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与历代众多诗人的人生一样,李白爱好隐逸,曾经数度隐居于湖北安陆、安徽庐山等地,留下了200首左右的隐逸诗。但是,与许多隐逸诗人追求世外桃源的精神归依不同,李白之于隐逸,却更多地只是暂时的逃避。诗人时时关注的还是现实的社会与人生,其隐逸思想饱含着强烈的"红尘"情结,从而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在李白的隐逸诗歌中被大量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束舒娅 《学语文》2007,(4):1-41
酒,之于曹操,是"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之于陶渊明,是"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之于杜甫,是"樽酒家贫只旧醅";之于李清照,是"三杯两盏淡酒";之于晏殊,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对于他们,酒或许只是偶然拈来的。而于李白,酒则是一种寄托,一种承载,构建了李诗意象群中不可或缺的一点。  相似文献   

3.
李白和杜甫作为盛唐两位最伟大的诗人,由于社会、历史和个人等诸多原因,其人生追求既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该文从他们所倾慕的人物--谢安和诸葛亮入手,分别对其人生的追求予以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两人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4.
说起唐代大诗人,谁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几个来,李白、杜甫、白居易……不过,对他们的了解大家还仅限于其诗歌成就,殊不知,他们的生活个个充满后现代气质。  相似文献   

5.
李家烈先生和《李白诗酒人生》一书提出“李白是外国人”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从李白与儒家文化的关系,李白自述家世,李白的外貌、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分析,李白是汉人,不是外国人,是明明白白的。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高峰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诗人,他们互相交友,唱诗和答,切磋砥砺,因为相同的思想抱负、艺术追求,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比较著名的有李白与杜甫、韩愈与孟郊、刘禹锡与柳宗元、元镇与白居易等,他们的故事在当世就堪称佳话,更为后世广泛传颂。“李社”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5年),44岁的李白在长安度过了三年的翰林生活后,由于对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朽非常厌恶,于是离开长安,开始了他人生中的又一次漫游,首途东游梁宋(今河南商丘一带),恰巧,那年33岁的杜甫亦壮游于此,工人在洛阳不期而遇。他们虽…  相似文献   

7.
伟大诗人李白的政治生涯是其潇洒人生的一个遗憾。李白于天宝元年应诏入京,不到两年的光景却被“赐金还山”,给后人留下了种种猜测和谜团。文章从李白的个人行为特征——使酒着手,将李白使酒失礼与唐代选官制度联系起来,结合李白与玄宗关系的微妙转变,对李白被逐的原因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李家烈先生和《李白诗酒人生》一书提出“李白是外国人”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从李白与儒家化的关系,李白自述家世,李白的外语,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分析,李白是汉人,不是外国人,是明明白白的。  相似文献   

9.
本通过对李白、杜甫咏酒诗的比较:李白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吟唱对自由人生的渴望与追求;杜甫忠实地反映自己内心的悲哀,展现时代的精神面貌。他们不同的美学趣味和不同的审美创造模式正是内心生活差异的表现。可以看出诗人各自的内心生活是影响李、杜诗风格差异的重要原因,而这种内心生活又是李、杜的人格、气质精神,个体化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明月承载李白的梦想,承载李白的情思,承载李白的人生。明月只属于李白,永远属于李白。从李白有关写明月的诗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与明月视对方为知音、挚友。人与明月共喜,明月与人同忧。  相似文献   

11.
“老白干酒”是衡水市的特产,当时被称为“冀州衡水酒”,因其具有“历史悠久,质地甘美、色如水晶”的特点,逐渐被人们冠以“老白干”的美名.从古代到现代,“老白干酒”几经兴衰,却仍保持了原有特色,多次获得殊荣.现在的老白干酒厂仍延用传统的酿造工艺,但规模更大,酒质更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沙朗白族在语言习得、语言精通、语言选用和语言态度等方面的实地调查表明:白语是沙朗白族日常生活交际的主要用语,具有较强的活力;白汉双语竞争客观存在,但功能互补,关系和谐;较之成年人,青少年的母语能力稍有下降。现代化进程中白族和谐语言生活的构建应保持相对聚居分布,促进白汉语言交流,注重保护和开发白语资源。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其诗作中,他常常感时叹逝并且对自身的变化及生命流程表现出极度的关注。与佛学的接触使他的生命意识得到深化的同时也确立了其生命的主体意识。在渐入佛教的过程中,前期白居易诗中所表现出的易感的生命意识最终被佛教的看空物我所取代。其生命意识的变化与主体性的自觉反映出他与佛教尤其是禅宗之间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李丽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2):25-27,82
王维和白居易同为隐士,却由于家庭背景、人生阅历及价值观念等因素的不同走出了不同的隐逸之路。从隐居动因的差异看,王维厌倦官场,白居易属于权变之术;从隐居的方式看,王维注重大隐,白居易倡导中隐;从隐居后的诗歌看,王维风格偏重田园,白居易钟情闲适。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人离开长安后经常提及长安,白居易也是如此。白居易离开长安后,诗中承载着其对长安的追忆和怀念。白居易长安情感的表达和政治理想的寄寓是紧密相连的,这种政治理想的抒发是复杂而矛盾的。白居易对长安的情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历了巨大变迁,并经由变迁折射出其思想情怀的变化。这种长安情感和思想情怀的变迁异于唐代的其他诗人,是白居易人生选择的结果,也展现了其个人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6.
在中唐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中,"窗"这一意象频繁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白居易就是一位窗边的隐者,诗意地栖居在一扇扇美丽的窗边并构成了自己的窗边人生,而这种独特的审美生存方式也正是其"维摩人生"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7.
庄子和李白的世界观与处世态度有很大的不同,庄子展现的是一个愤世、超世的逃尘隐士形象,李白则是一位恋世、入世的社会角色;庄子以哲学的思辩表现自我,李白以文学的形象突出自我;庄子是极端超俗精神的代表,李白则是多种文化精神的整合;庄子的浪漫有着浓厚的荒诞虚无、汪洋恣肆的原创性色彩,李白的浪漫则表现为豪情奇想、朗丽清新的继发性特征。庄子为中国士人昭示了一条与现实的决裂之路,李白则为中国士人提供了一种理想人格类型。庄子与李白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18.
宋初诗坛的“白体诗”创作蔚为风尚。诗人们主要继承了白居易后期的唱和诗和轻松休闲的闲适诗,以吟咏性情见长,语言浅近率意,不事雕琢。形成“白体诗”这种风格的原因,除了宋初统治者建立的文官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实施的“三教并立”政策和其自身的喜好外,也与宋初文人士大夫们形成的安时顺命的人生哲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甲马在白族民间村落生活中广泛使用,但是长期以来却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白族甲马作为一种处于民间信仰中的民间艺术与村落的信仰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从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出发,力图呈现村落生活中甲马存在和使用的现状,并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理论分析,进而通过对村落日常生活中甲马使用仪式的详细分析.探求蕴含在甲马使用仪式过程中的内在逻辑,以挖掘白族甲马所承载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对女性命运的同情和关注,超过了此前任何一位诗人。但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白居易也狎妓成趣,并且在诗歌中有所体现,这也反映了他女性观腐朽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