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纸副刊,是常见于各种报纸区别于新闻的版面和栏目。著名副刊作家、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梁衡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红花,而副刊就是绿叶;新闻是主体建筑,副刊就是亭榭回廊,两者相得益彰"。纵观全国报纸副刊,比较著名的如《人民日报》的《大地》、《光明日报》的《文萃》、《北京晚报》的《五色土》、《北京青年报》的《天天副刊》、《羊城晚报》的《花地》、《南方都市报》的《城市笔记》等,种类繁多,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2.
梁衡,一九四六年出生于山西霍州,是我国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中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本文选自新出版的梁衡谈心录《倾听梁衡:在新闻、文学与政治之间》,是梁衡记者生涯中的几个片断,特此刊发,与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3.
接到编辑部的采访任务,星期三我打电话与温济泽同志约采访时间,没想到,温老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星期四《当代新闻学》编委的同志们到温老家中谈话;星期六温老要准备去山东参加全国科普创作协会理事会;星期五能见我,但只能是上午,下午还要接待中国报刊报记者的采访。真够忙的。温济泽同志从1943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副刊部工作开始,至今已经历了43年的新闻生涯。43年,他涉足报纸、通讯社、电台、新闻教育领域,是新闻界少有的全能手。他曾是新  相似文献   

4.
梁衡四诀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的梁衡 ,走过人生的壮年 ,如今已是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他的诸多著作 ,如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 ,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等 ,风行四方 ,《晋祠》、《夏感》、《觅渡 ,觅渡 ,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等四篇作品更是入选中学课本和师范教材。怀着对后生学子的拳拳栽培之情 ,岁末年初 ,梁衡拨冗接待笔者 ,回首人生 ,畅谈感受。现根…  相似文献   

5.
范列 《传媒》2004,(1):54-56
梁衡是中国新闻界和文学界颇具影响的人物.作为一名地市报记者,我曾与梁先生有多次工作上的接触,聆听过他的教诲.2003年11月上旬,当梁衡先生到浙江衢州主持生态与经济"双赢"论坛时,记者采访了梁衡先生.于是,有了以下关于新闻的对话.  相似文献   

6.
梁衡四诀     
影1981年,35岁的梁衡在散文《秋思》中激情洋溢地写道:“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一个人只要是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的充实。”20年过去,历任过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的梁衡,走过人生的壮年,如今已是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他的诸多著作,如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2010,(6):42-43
梁衡(1946年—),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山西霍州人。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  相似文献   

8.
梁衡谈报纸副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岩 《当代传播》2003,(1):16-20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著有《新闻三部曲》《传媒新论》《继承与超越》,散文集《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人杰鬼雄》等。  相似文献   

9.
从广义上说,新闻采访是一项调查研究性质的活动,从狭义上讲,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搜集素材而进行的带有特殊性质的调查研究活动。报纸副刊新闻与正版新闻在报道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别,目前,报纸副刊新闻的采访活动正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克服“社会刻板印象”,把副刊新闻做“活” 副刊是党报适应形势要求,顺应受者呼声和面向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与正版有机的统一,是正版的必要补充和自然延伸。随着副刊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受众对副刊新闻报道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期望值越来越高。我们所说的副刊新闻与历史上的副  相似文献   

10.
朱达 《军事记者》2014,(8):64-65
梁衡长期工作在新闻领域,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集记者、作家、学者和官员多重身份于一身;他的“红色散文”系列作品“题材涉及之广,体裁运用之活,主题开掘之深,理论分析之透”,很少有人能与之媲美。有着一般作者没有的高远见的思维优势,文学界如此评价他的散文:“风掣电闪如一声春雷,荡涤阴霾,震撼人心……”  相似文献   

11.
一个报纸副刊编辑是否称职,评判标准很多,但最根本要看他是否具备这样三种意识:作者群体意识、业务过硬意识和精制标题意识(或叫画龙点睛意识)。 1.要确立拥有作者的群体意识。报纸副刊和正刊的作者队伍不尽相同。正刊除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记者外,还有一个可观的有组织有领导的自上而下的通讯网络和通讯员队伍。副刊没有这个。它主要靠自由来稿和重点约稿,这就要求副刊编辑广泛自觉地联系群众,团结作者,及时热情地  相似文献   

12.
一、旧时报纸的副刊人们通常把报纸叫做新闻纸,凡读 “ ”报,也总是先浏览要闻。可也有这样的人,拿到报纸, 只是瞟两眼新闻就直接往后翻,一直翻到他平时感兴趣的副刊才停下来,开始津津有味地阅读。报纸的副刊是否和“正刊”同时诞生,未加考证,不敢妄言。但报纸的副刊和“正刊”同样声名远播、影响久远的则不乏其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报界以四大副刊最为著名。它们是:北京晨报副刊、京 《 》《报副刊》,天津的民国日报·觉悟,上海 《 》的《时事新报·学灯。仅以晨报副刊为 》 《 》例,即可看出当时副刊…  相似文献   

