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李艳玲 《海外英语》2013,(7X):113-114
《红楼梦》是中国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亦是中国古典小说描写人物的典范之作。从1830年至1986年近160年间,出现了9中英译本,成为最受西方读者欢迎的中国古典巨著。因而这一名著理所当然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青睐,前人已从双关语理论,顺应论等理论视角对其进行探讨研究。然而如今,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红楼梦》进行的研究尚不多;从该理论视角对霍译本人名英译研究就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该文尝试将生态翻译学与《红楼梦》相结合,从新的视角探讨译者是如何从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的多维度转换角度再现名著的精髓,希望能对《红楼梦》的英译研究作出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183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戴维斯翻译了《红楼梦》第三回片断,发表在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杂志第2卷上,题为“中国诗歌”。这段《红楼梦》译文不仅将原小说第三回“贾雨村黄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黛玉初见贾宝玉的场面译了出来.而且还介绍和注释了小说中“讥评”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惯用语作为其中常见的语言形式,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基于《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该文对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两个《红楼梦》英译本中的惯用语进行归纳,对比和分析,以此展现汉语惯用语多样的英译手段,为今后惯用语的学习和英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其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红楼梦》的英译过程曲折,迄今出现的两部英文全译本风格迥异,距今时间最近,非常值得研究。本文清晰分析了《红楼梦》英译的过程,并对两部全译本译者的背景情况进行说明,探索了《红楼梦》在英语文学世界中的地位,旨在为针对《红楼梦》及其英译本进行后续研究提供选择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新版高中《语文》第六册中《抄检大观园》是小说节选,文下注释谓“节选自《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4回”。这里应特别说明,这部《红楼梦》是个颇为特殊的本子。它不是依据“程甲本”或“程乙本”排印的本子;而是由“脂本”和“程本”两个系统的本子拼合而成的一个“百衲本”。对“红学”稍有涉猎的人都知道,《红楼梦》的版本情况颇为复杂,大致可以分为抄本和印本两个系统。抄本出现较早,今存“甲戌”“己卯”“庚辰”诸本,其过录底本都是乾隆(1736~1795)前期的曹雪芹稿本。其共同特点是均未超…  相似文献   

6.
浅谈《红楼梦》甲戌本的“凡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有关“凡例”的三个辩论点论及《红楼梦》甲戌本的“凡例”,便使人想起有关“凡例”的三个逐次深入的辩论点。第一个辩论点:“凡例”是真是伪?1980年6月,冯其庸先生在美国举办的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上提交了《论(脂视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凡例”》的论文,论证的中心意思为:《红楼梦》甲戌再评原本上并没有“凡例”,今存甲戌本上的这个“凡例”是后人伪造的。他的结论如下:“我认为甲戌本《石头记》的‘凡例’其前四条是后加的,其第五条是就脂现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的回前评改窜的。‘凡例’伪造时代,最早大致不能…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20):15-16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中有大量颜色隐喻,尤其是"红"的隐喻。鉴于目前颜色隐喻及其翻译研究的缺乏,本文在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通过对《红楼梦》中"红"隐喻及其英译策略的分析,探寻其隐喻意义、目标域及两英译本中译者对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11期发表了杨晓晨老师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谁口》一文。文章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语出自吴趼人(1866—1910)的《痛史》第十回。考《痛史》共27回,最初发表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三十二年(1906)的《新小说》。但这还不能说就是吴趼人最早归纳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语。  相似文献   

