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川江号子的形成、内容与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江号子是三峡地区船工们拉纤,摇橹,推桡时唱的劳动歌,它的形成与三峡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三峡人能歌善舞的习俗与直率豪爽的性格有关。川江号子词或描述峡江两岸的风土民情,古迹物产,或反映船工们战滩斗泊风貌及凄苦悲惨的命运,或表达船工夫妻真挚的情爱与调侃异性的诙谐,川江号子中蕴含着三峡人坚毅不拔,团结协作,对外开放的化精神,这些精神被三峡地区的人们代代传承,这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和不朽的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运用实际实践的方法,大量收集各种关于川江号子音乐的相关资料,记录一些老船工具有典型性的生活及喊号子的经历,以民俗学材科和历史材料为依据,研究了号子音乐的历史、发展、传承及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3.
川江号子     
悲怆、浑厚、昂扬的川江号子,是四川船工祖祖辈辈与大自然搏斗衍生而成的一种精神结晶。它的气魄、胆略、惊险,既给人忧虑、又给人兴奋,从而让人产生深深的赞叹和回味。小时候是常听川江号子的,这不仅因为我的家傍居长江边,更为重要的是长江的舟船、岸上的纤夫、日夜奔流的长江水,常引我在长江边凝视、踯躅。可以这样说,我是在川江号子声中度  相似文献   

4.
题目:结合语境,按要求回答问题音乐课上,师生正在欣赏四川民歌《川江号子》,忽见一学生埋头大睡,老师叫醒他说:“你怎么把《川江号子》听成了‘摇篮曲’?”学生面  相似文献   

5.
【题目】结合语境,按要求回答问题。音乐课上,师生正在欣赏四川民歌《川江号子》,忽见一学生埋头大睡,老师叫醒他说:“你怎么把《川江号子》听成了‘摇篮曲’?”学生面带愧色,却不失幽默地自我解嘲道:  相似文献   

6.
题目:结合语境。按要求回答问题。音乐课上,师生正在欣赏四川民歌《川江号子》,忽见一学生埋头大睡,老师叫醒他说:“你怎么把《川江号子》听成了‘摇篮曲’?”学生面带愧色,却不失幽默地自我解嘲道:  相似文献   

7.
遂宁涪江号子同属于川江号子,它既有川江号子的共性,同时又有它自身独自的特征。无论从历史学、社会学、美学还是民俗学、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主要讨论涪江号子的形式及特点。  相似文献   

8.
【中考原题】结合语境,按要求回答问题。音乐课上,师生正在欣赏四川民歌《川江号子》,老师忽见一学生埋头大睡,于是叫醒他说:“你怎么把《川江号子》听成了《摇篮曲》?”学生面带愧色,却不失幽默地自我解嘲道:“。”(1)老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2)如果你是那位学生,你解嘲的话是:。(选自重庆市2002年中招语文试题)【解题指导】这是一道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中考试题。同学们答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首先,应整体把握所给材料的内容,领会材料的深层含义。材料中所讲述的类似情景,同学们经常遇到。老师问话…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歌舞团创作的舞剧《三峡情祭》,是一部从川江船工的生死恋情入手,以揭示民族气质、民族习俗和民族情感的作品。在音乐创作中,曲作家金干、何泽生将本地区的山歌、船工号子和三峡地区的多种民间素材揉合一体,再运用了现  相似文献   

10.
北宋年间,沧州城外有一座庙宇,年久失修,一天山门坍塌,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滚进了附近的一条河中。几年后,和尚重建山门,想起还有一对石狮子留在河里,于是雇船到河下游去打捞,寻了十余里,终无所获。感到很奇怪。这时,一位老船工路过这里,问明石狮子沉没的经过,便叫打捞者到上游去找,果然很快在上游三里外的河底找到了那两个石狮子。众人叹服老船工的指引,便探问缘由。老船工说:“石狮子很重,沉入河底后,河水难以冲动它,却把石狮子上面的泥沙带走了。天长日久,石狮子受水冲击的那一头形成了一个凹坑,坑越冲越大,当坑的深度超过石狮子的一半时,石…  相似文献   