13.
董岩 《传媒》2003,(3):16-17
四、办好副刊要做到四有:有准确的定位、有出色的稿件、有一批好作者、有个性 主持人:刚才我们谈了宏观上影响我国副刊发展因素,那么具体到一张报纸副刊,怎样才能更好地满足读者需要,办得更好呢? 梁衡:首先,副刊的定位要准确,要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还要符合自己特定读者群的需  相似文献   

14.
北京日报自一九五二年十月一日创刊,就在第三版上创办了文艺性综合副刊《文化生活》。从创刊到被砸,历时十三年,另有几个专刊,都几经兴废,多有变迁,唯《文化生活》副刊,始终坚持下来,每周出刊二、三期至四、五期。当然有几次政治运动旷日持久,整个报纸版面都被打乱了,副刊也只得暂停一时;但运动高潮一过,报纸领导人范瑾同志和周游同志就要抓副刊的恢复和改进。在全国解放后的省、市党报中,办《文化生活》这样的综合副刊,北京日报是较早的一个。作为报纸的副刊,和整个报纸的关系,有共性,有个性,可以研究的问题很多。这里着重研究抓特点的问题。仿照祖国民间工艺把技法的要领凝缩成几个字的口诀,本文  相似文献   

15.
张恨水先生系安徽省潜山县岭头乡人,他是一位誉满中外的高产作家,又是主编报纸副刊的高手。他自1919年步入新闻界,在长达30年的新闻生涯中,先后主编过《皖江日报》副刊、《世界晚报》副刊、《世界日报》副刊以及北平《新民报》副刊等。张恨水主编报纸副刊有以下特色:  相似文献   

16.
史敏 《青年记者》2007,(6):49-50
曾经创办《明报》的武侠小说家金庸认为,副刊是报纸很重要的一个部门。据他介绍,在香港办报,有一个信念:新闻是攻的,副刊是守的,有大新闻出来,报纸的销路可能会增加5万份、10万份。大新闻过去了,销路要恢复原状,这时要保住大销路的话,就要副刊做得好。有大新闻时增加的读看到副刊做得好,以后就会常买报纸,成为老读。所以说,新闻是攻,副刊是守,新闻做得好,出了成绩,副刊守住,销路就上去了。所以,办好副刊是报纸的生命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京郊日报的专副刊深受京郊广大读者的喜爱。长期以来,编辑记者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拓宽专副刊思想领域,探索专副刊与新闻正刊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客观上丰富了整个报纸专副刊的实践活动,为专副刊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材料。《京郊日报》专副刊的回顾京郊日报的前身,是1980年10月创刊的《北京日报郊区版》,到现在已走过18个年头了。当时创刊时,是一张四开四版周三刊的报纸。由于刊期长,新闻性偏弱,拼抢新闻毕竟不是它的特长,所以在办好一、二版新闻版的同时,一直十分注重办好三、四版…  相似文献   

18.
著名记者、作家刘宾罹,九月四日在《深圳青年报》举行的座谈会上谈新闻改革问题,他说,一九七八年以后,很多工作都进行拔乱反正,但是新闻工作可以说还没有。——报纸是什么?应不应该要求把报纸办得象政府的公报一样?要求社论象文件一样?要求记者象宣  相似文献   

19.
现在我国学术界关于报纸副刊的争论,大多集中于它的属性究竟是姓"新闻"的"新"还是姓"文艺"的"文"这一本质性的问题。如果从现象学的角度观察,可能就会有效避开争论的理论化问题。因为从历史源流来看,报纸副刊无疑更接近"文"(这有"五四"时期的《北京晨报》"副镌"、《京  相似文献   

20.
初读《经济参考·周末版》,你会觉得它“四不象”:它是副刊,却不乏新闻和言论;它登的多是经济新闻,却篇篇好似文学作品。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副刊,赢得了大批读者的喜爱:有人版版拜读,不漏一篇;有人期期收藏,分类剪贴;有人欣然命笔,一试身手。这是为什么呢? “副”不离“正”《新闻工作手册》上这样解释“副刊”二字:“报纸上刊登新闻、评论以外作品的固定版面……主要发散文、杂文、游记、小品、诗歌、小说、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然而,《经济参考》的报人们却另有一套理论:经济报纸办副刊不能离开经济生活为消闲而说闲,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