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姜鑫 《现代情报》2013,33(11):108-113
本文以CNKI数据库中1 003篇国内"微博"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共词分析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SPSS 17.0、Ucinet 6.2和NetDraw软件为分析工具,通过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和K-核分析等分析方法,确定了我国"微博"研究的6个重要主题:微博传播特征、微博传播机制、微博用户特征、微博舆情传播、微博应用领域和微博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为探析我国微博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国内信息构建研究的现状与热点,本文采用共词分析方法,并利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研究各主题词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国内信息构建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图书馆信息服务、图书情报学、数字图书馆评价、信息导航、政府网站信息服务等6个领域,是当前信息构建研究的热点领域,但总体来说国内信息构建研究主题较为分散,文献较少。  相似文献   

3.
王倩倩 《现代情报》2017,37(10):158-164
国内随着2004年网购的兴起,研究在线商品评论的文章开始逐年增多,本研究尝试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国内在线商品评论的学术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以探寻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BlueMC和SPSS软件为工具,对国内在线评论文献的关键词,通过词云图聚类和共词分析探索研究热点。提炼出在线评论研究的4个基本分析单元:内容、技术、用户、应用;五大研究热点:口碑传播效应、信息服务与使用、口碑传播心理、信息质量评估和知识挖掘与发现;以及三大研究层面:形态层面、受众层面和效果层面,为把握在线评论的研究现状和相关内容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文本主题检测可以很好的挖掘海量信息中的关键因子,本文主要通过基于共词分析方法对文本主题词进行聚类从而发现当前的主题,首先通过停用词过滤和TF-IDF关键词提取技术提取出主题词串,然后构建共词矩阵,最后通过Bisecting K-means算法对主题词串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发现主题。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热点主题提取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基于共词分析的近年国内发展心理学研究热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梅华 《现代情报》2010,30(8):171-175
为发掘国内发展心理学领域在2000-2008年间的研究热点,作者以2000-2008年发展心理学领域文献中的关键词作为研究对象,以共词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利用ROST内容挖掘软件、SPSS17.0统计工具对这些关键词进行分析。文章先对所用的工具和方法作了介绍,再进行数据处理,最后,根据处理得出的可视化结果,对2000-2008年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研究热点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研究热点的变化趋势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为了清晰的梳理和挖掘国内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与继续教育30年来的研究趋势和热点,研究利用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展示和对比国内两个主题的研究趋势、核心内容和热点分析。通过关键词中介中心度、突发词探测等角度进行数据对比,挖掘和发现国内图书馆两个主题研究的区别和联系,为今后研究和设计适合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教育模式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了解当前国内微博研究的发展现状,以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基金项目、专利、SCI/EI收录论文等题录信息为基础数据,使用文献计量、统计处理等方法,总结微博研究的领域、热点及各项属性的统计分布规律;发现国内微博研究已经初具规模,并有实质性的成果,但偏重于应用层面及新闻、传媒领域,缺乏专业性和多样性,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待提高;文本挖掘、趋势分析和预测、人群行为研究、跨专业应用研究等是热点和潜力方向.  相似文献   

8.
唐晓波  王洪艳 《情报杂志》2013,(2):107-111,127
微博平台上的产品评论是用户表达其产品需求和情感倾向的重要渠道。结合微博的社会性特点构建了一个微博产品评论挖掘模型,该模型在对产品评论进行情感极性分析的基础上,把不同极性的评论进行分类研究,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挖掘用户关注的产品特征优缺点,并将对应观点的用户感知程度进行可视化;再根据微博产品评论的特点,通过共词网络分析方法实现了对产品竞争对象的识别与分析。最后,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海量微博舆情信息中准确、高效地发现和挖掘当下的热点主题,以期为政府和企业监控和管理舆情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研究首先从维度、特征和度量三方面综合考虑构建"帖子-主题"二模网络模型,其次选择词频、主题权重和词频增长率3个特征来抽取模型所需的有效关键词,然后选取社会网络分析法中的社区发现方法进行基于关键词的主题社区发现,最后综合考虑用户影响力和传播影响力两个属性,通过热度分析确立主题热度,识别热点主题。[结果]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挖掘网络舆情中的热点主题,检测出的主题结果均正确,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研究还选取实例进一步对主题的热度迁移和情感倾向进行了分析,具备一定的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CNKI数据收录的2008年至今在图情领域及其核心期刊选取的农村和城市主题的期刊论文为基础,采用excel进行词频统计并构建共词矩阵,并利用ucinet进行凝聚子群分析,最终以netdraw输出可视化图像。以此对近年来图情领域以农村为主题的研究热点进行共词分析,并与相关以城市为主题的热点进行比较分析,以窥探分析图情学科对于农村问题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1.
《科学趣味》是20世纪30年代由顾均正等人在上海创办的科普期刊。《科学趣味》题材广泛、栏目多样,以生活科学化,科学趣味化为宗旨,以科学小品为主要的传播形式,成功地将科学性与文学性、思想性与实用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科学技术的传播与普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科学趣味》注重与读者的互动,调动读者的参与积极性,为科学爱好者的交流提供了媒介和平台。  相似文献   

