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华 《历史教学问题》2010,(3):100-103,89
在清初理学清算运动背景下,颜元对孟子思想的解读秉持“弃虚蹈实”的主旨。颜元在其孟学研究中批判宋明儒之人性论,提出一元人性论;注重从实学、习行的角度论学;挖掘孟子思想中的实学内容。颜元孟学研究的特点和创新与清初实学思潮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因此,从时代思潮与学人思想的互动角度看,钱穆关于颜元学术思想的有关论述尚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是一个动荡与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大发展的时代。在此背景下,形成了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启蒙思想家为代表的实学思潮。张岂之先生总结说:“这个实学思潮尊重中国思想学术的实事求是的精神,重视经世致用,重视生生不息,重视积极进取,重视理论深度,重视开辟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既不墨守成规,又不忘记从前人那里吸取营养。  相似文献   

3.
白银华 《焦作大学学报》2012,26(2):93-94,97
作为明末清初的教育实学家之一的王夫之,他的教育思想,理论独到而深刻,旨向前瞻而科学,其治学为人的高尚个性,志存高远的大家风范,都为我们今天之教育及教育者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陈宝箴是近代赣籍著名政治家,维新大吏。在当时,他的学术思想无疑代表了积极变革而又持稳健主张的士人阶层。其学术思想散见于诸多奏折、书信、讲义中,而体现在事功上。他治学宗张载、朱熹,兼治陈亮、叶适、王阳明、王夫之、魏禧。主张会通朱子之学与阳明之学。由训诂以求义理;义理为体,经济为用,必须明体致用,知时达变;提倡实学,开发民智,以学术推动政治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河朔诗派开创者申涵光的实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诗文和修养趋于平实的风格;注重修养工夫的“阶级”历练;张扬程朱之优,直陈陆王之缺;辟陆王,宗程朱。其实学思想的局限在于,他对陆王一脉的评断有失偏颇,忽略了心性之学的实学转换。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明代实学之祖丘浚反对理学空谈,注重现实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指出:丘浚提倡写救时济世的明道文章,使明代丈风为之一变,并对明代中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进行了全面考察,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文章认为丘浚《大学衍义补》是明代第一部实学集大成之作,其实学思想和务实精神对明代后期及清代的实学家都产生过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夫之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西学,对西方天文、历法、科学仪器有很深入的认识。他用中国古代的理论去理解西方科学,并不时提出批评和反对的意见,也吸收西方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王夫之对西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他是对西学持批判地吸收态度的典型,明清实学的重要代表和西学中源论的早期倡导者,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东西文化交流心路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在经学与史学上均有精深造诣。他援经论史,以史证经,把经学与史学的密切关系表现得十分透彻。其中王夫之《春秋》学见解直接成为他史学研究的思想根源,所以,研究王夫之史学离不开他对《春秋》学的理解。而《春秋》学对王夫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春秋》书法上,即《春秋》"尽而不汙"和"惩恶劝善",使王夫之史学研究形成了直笔和致用思想,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9.
宋明时期的书院教育对社会文化产生过一定的推动作用,后期的书院教育则流于空虚无用之痼疾。明清之际的的实学思想家颜元,基于反理学的实学立场,彻底转换了宋明书院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内圣外王的豪杰理念,对传统的书院教育进行改革。颜元致力于豪杰人才的培养,讲求事物之学,提倡习行和主动。其书院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实学思想,对后世教育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颜元实学思想浅说雷树德明末清初之际,有不少卓有成就的大思想家,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方以智、唐甄、孙奇逢、朱舜水、李等,而最令我敬佩者则是颜李学派的创始人颜元,这是因为颜元是这些人中最关心国家富强大事和极重实践的思想家。一历元实学产生的条件颜元(...  相似文献   

