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9 毫秒
1.
印度佛教典籍所用文体,对中印两国皆影响颇巨。印度佛教采用说唱方式弘法、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播,从而决定了初期佛教典籍的结构形态和文体特点,即韵、散混合体;传统所言之"九分教"、"十二分教"中,真正属于文体的只有修多罗、祇夜和伽陀;对于这三种文体的理解,历来存在着模糊甚至错误之处;由上述三种基本文体加以组合,遂形成了印度佛教典籍的五种文体。  相似文献   

2.
曹艳春 《天中学刊》2003,18(3):72-74
佛教对中国古典小说影响深远。佛教典籍在文体形式、叙事模式、审美情趣等三个方面都与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正是这些相似性为佛教与中国古典小说的结合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鹿野苑,即今天印度的萨尔那特,是佛教、印度教与耆那教的著名圣地,也是佛教典籍所谓"初转法轮"之地,以佛陀在此第一次讲法著称。截至目前,鹿野苑遗址总共进行了大小九次发掘,最主要的两次发掘均集中在20世纪初期。本文以出土的佛教遗址和文物为主线,对鹿野苑遗址从其地理位置、发掘过程、文物综述等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鹿野苑在佛教造像艺术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佛教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金刚经》与《心经》是汉译佛教经典,《坛经》、《五灯会元》、《古尊宿语录》是本土佛教经典,均广为流传.究其根源,与佛教典籍多为语录体文体形式密不可分.本土佛教典籍的语录体文本则具有多元的包容性,呈现为故事化、韵文化、纪传体化及诗化的特征.禅宗语录体文本中的偈语,与中国诗歌相融合,既充分发挥了偈语的语义功能,又具备了含蓄的意境和耐人咀嚼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5.
印度佛教的中国化对中国古文论主导模式的确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使中国古文论走向了"<诗品>式"而非"<文心雕龙>式"的批评文体之路,使其在外在体制上趋于简易化,内在指向上趋于性情化,具体分析这种影响意义深刻.  相似文献   

6.
江西佛教文献极为丰富,其保护的宏观基本原则有三:要改变观念,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江西佛教文献的保护工作;坚持以江西佛教界为江西佛教文献保护主导,一般信众为重要支撑;关联江西佛教文献保护于江西地方旅游建设和相关文化研究.保护的微观实践程序有四:以江西相关佛教史料作为江西佛教文献保护的实践依托,从全局上把握江西佛教文献形成、流布等各方面的个性特点,指引江西佛教文献的具体保护工作;以江西佛教历史上的高僧大德为佛教文献保护之纲;以佛教丛林遗址、相关民间收藏、地方志、教内外典籍、相关文化机构等等为目;整理结集后能依托有关载体,如在网上博物馆虚拟开放等,那将是江西佛教文献保护,相关文化研究与传播、相关经济如佛教旅游业建设等等的一种多赢.这应该是佛教文献保护模式实际运作的典范归宿.  相似文献   

7.
印度远古圣典奥义书中的许多观念对印度后世的宗教哲学派别有重要影响。佛教的"涅槃"观念是在吸收借鉴和改造奥义书中"解脱"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奥义书中的解脱观念以"有我论"为基础,而佛教的涅槃观念则以缘起论和无我论为基础。奥义书中的解脱观念是婆罗门教主流思想中的核心内容,而佛教的涅槃观念也是此教教义的主要成分。二者都是古印度宗教哲学中的特色理论,在印度文化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佛教的创立意味着印度自公元前7世纪以来纷乱的思想混乱状态的结束。佛陀否定了婆罗门教的祭祀万能等巫术观念,并批判了体现在形形色色的“沙门”思潮中的虚无主义,从而确立了道德因果律与自由意志在佛教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为当时的印度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信仰-价值系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佛教的兴起看作是伦理革命,本论述了古婆罗门教与道德律的缺失和沙门思潮中的虚无主义,并对佛教教义作了伦理学分析。  相似文献   

