图书馆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相关文献的发表年度、发文类型、作者机构和研究主题,以期总结我国图书馆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特点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史学界中,姚伟钧先生作为著名的饮食史专家,系统地分析了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的基本构架和发展变化,以通观全局的宏观眼光与文化整合的研究方法,详细地阐发了中国饮食文化尤其是汉唐饮食文化发展变化的轨迹和内在规律,及其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间的互动关系。另外,姚先生还对中国古代饮食典籍进行了梳理与考证,阐明了文献典籍在中国饮食史研究中的基础作用。姚先生的中国饮食史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对中国饮食史研究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古籍保护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古籍收藏环境、防虫防蛀、古籍修复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古往今来古籍保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1972年出土的银雀山汉简,对于澄清孙子兵法有关问题有史证价值,在兵书传世本校勘辨伪上有极重要的作用,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提供供了丰富的材料,对古代书籍发展的考证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银雀山汉简对于我国军事史、哲学史、文字学、古简册制度等研究,均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音乐考古学主要围绕学科的规范、资料的收集、方法论的探讨以及新的表现形式的发展,学科建设进入稳定的"深研"期,朝着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学科建设方向,进行着各方面的深入研究。通过对我国古代音乐史的发展轨迹和近十年取得的主要成就等方面分析,对本学科在文献学、考古学、乐律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在这些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清华大学是有近百年史的高等学府,它的文献资源和人文环境为一批批清华学子所倚重,并一直为校方和专家学者所重视。图书馆所藏的古籍文献是清华大学教育资源中极为珍贵的和无可替代的财富。追述它的聚散传承,剖析它的组成特色,为继往开来所必需,而有效的整理利用更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在藏书上钤印的风尚相习久远,至明清两代最为盛行。印文内容丰富,既有示其所藏之用,也有表其心志之意;印章形制各异,既可反映汉字象形之意,又可展现篆刻艺术之美。累累钤印随藏书传世至今。无论就内容而言,还是从形制而论,皆可谓价值非凡。浏览馆藏古籍,发现愈是珍籍善本则钤印愈多.往往是书、印俱佳,并且古籍藏书印因其年代久远而具有“历史文物性”,因其内容有研究参考价值而具有“学术资料性”,因其书法篆刻技艺精美而具有“艺术代表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谢桃坊先生采用历史与理论的方法,通过全面考察20世纪初年国学思潮的产生、整理国故的进行、文史研究的开展和考据方法的提倡,对国学运动进行了反思。谢先生认为:国学是以科学考证方法研究中国文献与历史上存在的困难而狭小的学术问题;古史辨派与历史语言学派是国学运动的两大流派;四川国学是国学运动的一个缩影。这是先生关于国学的三个论断。这对我们现在审视国学热潮的再度兴起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传教士把中国古代的科学典籍,包括医学典籍、科技著作和中国天文学史和天文资料传到欧洲,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发展。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族古籍卷帙浩繁。种类繁多。其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法律、历史、宗教、军事、学、艺术、语言字、地理、天历算、医药等诸多方面。它是中华多民族大家庭化的珍贵遗产。同时也是世界的人类优秀化遗产。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已经出版了许多很好的民族古籍书目。而且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古籍书目控制产生了近乎本质的变化。这些变化与成就。为建立国际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书目数据库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