12.
科学的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舒适的生活和先进的技术,也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和战争的威胁等。当代德国的著名学者汉斯·波塞尔就科学发展和科学批判展开了探讨。文章首先分析科学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动力,其次论述了科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最后对科学进行了批判,并指出了应有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3.
从科学学、技术学到科学技术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学和技术学有了一定的发展历史,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也有了广泛的应用,并与科学技术学有直接的理论渊源关系。继承它们的既有成果,克服它们的缺点,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是我们当前建构科学技术学研究纲领,走向科学技术学的必经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关于"软科学"与"硬科学"界定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西方学者认为“软科学”与“硬科学”的本质区别是其发展水平不同,公众调查的结果也支持了这一观点。我国“软科学”概念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描述,主要强调的是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以及研究成果的决策支持作用,这与西方学才和公众理解的“软科学”概念实质上是一致的。运用图形面积比例(FGA)方法,可以界定“软科学”与“硬科学”,也可用于分支学科的硬度测量。  相似文献   

15.
思维科学与认知科学的汇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我国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在继承、发展恩格斯提出的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建了现代思维科学。几乎同时西方心理学家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Simon)也创立了认知科学。这两门科学都是以内部宇宙——即装有词汇和想象力的人类的思想宇宙为研究对象。东西方两位著名科学家将研究的目光聚焦在同一目标上,并随着科学的发展呈现出汇流的趋向。  相似文献   

16.
科学学的思想渊源是极其古老的,然而科学学作为一门学科,波兰学者却是"科学的科学"(science of science)这一学科的术语创造者和早期研究者,堪称世界科学学史上的先声。科学学奠基人贝尔纳在《在通向科学学的道路上》一文中指出:"科学学可以采纳普赖斯的定义,科学的科学就是‘科学、技术、医学等等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运筹学及其他。’M·奥索夫斯卡和S·奥索夫斯基于1935年提出的研究纲要就包含了这个一般的定义。奥索夫斯卡和奥索夫斯基正是用了‘科学的科学’这个术语,并且第一次把这个术语用于我们今天要使用的含义上(他们认为,这个术语是T·科塔尔宾斯基教授在1927年创造的)"。过去80年了,奧氏夫妇的这篇科学学的开创之作,不仅极具历史价值,而且对于今天认识科学的基本功能、开展科学学这门独立学科的建设,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英国科技社团通过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各种力量,形成了成熟灵活的科技传播和科学教育网络,已成为英国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英国的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的社会化和社团化运作无疑将为尚处在起步阶段的中国科普事业提供宝贵经验,而这些成功社团也是我国科技系统开展中外科普合作的理想对象。  相似文献   

18.
Resnik  David B. 《Metascience》2020,29(1):171-174
  相似文献   

19.
20.
科学纵横谈     
在我驻匈外交任期届满于1996年1月回国时,一位在匈牙利原子能委员会工作的科学计量学家布衣多寿物理学博士为我提供了美籍匈裔物理学家爱德华·泰勒(匈文名TellerEde1908—2003)1991至1994年多次访匈时的报刊访谈录的复印件。一方面表明了他很重视这些言论,另一方面也有向我推荐之意,以彰显他的同胞泰勒先生的广博见识和机敏谈吐之风采。1996年退休后,在自学研读的过程中逐渐把它们都译出来了。后因个人研习重点转向,这些译稿就压了起来,不但未曾发表,也从未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