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析兼词     
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叫做兼词。现代汉语词汇里的“甭”,“咱”,“别”等是兼词。“甭”兼用“不”和“用”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咱’兼有“早”和“晚”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多早晚”就是“多咱”,意思是“什么时候”或“几时”。在“别动手”和“别开玩笑”里的‘拐IJ”,兼有“不”和“要”两个词的意思和作用,表示禁止或劝阻的语意。“甭(beng)”是“不(bu)”和“用(yong)”的合音“咱(zan)轻声)”是“早(zao)”和“晚(wan)”的合音。它们是“合音兼词”。“别(bie)”却不是“不(bu)”和“…  相似文献   

2.
高中第二册《学习文言虚词应当注意的几点》:“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不同的词类。”教材列“诸、旃、盍、叵”4个兼词,义项明晰不难识别。较难识别的倒是短文没有涉及的兼词“焉”。“焉”位于句末,有语气词、代词、兼词三种  相似文献   

3.
一、兼词古汉语中的兼词,常用的有“诸”、“焉”、“曷”、“盍”等。这些词可分为两类。1、合音兼词“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助词“乎”)相结合的兼词。它不但在意思上是“之”同“于”或“之”同“乎”的相加,而且在读音上  相似文献   

4.
古代汉语教材和语法学著作中有“兼词”说,最有代表性的兼词是“焉”。对“兼词”内涵的界说和外延的圈定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兼词”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有的认为“兼词”是合音词,有的认为“兼词”是一个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在列举各种说法的同时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5.
文言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例如:“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u”)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合音。  相似文献   

6.
“兼词”是古汉语里一种特殊形式的词。所谓“特殊形式”,从写出来的词形看是一个字,实际上却包含着两个不同词性、不同意义的单词。一般说来有两种情况:绝大多数既兼意又合音,少数只兼意不合音。这类词为数不多,但在古籍里使用频繁。从它的词汇意义看大于单词,就其语法功能而论,有的充当句中某一成分,有的既充当某一成分,又兼表与另一成分之间紧密的衔接关系或某种语气。这里,就常见的“兼词”举例以析之。  相似文献   

7.
合音词就是把两个音节合读为一个音节。古汉语谓之急声,或节缩。所谓急声,就是二音急读为一音,所谓节缩,就是把两个音节合拼成一个音节。至今,这种读音有些地方仍在沿用。如,北京话把“不用”说成“甭”,将“不要”说成“别”。豫、鲁一带将“不好”说成“孬”等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中表示假设意义的连词称设词。有些名词、动词、代词、介词等其他词类兼表假设意义的也称设词。这类设词比较多,情况也比较复杂。除了“若”、“使”、“如”等几个连词演为现代汉语的“若使”、“假使”、“如果”等双音词外,有许多设词不易识别,容易搞错。如《中山狼传》中的“脱有祸固所不辞也”,其中的“脱”就很容易误为实词,它的假设意义不易看出。又如《荀子·劝学》里的“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君子不近,庶人不服”中的“其”,就是“若”的意思,也不容易看出。所以整理设词,加强印象,有利于对它的识别和掌握。常见设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9.
Ⅰ.引言世界语的词汇多数取自印欧语系。所借用的语言中,有的词有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要意思,如英语的letter,法语的lettre,都来来自拉丁语:littera,它们都有两个意思:字母,信。世界语把原来这些词形稍加改变,使它们分工,这样既避免了歧义,又兼雇了词形的相近与意义上内在的联系(litero字母,letero信件),使懂英、法等欧洲语言的人感到亲切自然,记忆方便。我们把这种同源成对(有时二个以上)的词叫作同源异形词(etimologiaj duoblajoj或gemelaj vortoj)。还有另外一种:同出一源的某个词,在原来的欧洲语言里仅有一个主要意思。如英语:drink,德语:trinken,它们都来自古代日尔曼语,都当“喝”讲。世界语借用德语的形式造成trinki,表示普通的“喝,饮”(水、奶子等),借用英语的形式造成drinki,专  相似文献   

10.
答读者问     
问:什么是词组?什么是成语?怎样区别词组和成语? 答:词组是两个以上的词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能作句子的某种成分,但不能独立地表达思想的语言单位;成语是“现成话”的意思,它是—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词组。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区别它们: 第一,从意义上看:组成成语的各个成分在成语里都失去了它的独立性,整个成语的意义往往不是它的组成成分的意义的直接总和,因此,我们不能光从字面上来理解成语的意思。如“负荆请罪”是“认错赔罪”,的意思,“势如破竹”是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的意思,它们的真正含义都是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的。一般词组则不同,它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根据表达意思的需要,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律组合起来的;这种词与词的组合是暂时的,组成词组的词的意义在词组里仍然是  相似文献   