9.
为使印度贱民摆脱受压迫的命运,安倍德卡尔带领印度贱民改信佛教,并创立新佛教为贱民提供思想指导,其新佛教表现为理性、科学、现代的思想体系,安倍德卡尔运用历史构建的方法,为贱民获得了一个新的宗教身份,从而获得新的政治和社会的身份,实现了对印度教的反叛。  相似文献   

10.
就中国的民间佛教而言,它是印度佛教中国民间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既承接了印度佛教的基本元素,又吸纳了中国民问特有的成分;是以印度佛教为基础,中外多重文明不断交往和丰富的成果体现.探析民间佛教对于研究居士佛教、精英佛教、佛教历史、正统佛教、非主流宗教等相关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和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苏曼殊的一生同印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精通梵文,编纂佛典;极力推崇佛教;翻译和评介印度文学作品。苏曼殊借助梵典,在研习佛典和弘扬佛法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苏曼殊也十分喜爱印度文学,尤其是对待迦梨陀莎的作品。苏曼殊在诗文中还经常放眼于印度的风俗、地理等意象。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深入了解苏曼殊,系统研究苏曼殊,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龟兹是印度佛教东传重要的中转基地之一。龟兹佛教不仅承载了印度部派佛教的义理,还发展了印度佛教理论。龟兹佛教直接影响了中国内地佛教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它理所当然地应该在中国佛教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百年来,对龟兹佛教及其艺术的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在以"大乘佛教"为统治地位的中国佛教中,龟兹佛教因属于"小乘佛教"体系而长期被轻视,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其表现为,在中国历来的佛教史中,龟兹佛教史的记述极其简略,轻描淡写或材料堆砌,内容雷同;用大乘佛教理念解读龟兹佛教及其艺术内涵,背离原来思想,导致长期以来龟兹佛教的真髓不能被真正揭示出来。改变这种状况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理论求新。首先要为龟兹佛教作历史定位和理论定位。找准龟兹佛教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框架。在前贤研究成果基础上,贯彻"科学发展"和"继承与发展"的方针,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展望未来,龟兹佛教史研究定会迈向更高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自一万余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直至今天,龙在宗教、政治、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充当着重要角色。龙的形象在西周已经完成,神圣合一,汉代确立了龙为天子神威的系统。由于佛教的传入,印度的龙文化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的龙文化,将龙的文化形象变得丰富多元,尔后龙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雄王时代褚童子学佛道之说及一些出土的古文物、民间传说、留迹文物等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元前2世纪之前佛教开始传到越南。本文依据古代历史文献中记载的阿育王建筑佛寺塔与越南佛教的关系及一些相关材料,来讨论阿育王时代印度佛教在越南的传播,既有助于越南佛教历史研究,也为中、越佛教的关系研究提供了某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世界四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发源于印度,佛教曾对印度的生活和文化有过深远而正面的影响,但却没有在这个国家发扬光大。其中有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制约,而最重要的是其内部原因,印度特殊的社会文化及这种情况下佛教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方东美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变的是一直推崇道家哲学,方东美认为,道家哲学接引了传入的外来佛学,并且帮助佛学在中国本土扎根。他虽然认为佛学理论同道家哲学接触之后,产生的是"交互作用",但是明确地反对学术界关于新道家哲学(魏晋玄学)受佛学影响的观点。他否定佛家思想对当时的道家哲学("新道家哲学")的影响意在表明新道家哲学在佛教传入中国时就已经产生,并非受了佛家思想的影响之后才产生。道家哲学与佛学结合的方式是"格义",导致的后果是印度佛学的"华化"。  相似文献   

17.
苏轼接受的是中国禅宗,而摈弃的是印度佛教的外形。他对禅宗的接受有三个时期最为重要,分别是倅杭时期、黄州时期和惠儋时期。苏轼人生经历的这些变化,恰恰与中国佛教禅宗史以及中国文化史的历史沿革,有着某种内在的吻合和联系。这些吻合与联系,从宏观背景上促进了苏轼对佛禅的基本态度的形成。苏轼凤翔时期主要接受佛教艺术史,倅杭之后开始渐次深入到中国禅宗的哲学思想体系之中。这种转变既有苏轼个人人生经历的必然性,也有与苏轼贬谪所在地域佛禅情况的吻合,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苏轼由佛向禅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