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乔 《中国图书评论》2011,(11):113-114
英国学者安东尼·伍迪维斯所著的《社会理论中的视觉》上架建议为“社会理论”,但同时,它也称得上是一本视觉文化研究方面的书。视觉文化,依照米尔佐夫所言,是将“视觉”聚焦为意义生产和竞争的场所,“看”并非如人们所想的那样是一种直截了当的活动,“看”是阐释,阐释观者浸润于其中的文化、观者以为天然如此的观念体系。因而,视觉文化研究人们观看事物的方式。人们是以何种方式看?  相似文献   

2.
蔡之国 《新闻传播》2005,(11):39-40
视觉文化成为当今审美文化的主流形态,在此语境下的电视广告以“一图胜千言”的传播方式,成为视觉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而如何创意、制作出吸引受众注意、记忆并发生购买行为的电视广告,是每一个电视广告创意人员亟待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许笑松 《青年记者》2006,(16):82-83
视觉文化不只是视觉艺术,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张舒予教授在《视觉文化概论》一书中对视觉文化的定义为:“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1]因此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变革,从媒介视角审视,文化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形态。当今社会由视觉文化所主导,而视觉文化正在经历虚拟性转向。从19世纪的电影到20世纪的电视再到今天的互联网,动态的、综合的视觉文本传播、接受和理解已经成为人们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但值得警惕的是,相较于口语文化和印刷文化,视觉文本所产生的“惊颤效果”和视觉文化的虚拟性转向,可能会导致人们想象力与现实感的迷失。  相似文献   

5.
汤劲 《新闻界》2007,(1):97-98
一视觉文化“是视觉性占主因的当代文化”,它“指一个文化领域,它不同于词语的或话语的文化”,是“经由视听媒介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它与单纯由文字媒介传播形成的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相区别”。视觉文化对人类生活方式产生着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子乐 《中国编辑》2007,(2):95-95
当代文化正在经历从印刷文化到视觉文化的“视觉转向”。相对于印刷文化对读者的文化水平有基本的要求,视觉文化时代通过电子影像来传播信息,从而使得没有受过教育、不识字的社会群体也能进入文化传播的圈子。在所谓的“视觉文化”时代,“读者死了”,但是“观众”们却依然“活着”。视觉文化中的人们并不都是电子游戏和电影的被动消费者,他们依然存在着对“内容”的渴求。因此,视觉时代的职业读书人便应运而生了。同经典名著的影视作品相比,“百家讲坛”的教授们所做的工作是“替”观众们看书。通过他们深入浅出甚至“浅入浅出”的解读,满足了观众们对阅读的渴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一。在整合视觉文化研究与传播学的基础上,孟建教授创造性地提出“视觉文化传播”的全新理论构想,从视觉文化传播的语境与表征出发,上升到合理的文化构成,以一种传播形态与文化生产的理论构建,证明了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  相似文献   

8.
田娇 《出版广角》2018,(1):71-72
VR视频的风靡将人们从传统的语言叙事转向视觉呈现,它所代表的视觉文化着重于人的感官,通过技术手段使人们沉浸在虚拟世界里,并创造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沉浸式传播.以沉浸式传播为主导的视觉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读图文化的升级,它会影响人们理性思维的能力,使人们沉浸在虚拟现实中,失去对真实世界的判断和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9.
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本文认为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成 :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符号环境。显现着现代文化特征的社会 ,某种意义上说是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社会现实。当下 ,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 ,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显然 ,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 ,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 ,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 ,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 ,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 ,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 ,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以往的传播学研究更多是在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展开 ,并据此进行着“意义传播”的研究。而现在的传播研究则在消费社会来临的基础上 ,更为注重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展开 ,并据此进行着“形象传播”的研究。这一新的传播理念 ,某种意义上是由马克思符号经济学在传播学领域的发展而引发的一场变革。在语言为中心的文化传播形态中 ,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而在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形态中 ,占据重要地位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其影响上 ,但未必在质量上 )是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其中  相似文献   