11.
宋明时期的书院教育对社会文化产生过一定的推动作用,后期的书院教育则流于空虚无用之痼疾.明清之际的的实学思想家颜元,基于反理学的实学立场,彻底转换了宋明书院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内圣外王的豪杰理念,对传统的书院教育进行改革.颜元致力于豪杰人才的培养,讲求事物之学,提倡习行和主动.其书院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实学思想,对后世教育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情景论是中国古典美学、诗学研究中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课题。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诗学则是其集大成。王夫之真正从诗的艺术本体论,从诗学意象和意境的美学高度来论情景,而摈弃前人从诗的格律、句法、章句等角度来论诗歌创作情景问题的传统陋见,从而把情景论提升到中国古代美学和诗学前所未有的高度。王夫之深刻分析了情景相生的各种审美机制,使之成为一种系统完备的诗学理论,把情景论推向了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的最高峰,标志着中国古典美学、诗学情景论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3.
薛瑄为学的特点在一个“实”字。他提倡实学,反对空谈。他说:为学“千言万语只是实,思想万事万理不过一实”。又说:“人于‘实’之一字,当念念不忘,随时随处省察于言行居处应事接物之间,必使一念一事皆出于实,斯有进德之地。” 薛瑄重视实用之学,这是他为学的宗旨。他说:“读圣贤之书,句句字字见有的实用处,方为实学。若徒取以为口耳文词之资,非实学也。”要理解薛瑄为学实用的  相似文献   

14.
清代出现了两部专论《诗经》的诗话著作,一是王夫之的《诗译》,一是陈仅的《诗诵》。王夫之的《诗译》颇受学界关注,而陈仅的《诗诵》却为学界忽略,无人对之进行整理和研究。本文主要对该书的《诗经》学特点及成就进行总体揭示和评价,以期引起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诠释《周易》,遵重传统训话、训释,而不拘泥于传统,呈现王夫之研究《易经》的卓识与其不同于《易》学诸家的解读异彩。本文略举数例,期望人们对王夫之在《易》学方面的研究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6.
17世纪后半叶清统治下的明遗民方以智、王夫之对于《庄子》内七篇的诠释,在时代遭际与庄学史思想背景的影响下,从各自的思想立场来理解《庄子》,体现了当时讲究会通、崇尚实学的学术趋向,都具有《庄子》诠释史上大量著作所具有的以儒解道,会通儒道的特征。从他们在诠释二家庄学的要旨中的差异又可以看出儒道会通的可能与分际。二家的解《庄》也表明,一个文化传统内部不同的小传统之间以至不同的大文化传统之间如果可以达到相互的理解与视域的融合也必须要有方法论的自觉。  相似文献   

17.
宋明时期的书院教育对社会化产生过一定的推动作用,后期的书院教育则流于空虚无用之痼疾。明清之际的的实学思想家颜元,基于反理学的实学立场,彻底转换了宋明书院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内圣外王的豪杰理念,对传统的书院教育进行改革。颜元致力于豪杰人才的培养,讲求事物之学,提倡习行和主动。其书院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实学思想,对后世教育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明清商业经济的发展与宁波商帮的兴起,孕育出黄宗羲开风气之先的实学教育思想,而以"经世致用"的实学教育实践为己任的浙东学派又将之发扬光大,潜移默化为宁波商帮的文化底蕴,从意识形态上促进了宁波商帮的发展与雄飞.  相似文献   

19.
柯瑞逢 《上海教育》2008,(17):30-31
所谓实学,清初学者颜习斋概括为“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其核心即王阳明先生倡导的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精神。中国历史上,每逢变革之际,多有仁人志士为施行实学而摇旗呐喊。 晚清阶段,伴随西学东渐日兴,革故鼎新日盛,这种强调把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的实学思潮,进一步被李鸿章等人注入了采西学、师夷智、设局厂、谋自强等新内容。  相似文献   

20.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字而农,号薑斋,又号船山,湖南衡阳人,是明清之际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唯物主义思想家,也是一位有创见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散见于他的各种重要著作中。他把人性论转到教育论的方法问题上来(说性日受日生日成,屡移而易“未成可成,己成可革”,“习成而性与成之”等),是教育理论上一大进步。他一生教人“须慎天下之师受”。所谓“师受”包括“教以教人之学”和“学以学夫所教”两个方面。王夫之认为教有教之理,学有学之道,在教与学相结合的“师受”中,大有学问。本文初探王夫之论“教者之事”和“学者之事”,以批制继承其教育遗产,并作为对他逝世二百九十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