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二○○三年社会弱势群体报道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报道是2003年中国新闻报道的亮点之一。其规模宏大,颇具深度,效果显著。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报道之所以成为新闻亮点,是因为开发了固有新闻资源,合乎新闻传播受众原理,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贯彻着新闻工作群众性原则的传统要求和新闻报道“三贴近”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2.
汪超英 《新闻前哨》2003,(10):17-18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中央新一代领导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新闻改革的突破口。新形势下的电力媒体如何实践“三贴近”?结合湖北电力报近年来的运作实际,我想要在“三改进”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钱春媛 《传媒观察》2003,(12):57-58
问题新闻是以提出、回答或揭示新闻受众共同关注或亟待解决的某一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新闻。问题新闻直接来源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实际,是媒体“关注现实”、按照“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报道影响力的产物。因此近些年,问题新闻在各类媒体和各种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重和分量越来越  相似文献   

4.
“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新闻的贴近性直接关系到可读性,关系到新闻传播的实际效果。眼下,有一些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群众不喜欢,原因就是刊播的东西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要充分发挥新闻引导舆论、传承明、服务社会的功能,真正担负起用  相似文献   

5.
新闻三贴近也就是说新闻必须贴近受众、尊重受众。本文从新闻受众心理变化的角度,分析当代中国新闻报道方式的演变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6.
如何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中央《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已经作了明确要求。概括地讲,就是要“从工作需要出发,注重新闻价值和社会效果,使新闻报道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这一方面需要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严格自律,自觉支持新闻媒体改进报道工作;另一方面要求新闻媒体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尊重新闻规律,按新闻规律办事,加大新闻改革力度,勇于创新,努力做到“三贴近”,提高新闻工作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教育新闻作为社会转型期最重要的"民生新闻",力求在教育新闻宣传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近几年来为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作为省级媒体中唯一的特区新闻节目。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频道推出的《厦门演播室》,以社会新闻为自身定位,秉承新闻频道的综合理念,从新闻的选题乃至节目的风格上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关注群众所经常关心的热点,通过百姓视角,直击厦门现场,带来全面、快捷、鲜活的特区动态报道。通过分析、调阅《厦门演播室》的部分新闻以及相关收视率,探索其社会新闻报道的节目特色。  相似文献   

9.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是新闻单位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推进新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作为地方性主流媒体的地市党报,在“三贴近”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与读者之间在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上的贴近是其他报纸无法比拟的。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完全有可能依托自身的优势,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动仗,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实际的要求,让新闻报道扎根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在贴近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以赢得群众的信任,保持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0.
陈蓉 《中国传媒科技》2012,(24):157-158
整个社会的专业化程度都在迅速提高,新闻采访和宣传的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场新闻的价值在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能有力表现新闻的真实性,作为交通类的行业报,每日关注的重点就是各种各样的交通活动构成的新闻,而作为一线采访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相似文献   

11.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的要求如今在新闻界叫得很响.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一要求落到实处。而要落到实处.必须从新闻的选择、编排、采写等等方面一个一个问题地研究,拿出贴近的办法。只有愿望,没有办法.“三贴近”只能停留在口号上。本想就非事件性新闻即工作报道的主题如何与人更贴近的方法问题谈点意见。在一定意义上说,非事件性新闻其实就是人的新闻.不能狭隘地只把人物新闻归于人的新闻。既然是人的新闻,又是写给人看的.那就理当有人。此所谓有人,包括:主题要贴近人,为人所关注而非为观念而观念;中要有人。不能从头到尾不见一个人:话要由人说.而不是由件说或把件上的话硬安在人头上。  相似文献   

12.
徐迅 《声屏世界》2014,(5):51-51
从"三贴近"到"走转改"再到"走群众路线",新闻媒体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才能采制出一篇篇形式活泼、内容充实的新闻。那么,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应该怎么样走群众路线才算是科学合理?一般说起来,时政新闻走群众路线要比社会民生新闻难,而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走群众路线比央视和省级卫视时政新闻更难。这是因为,其一,时政新闻与社会民生新闻定位不同,前者注重新闻宣传教育,后者注重新闻互动沟通。  相似文献   

13.
《温州零距离》是一档关注民生、真实面对观众、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社会新闻栏目,在强调“三贴近”的同时,如何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一直是我们栏目采编人员积极探索的问题。我作为这档栏目的编辑,在栏目开办近两年时间里,在稿件字编辑过程中如何把握好舆论导向,积累了一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正新闻娱乐化是新闻在报道方式上的一个转变,即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挖掘出娱乐的价值,吸引受众眼球。新闻娱乐化中的"娱乐",主要是强调一种传播叙事角度的转变,即将新闻材料的发掘朝着娱乐化的方向发展,并逐渐成为一种趋势。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新闻娱乐化倾向也呈现进一步发展趋势,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闻"三贴近",使得新闻媒体进一步走向市场、走向大众。但在新闻娱乐化发展过程中,新闻传播呈现  相似文献   

15.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是党中央对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作为地方党报的科技报道就更不例外了。而且,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科技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和分量越来越重。因此,媒体在科技新闻的报道上更要力求实现“三贴近”。  相似文献   

16.
现场报道是广播新闻中最富广播特色的一种报道形式。近年来,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广播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化,现场报道这种形式被许多电台广泛采用。笔者多年来从事广播新闻报道工作.我认为要做好现场报道,就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即:坚持“三贴近”.使用好现场音响,捕捉把握好现场新闻细节。  相似文献   

17.
杨培基 《新闻知识》2007,(11):15-16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新闻界的优良传统和作风。2003年,针对新闻界的实际和新闻队伍存在的问题,中央重申并进一步强调新闻宣传工作要"三贴近"原则。几年来,全国各新闻媒体都努力在指导思想上研究"三贴近"原则,在新闻业务实践中探讨实现"三贴近"原则的有效途径。新闻媒体从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效果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近步。各地的电台、电视台、报纸涌现出一大批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反映群众心声的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8.
我们常说的新闻“三贴近”,即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是由新闻工作者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是新形势下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基本要求。 现在的一些经济新闻往往是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想看,领导不去看,群众不愿看。经济新闻的受众面是十分广的,它广于其它各类新闻。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的主体,抓住了贴近群众,也就抓住了“三贴近”的关键,抓住了核心。 一、贴近群众,就是要为群众提供高容  相似文献   

19.
高洁  张淼淼 《青年记者》2006,(24):39-40
新闻故事化的缘起与军事报道“三贴近”原则已成为我国新闻界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媒体用生动鲜活的故事形式讲述新闻,“新闻故事化”潮流正在风靡传媒界,同时也涉及到军事报道领域。所谓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  相似文献   

20.
听了《百名村支书实话实说》这个广播节目之后,我有四点体会:第一,在新闻“三贴近”的实践中深化主题报道。新闻“三贴近”,是生命力和感染力所在。这个节目有很独特的味道,就是贴近了农村的现实情况,很好地把人物形象同农民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并且回答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就是在先富起来或者先发展起来的先进地区,共产党员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