11.
“Box”这个词在英语当中作为“盒子”这个意思是凡学过一点英语的人都知道的。然而,它作为“拳击运动”这层意思就不一定是每一个学英语的人都知道的了。为什么同是一个形式,却具有两个毫无联系的意思呢?我们可以先从语义学中的歧义谈起。语义学是研究词以及语言的其他部分意思的学科。歧义是语义学的概念之一。Doris.T.myers在Understanding Languge一书中给歧义所下的定义是:“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意义的语言单位。”Fromkin等在所著的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中也指出:“如果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可以从不止一种方式去理解或翻译,那么这个词或句子便称作有歧义。”在英语中,“cricket”这个形式  相似文献   

12.
说别义词     
别义词是汉语里起区别意义作用的一类词。像反义聚合一样,别义聚合也是在人们心理联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反义聚合强调的是词与词之间意义上的相反或相对,别义聚合强调的则是词与词之间意义上的区别。反义聚合是双向、对等的,别义聚合是单向、不对等的。别义词是由于有参照词的存在才产生的,也是在为强调与参照词的区别时才使用的。别义词使用频率大大低于相应的参照词。词典上对别义词作出说明,有利于读者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训练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课文后面一般都安排了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或“含义”的练习题。那么,理解词句的“意思”与理解词句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呢? “意思”与“含义”都是指词句的“意义”。但“意思”是指对词句一般意义的理解,或基本意义的理解,字面上的理解。“含义”则是包藏在词句里别的意义,即词  相似文献   

14.
用汉语表达时间的先后时,人们通常用“以前”和“以后”词的变化不大,而且重复率非常高。受此影响,不少学生在英语里也千篇一律地用“before”和“after”来表达这两层意思。其实在英语词汇里可以表达这两层意思的词有很多个,其中有几个使用频率特别高,但它们在用法上有差异,极易混用。掌握这些词的用法,正确区分它们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写作时避免用词重复,结构单调,使文章生动。由于这些词属于高频词,把握好这些词,对准确理解和翻译也不无帮助。下面就对相关词进行归纳和比较。  相似文献   

15.
一日稷山县话里用“日”作前缀的词数量不算多,却都很有特色。“日”这个词在口语里基本上有两个意思。一个读去声,是“日子”意思,如“好日”,口语常变读为“好儿”。另一个是詈词,特指男性对女性主动施行性交的行为。下面要论及的用“日”作前缀的词语,与后一个意思有关,因而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如:  相似文献   

16.
普通话与方言间存在“同词异义”(或说“同名异实”)现象,它指写法和读音都完全相同的某个词,在普通话中表示的意思与在方言中表示的意思不尽相同,有的还截然相反。这种别有异趣、值得探讨的语义现象在普通话和零陵方言中就较为突出,如“爹”“爷”“公公”三个词,是汉语  相似文献   

17.
“说道”和“说到”是两个读音虽然相同,意义却大不相同的词语。“说道”中的“说”和“道”都是“说”的意思,是个同义复词,意思就是“说”;而“说到”,严格地说则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是“说”和“到”的组合,意思是指把话讲到了什么地步或当话讲到什么内容的时候,说话内容后面往往要跟上“的时候”之类表示时间的词语。但是,正因为它...  相似文献   

18.
“互文”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种修辞方法。所谓“互文”,就是句子中两个词的词义互相解释或句子中两个成分(或两个句子)的意义互相补充的意思,注释家们称之为“互文见义”。它有两种类  相似文献   

19.
“做”、“作”一字是我们常用的两个词。从意义和用法上讲,二词是有异同的。“作”最早的意义有两个:一、“兴起”。如:“圣人作而万物睹”(《易·乾》)。意思是说,圣人兴起(出世)后万物才可看见(出现)。二、“制造”,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意思是:开始制造俑的人,大概没有后代吧。“作”还有“写作”、“作品”、“装”、“当作”等义。“做”是后起词,常用的意义有制造,充当,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等。在“制造”的意义上“做”、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中的兼词实际上应更宽泛。兼音兼义者是兼词,不兼音而兼义者亦应视为兼词,前者少而后者多。而且在虚词、实词中均有。同时,存在着不同词类、不同意义的兼词与同一词类、相同意义的兼词。这些词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若不作兼词解,则语意不充分,句子不通畅。如实词中的兼词“察”、“顾”、“今”、“可”、“堪”;虚词中的兼词“兹”、“是”、“斯”、“始”、“必”、“既”、“诚”、“方”、“则”、“更”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