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铁力市教师进修学校何玉芹教学目的:1.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实验,使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培养学生归纳、演绎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学难点:利用反证法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进行验证。教具:...  相似文献   

2.
自然第五册《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一课,主要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验证和总结的能力。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学目标是较容易达到的。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求知氛围,使学生愉快地去发现,激起其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3.
在自然教学中,有些演示实验变化极微,难以观察,可以想一些办法,将实验现象放大,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为了使学生真懂得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可做音叉振动发声的演示实验。但音差振动振  相似文献   

4.
郭庆敏 《黑河教育》2014,(12):12-12
正教材分析:《寻找生活中的声音》是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的第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进入小学的第一节音乐课。本节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这是一节意义重大的音乐课。本课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着"声音"进行的,通过引导学生倾听各种声音,使学生对探索声音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内容:一年级音乐上册第一单元活动《寻找生活中的声音》。教学目标:1.对生活中的声音产生兴趣  相似文献   

5.
美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美的愉悦彭小顺,陈顺德语文教学既是语文知识的传受,又可以说是语言艺术的演示。丰富的词汇、生动的语句、抑扬顿挫的声音,能够深深地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听之悦耳、品之悦心、思之悦神,从而产生审美愉悦。要达到上述效果,笔者认为,教学语...  相似文献   

6.
五年级《科学》(青岛版)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主要是通过实验让同学们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为了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中仅提出了用"音叉"这种器材来做这个实验。我一直认为单用一种器材做实验来说明一种道理,会使学生产生牵强的感觉。因为,  相似文献   

7.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教学旨在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声音是怎样发生的,体会和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增强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理解。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按照教材的编排,由几个简单的实践体验直接引出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  相似文献   

8.
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推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并没有按教材编排的顺序去教学,不是按部就班做完一个实验,再做另一个实验,而是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大胆地放手让他们同时做几个实验:拨动皮筋、敲击鼓面,拨动尺子,使它们发声,并注意观察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  相似文献   

9.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五册第七课)是学习声音方面知识的开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道理,培养他们归纳、演绎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手边的材料设置一些简易可行的实验,培养他们从实验中发现物体的发声都和振动有关的观察能力。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物体停上振动则不能发声,这是教学重点。其中,引导学生自己设置实验,并运用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是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0.
在自然教学中,有些内容,演示实验也不容易观察,我尝试把演示实验和幻灯投影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真正懂得声音产生的原因,我在做音叉振动发声实验时,用夹子把一条薄铜片固定在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分析 《倾听声音》是《声音》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发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本课设计了“寻找声音”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两个活动。  相似文献   

12.
发声训练"三二一原则"是指发声时,由人直接产生的声音效果、内在感觉、体外特征这三者,二者决定另一者的因果关系的训练法则;改善嗓音"条件"应遵循"三二一原则",针对扩招后所谓嗓音"条件"不好的学生的声乐教学,纠正学生发声时错误的"体外特征"和单长音练声是关键,当嗓音调整成为好嗓音后再结合常规方法教学.  相似文献   

13.
<正>声音是自然界一种奇妙的东西,学生对神秘莫测的声音充满了好奇,对声音王国中的无穷奥秘更是想一探究竟,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奇妙的声音王国,有效弄清声音的产生原因,我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时进行了反复思考,设计了教学三步曲,引导学生逐层推进探究进程,效果甚佳。第一步,亲耳聆听——感受声音之美科学源自生活,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出发,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科学。人们生活在一个声  相似文献   

14.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的第一课。声音是自然界非常普遍的现象。至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一般没有留心去思考过。基于学生这样的实际,教者设想从学生非常熟悉的问题入手,让学生经历“倾听声音”、“制造声音”、“认识声音产生时物体的变化”等一系列研究声音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而得出“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的科学结论。一、倾听声音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什么了?(教师示意上课铃声)生:上课铃声。师:上课铃声在提醒我们干什么?生:该上课了。(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师:同学们,生活中除了…  相似文献   

15.
邓桂兰 《青海教育》2008,(11):63-63
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体现在教学美上。教学美能由呈现在学生耳目中美的表象刺激,进而使之产生愉悦心理,使学生心理兴奋,充满信心,思维敏捷,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李丹 《江苏教育》2008,(18):58-59
教学内容:声音导入,认识打字机,初步感受打字机特有的节奏特点。 设计意图:借助搜集声音、图片资料以及实物展示的手法,促使学生自觉了解学习内容,说出打字机声音的节奏特点,并在学生的活动中使之自然对关于打字机的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一。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许多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能够将声音、图像、文字集于一身,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从而更有效地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生的各种感官较充分地调动起来,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侯春燕 《科学课》2010,(1):14-16
《声音的产生》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教学过程:1.让学生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并提问:关于声音,你有哪些问题想知道?2.形式化的猜想后,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相似文献   

19.
姜正亮 《科学课》2009,(1):12-13
教学分析;《声音的产生》是《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声音的产生是物体振动的结果。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通过改变物体的振动,我们可以使声音发生不同的变化。”本课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大活动模块:一是了解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二是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造声;三是观察、感觉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变化,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 《倾听声音》是《声》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寻找声音、模仿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本课对于帮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声音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非常熟悉。正是因为太常见了。所以,学生很容易忽略一些有关声音的问题,比如:声音是什么?怎么就产生声音了?人是怎么听到声音的?这些问题,很少有学生去发问、去思考。在课堂上,专门对声音进行研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物体发声的规律,学生会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