10.
周宪先生《视觉转向中的文化研究》一书直面中国当下不断变动、纷繁复杂的新的文化实践,采用批判文化社会学方法,将视觉文化置入到它所衍生的社会学语境中予以考察,从而形成了本书以“视觉”“空间”“文化”和“装置范式”四大转向的基本构架。作者力图以多视角对当下社会和文化思潮进行整体性和综合性研究,并尝试对当下中国各种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视野。该论著开创了在视觉文化棱镜烛照下文化研究的新格局,成为在全球化现时代极具地方性特色,同时又有着广阔跨文化视界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1.
阅读报刊杂志,我们常为文字和图片所吸引;听广播又能被优美的音乐所吸引和感染。而如今,电视节目集合了文字、声音和画面成为最普遍的一种立体传媒方式,再加上我国电视的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的视觉感受的不断提升。为了能够更加适应人们的视觉要求,以及电视频道的收视率等诸多方面,对电视节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白的叙述早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视觉形式及视觉文化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及创新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2.
消费社会的视觉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在这个通常被称之为“消费社会”、“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的文化中,似乎一切特权和区分都被消解了,高雅与通俗、艺术与生活、艺术品与商品、审美与消费,传统的边界断裂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已经崛起。视觉愉悦和快感体验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  相似文献   

13.
王妍妍 《报刊之友》2012,(12):114-115
在视觉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传统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应对这种冲击,纸质媒体纷纷进入‘读图时代”,以大幅图片吸引受众,缓解日渐式微的压力。然而消费时代和视觉文化彼此呼应、来势汹涌,关于“图像将取代文字”的说法也甚嚣尘上。本文将在视觉文化的背景下,对纸质媒体的“图文”关系进行探析,说明二者的关系是彼此补充、相得益彰的,并不存在谁替代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形象片与现时代视觉文化的飞速发展密不可分.今日社会的形象表现力更是日新月异,伴随而来的是观众视觉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观众对世界认知的调整.形象片深受视觉文化的积极推动,而视觉文化也给形象片带来了新的挑战:淹没于形象浪潮中的人们对视觉符号的要求愈加挑剔,普通的视觉形象及其表现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形象片就需要进一步激发形象内在的潜力,从而吸引更多的片刻的眼球.本文把形象片放在视觉文化的语境之下,对形象片的视觉表达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人类视觉认知的历史是人类对“所见即所在”、“所见即所得”观念不断反思的历史,在这种反思中,视觉传播经历了多种形式的变化。但无论哪一种视觉传播形式.其传播过程都存在着各种文化的碰撞.而这些碰撞在现代的Flash传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影像真实性的相对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忆 《当代传播》2005,(4):21-24
“读图时代”的重要的标志是影视图像资源极其丰富,而影像真实性与事物真实性的对应,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础。“图像霸权”已成为视觉文化的主体传播方式,认识影像的相对真实性,在于保持人们对影像和事物真实的理性辨别。  相似文献   

17.
现在,很多人把电视形容为一种“客厅文化”,而随着这种视觉传播的目益繁荣,人们对电视艺术创作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新的探索,使之在走向一种多元化的发展道路。电视纪录片作为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似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那么在这里,我仅想就电视纪录片的纪实观念,做以粗浅的探讨,但愿能与更多从事纪录片创作的同行们切磋与共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视觉”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表征.凸显着其霸权力量.文化转型已成为一个异常显著的问题。所谓“视觉转向”或“图像转向”.即指随着电子媒介的出现,语言文字为主导的文化形态逐步向以影像为主导的视觉文化转变.支配并主宰着人们的审美理念和文化认知。  相似文献   

19.
新的世纪,是一个不断诞生奇迹的年代。而奇迹中的奇迹,首先要数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似乎就在一夜之间,人们突然发现自己已经置身网中,或曰“天下一网”,或曰“一网打尽”。这张网将全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地球村”的梦想正在逐步变成现实。伴随着网络的诞生,如影随形的网络文化也随之诞生了。网络文化从她诞生之日起,就给人一种全新的面孔,全新的感受,全新的视觉冲击。不管你是接受她,还是排斥她;不管你是喜欢她,还是厌恶她,她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无可置疑地出现在你面前。对于这些网络文化现象,我将一一加以介绍,今天着重介绍一下网络…  相似文献   

20.
《瑞克和莫蒂》作为高口碑的科幻动画,在创作表达中呈现出想象力消费的美学特点。文章将从视觉、空间、人物、叙事、文化五个维度对该作品的想象力美学进行剖析:科幻属性、奇幻美学的画面呈现及“非人”景观表现出一种“视觉奇观消费”;空间“流动”、未来空间与“时间流”穿梭,使该作品具有“空间消费”特征;人物建构的反传统与非理性,人物造型的新奇性使该作品的想象力触及“想象的内在”—视觉背后的“情感”与“人物认同”;叙事中互文与戏仿的灵活运用,使其具有解构性与拼贴性,彰显出一种青年文化特征,促使青少年完成“部落划分”与“身份认同”;后假定性寓言、社会反讽是其想象力的第三维度——从视觉、情感到社会反思与民族寓言——满足着受众文化消费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