9.
肖科见 《语文学习》2011,(11):73-74
“匪夷所思”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成语。《现代汉语词典》释其义为“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常理所能想象的(夷:平常)”。据此,有人认为,既然“匪夷所思”中已有了“人”.那么再说“令人匪夷所思”就不能成立,这是成语“使用不恰当”。(见《语文学习》2011年第5期《“匪夷所思”误用原因分析》)真的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10.
拙文《以“应对危机”为例谈历史知识的理解、整合和更新》(见《历史教学》2012年第5期)发表后不久,笔者就发现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没有交代.有意写一点补充说明的文字,却一直疏于动笔。《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第9期刊登了尹海峰老师《对历史的理解要注意认识的角度》一文,对拙文提出了商榷,尹文观点鲜明、文笔犀利,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6,(98):15-16
《红楼梦》原著结构设计精巧,人物众多,个性鲜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真实反映。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思和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对其进行了全译,作为两种代表不同风格的英译全译本,对他们的研究显得意义重大。霍克斯和杨宪益的《红楼梦》英译本各有千秋,单从回目上看就能比较两者在翻译上的某些特点,从修辞、炼字方面对回目进行比较研究就能揭示两者的翻译风格及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根据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及大卫.霍克斯的两种《红楼梦》英译本,比较研究了其中数幅对联的英译,从译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以及对联中包含的典故和隐喻两个方面分析了对联翻译的限度问题。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是古典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其两个英译本(杨宪益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同样也是译坛的经典之作,曾被众多的翻译家和翻译爱好者欣赏和点评。笔者从形合与意合的研究角度出发,探讨了《红楼梦》的翻译艺术,并通过《红楼梦》英译本的比较,分析了形合与意合机制产生的内在动因。论文认为,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体现在《红楼梦》的翻译过程中,并为译者提供了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4.
从目的论出发,对比杨宪益夫妇与霍克斯的英译《红楼梦》版本,从章回标题的翻译中,探寻两个英译本在翻译策略选择上的不同,从而揭示H的论在翻译策略选择上的指导作用及其广泛应用,也为英译本的比较与评判提供新的视角和标准。  相似文献   

15.
杨宪益也许是中国最后一个集“士大夫”、“洋博士”和“革命者”于一身的知识分子了。他是把《史记》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翻译的《鲁迅选集》,是外国高校教学研究通常采用的范本;与夫人合作翻译的《红楼梦》三卷本,是至今为止唯一一部由中国人翻译的全译本.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一并成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译本。  相似文献   

16.
1.就在短短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我被一个年轻的白衣“医生”蒙得团团转.肚子还随意被他上下其手!(江烁婉小说《失窃》倒数第5段,载2010年第12期《微型小说选刊》第23页)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被译为多种语言,其中杨宪益和霍克斯对于《红楼梦》的英译本则更是文学翻译中的经典之作.然而,受到一定条件的影响,他们的译作中也会出现“假象等值”的问题.文章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出发,引用中丹的“假象等值”的说法,分别从内容层面和语言形式层面对《红楼梦》第三回两个英译本中存在的“假象等值”问题进行研究并试图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旨在为文学作品的翻译提出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描写人物的典范之作。本文主要讨论《红楼梦》第三回中主要人名的翻译。一般而言,文学作品中的人名的翻译方法有音译和意译两种,孰优孰劣,难成定论。到目前为止,《红楼梦》比较完整的英译本有两个,一个是杨宪益夫妇的.他们主要采用了音译人名的方法;另一个是霍克斯的,他兼用了音译法和意译法,对其他人物奴仆群体采取灵活的意译法.而对上层人物及自由人取音译法,这样对音译与意译人群进行划分以标示主仆有别.其极具特色的群体人名翻译就很好地说明了他人名翻译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因此.本文作者认为,文学作品的人名的翻译以音译与意译结合法为优先策略。  相似文献   

19.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92年版的《红楼梦》第三回 ,在第一段中有这样的文句 :“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的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 ,复抬起轿子。”而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5 7年 1 0月第 1版《红楼梦》第三回此处的文句是 :“另换了四个眉目秀洁的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抬着轿子。”此版本是以程乙本为底本点校的。比较二处的文句 ,有两点不同 :( 1 )前处的“三四个”“衣帽周全”在后处作“四个”“眉目秀洁”。 ( 2 )前处的逗号、“复”字在后处没有。在其他版本的《红楼梦》中 ,此处文句或同前或同后。《红楼梦》自写成即广为传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三回中的内容对两种英译本(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夫妇译本)从不同方面进行比较:称谓语,小说中人物性格等对两译本进行分析,比较。最后,从翻译效果及两译本各自不同翻译策略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