11.
川北民歌形式多样,语言独具风格,主要存留有小调、灯调、牛歌、情歌及锣鼓草歌等,其他还包括佛歌、神歌、堂匠歌、新民歌等。受地域文化影响,川北民歌话语质朴、简洁凝练、生动形象、音韵和谐,表现出鲜明的地方语言特质。  相似文献   

12.
广西平乐的桂江船家是漂泊的族类,他们长期漂泊于桂江到广东沿海一带的港口,漂泊不定的、特殊的、跨地域的劳动生活使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平乐桂江船家饮食风味深受粤菜影响,但在选料的创造性上与烹制技艺上又自成一体、独具特色。在创造大众性的美食品种上更是独树一帜。平乐桂江船家饮食文化中最有价值之处在于它的用料的广泛性及菜谱的大众化,他们的饮食除了色、香、味、鲜、清(淡)、型外,还有自创及大众化两个特点。  相似文献   

13.
广西平乐桂江船家饮食文化的形成,与桂江特殊的地域环境息息相关。平乐一带的桂江地貌特征多样,水资源优良,适于各种鱼类的生存;沿岸崇山峻岭,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往来穿梭的船家们提供了饮食生活所需的丰富材料,这是船家饮食文化得以吸收、传承以及提升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14.
白马藏族分布在甘肃省陇南文县和四川省平武县一带,是我国有着独特民族习俗的少数民族群体。甘肃白马藏族生活在甘肃文县铁楼藏乡白马河流域,藏区人民远离城镇,终年以劳耕为生,生活处于半封闭状态。白马民歌则是白马藏族人生产劳动、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的集中写照,白马民歌题材及其丰富广泛,民歌演唱风格独具民族特色。笔者从甘肃白马藏族民歌的地理分布与应用语境,白马民歌的演唱考察;白马民歌的演唱分析等方面入手,对甘肃白马民歌及其演唱特点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近代福建船民信仰的神祇种类繁多,既有中国人传统信仰的神灵,也有天主教的上帝。船民崇拜神衹的原因,一方面是谋生环境的艰苦造成的对神力的祈求,另一方面是船民的流动性与分散性造成的对群体归宿的渴求,鸦片战争后船民的集体入教行为则要部分归因于天主教会的传教努力。  相似文献   

16.
李雪 《培训与研究》2009,26(1):70-71
新曲《蓝花花》是当代作曲家王志信在保留陕北民歌《蓝花花》原曲主干的前提下加以改编、创造而作的一首独唱歌曲,受到广大歌唱者的钟爱。本文通过对新曲与原曲的比较,并从曲式结构、润腔、方言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演唱这首歌曲需要注意的一些重要问题,以及表现手法和方法技巧。  相似文献   

17.
苗族古歌被誉为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和“经典”。现今,古歌因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亮点而受人喜爱,也给古歌文化主体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旅游开发对苗族古歌的保护和发展究竟是利或是弊很值得人们思考。  相似文献   

18.
论桑植民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植民歌于2006年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桑殖民歌在各个不同时期都彰显出自己无穷的魅力。它的艺术价值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有关部门加大了保护与宣传的力度,特别是把它作为张家界旅游文化精品来打造。对桑植民歌的发展和特征进行了研究,望桑植民歌得到更多音乐工作者的关注,更深入地研究和传承桑植民歌,使之成为张家界旅游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19.
论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于2006年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桑殖民歌在各个不同时期都彰显出自己无穷的魅力。它的艺术价值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有关部门加大了保护与宣传的力度,特别是把它作为张家界旅游文化精品来打造。对桑植民歌的发展和特征进行了研究,望桑植民歌得到更多音乐工作者的关注,更深入地研究和传承桑植民歌,使之成为张家界旅游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