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4年7月4日,在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俄共总书记久加诺夫向大会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俄共分裂已成为一个事实。俄共作为曾经在俄政坛上发挥过举足轻重作用的最大反对党,其未来命运,特别是在俄未来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是俄国最有组织的一支社会政治力量。目前,俄党一直处于力量和影响下降的态势,实际上已经处在难以摆脱的困境之中。为理解俄共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近年来俄共的主要活动及发展。一、近年来俄罗斯共产党的主要活动及发展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共产党在1991年11月与苏共一起被叶利钦政府禁止活动,但经过艰苦的斗争,俄共很快便恢复了合法地位。1993年12月俄罗斯共产党获得重建,此后,俄共的力量迅速恢复和发展,其影响也不断扩大。在当年的议会选举中,俄共获得了12.35%的选票,成为国家杜马第三大党团。1995年12月的…  相似文献   

3.
俄共在议会选举中获胜说明什么?在去年12月俄罗斯国家杜马(下院)的选拳中,俄罗斯共产党得票率达22.31%,在这届国家杜马的450个席位中,俄共占157个议席,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俄共获胜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第一、组织机构健全,党员素质较高。俄共共有...  相似文献   

4.
俄联邦共产党的复兴、现状及走向刘晨晔1991年“8·19”事件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连续发布三项总统令:《关于停止俄共活动的命令》(8月23日)、《关于苏共和俄共财产的命令》(8月25日)、《关于在俄罗斯停止苏共和俄共活动的命令》(11月5日),将存在...  相似文献   

5.
十月革命胜利后,官僚主义在俄共党内和苏维埃国家机关中逐渐蔓延起来,严重地影响到俄共党的建设、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此,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共党和苏维埃国家同官僚主义进行了顽强的斗争.重温苏俄时期反对官僚主义的历史,总结俄共党和苏维埃国家反对官僚主义的经验,无疑对我们今天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官僚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俄共目前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虽然俄共陷入危机有着不容忽视的客观原因,但内部问题更为根本。当前,无论从俄共自身,还是从普京政权来看,俄共依然存在摆脱危机、实现复苏的条件和机会。但俄共能否在俄罗斯政坛继续存在下去并发挥一定作用, 关键要看其能否制定出积极合理的理论纲领与切实可行的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7.
俄共社会主义观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反思的结果,也是对俄共十五年来合法议会斗争实践的理论总结。俄共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目标,但放弃暴力革命、承认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主张通过议会斗争等合法手段实现社会主义;俄共在努力探索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8.
列宁亲自领导的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同国内外敌人进行激烈的搏斗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为了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巩固苏维埃政权,一九一九年三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八次代表大会。在为这次大会起草的《俄共(布)党纲草案》中,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俄国革命的实践经验,规定了俄国无  相似文献   

9.
十月革命胜利和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列宁和俄共(布)利用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条件,为发展先进文化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0.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既有内部原因又有外部原因。外部原因之一就是俄共(布)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俄共(布)和共产国际之所以大力帮助中国共产党建立,是因为列宁的"世界革命"思想在西方没有获得预期效果,于是列宁将实现"世界革命"思想的重点由欧洲转向了东方。在东方,中国的情况完全符合列宁的条件,因此得到了俄共(布)和共产国际的大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共产国际、俄共(布)的对华政策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推进中国革命与东方革命,以便打击帝国主义后方,摧毁其殖民体系,从而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另一方面,要同当时中国的合法政府——北京政府,甚至地方军阀保持外交和经济关系,从而保留沙俄在中国遗留的部分特权。共产国际与俄共(布)最初选择掌握北京政府实权的吴佩孚为合作对象,后又极力促使吴佩孚与孙中山组成亲俄政府,还曾瞩目于南方的实力派陈炯明。几经波折之后,才把关注的重心转向实力和地位不断上升的孙中山。  相似文献   

12.
苏共亡党和苏联的解体至今已过了整整20年,但它留给世人特别是各国共产党的教训仍然是深刻的。今天深入思考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的原因和历史教训亦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建设和巩固执政地位尤为重要。导致苏共亡党和苏联剧变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个被人们忽略的重要原因是苏共的领导层中的腐败程度。并且,“体制问题”这个“深层根源”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重视。我们应当深刻领会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和执政为民的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避免苏共悲剧的重演。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注重借助俄国革命的历史、理论和文本等方面的资源,获取中国革命的路径参照、理论指导和方法启示。1938年9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与《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出版"不期而遇"。前者强调要将研究马、恩、列、斯的理论作为"时代任务",借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最终开创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后者提供了马列主义基础知识的"百科全书"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经验的"百年总结",恰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现实需要相互契合。基于四个方面的革命需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掀起了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为"中心材料"的学习运动,为中国革命及其要素的系统建构创设了重要前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回顾和研究苏共丧权、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进一步认识“三个代表”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其重大意义。“旗帜”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苏共丧权、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最大教训在于丢弃“旗帜”,“三个代表”的光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揭示了党的生命源泉,执政基础的真理,坚持“三个代表”,就会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如果背弃“三个代表”的要求,就会变质、腐败,丢弃“旗帜”,走向自己的反面。  相似文献   

15.
对于党组织的建设,中共革命的理念是要在彻底砸碎旧的传统的基础上,重建一个无产阶级的组织基础。实际上传统是无法摆脱的,革命只好在传统本身中进行。苏维埃基层政权实际上处处都可能露出旧世界的痕迹,所构筑的革命文化、观念体系也异常模糊不清,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和逻辑上的混乱。江西苏维埃运动时期,中共就是一直在两难中应承着这种局面。  相似文献   

16.
俄国国内战争结束后,俄共(布)的执政合法性资源面临重重危机,列宁审时度势,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应有的高度责任感,不断开拓与维护俄共(布)的执政合法性资源:努力发展经济,巩固执政合法性的绩效资源;强化思想教育,充实执政合法性的理论资源;探索制度建设,开发执政合法性的制度资源;加强党的建设,丰富执政合法性的组织资源。以此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也为无产阶级政党积累了执政经验。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共产党联合各民主政党的策略思想;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马克思、恩格斯联合民主政党的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提出了不同历史时期对民主政党采取不同联合策略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的不同时期,将马克思主义联合民主政党的策略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合作形式——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并加以制度化,实现了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8.
党建带团建一直以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在各个时期都指导着共青团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等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通过对党建带团建重要性的阐述,指出了当前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瓶颈.提出了如何创新开展高校党建带团建的相关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9.
The victory of the Great October Socialist Revolution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a radical reorganization of education in the interests of all of society and mark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chool "from a tool of bourgeois class domination into a tool for complete destruction of the division of society into classes, into a tool for the communist regeneration of society" (Program of the All-Unio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 adopted at the 8th Congress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 on March 18-23, 1919). The echo of the changes begun in the young Republic of the Soviets resounded throughout the world. It also carried to China, stimulating the progressive forc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to campaign for the democratization of education in the country, a campaign that went beyond the framework of enlightenment and bourgeois-democratic demands and began to develop, under Marxist slogans, in the interest of the general working public.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n 1921, and after the 2nd Congress in 1922 adopted the Manifesto that formulated a program of educational demands, the campaign for democratization gained fresh impetus and acquired its corresponding organizational forms. As early as the 1920s, schools for workers and members of their families were founded on the initiative, and with the direct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