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等利用清廷同意其撤藩之请,借机举兵反清。康熙帝调集 重兵,于二十年将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荡平。在撤藩及处理三藩降将降兵问题上,御 史多有奏疏,现从馆藏内阁黄册都察院御史奏章中选出有关史料,予以刊布,供研 究参考。  相似文献   

2.
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以“撤藩令”为导火线,吴三桂首先在云南扯起反旗,随之,耿精忠据福建叛,尚可喜之子尚之信据广东叛,长江以南半个中国,复为戎马之区。直至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才告平定。  相似文献   

3.
清代的实录     
实录是以编年体形式记录帝王一生的大事记。中国纂修实录始于南北朝,唐以后相沿成例,但保存最完整的是清实录。 一 清实录的纂修机构和官员 清朝对纂修实录十分重视。每届嗣君即位之初,即降敕纂修大行皇帝的实录。每朝实录的编修。照例设有实录馆,专门负责实录纂修事宜。实录馆为不常设机构,书成即撤。实录馆址,在清代前期,历有变更,至嘉庆四年,修高宗实录时,始将紫禁城内咸安宫后殿,即清字经馆,固定为实录馆办公处所。实录馆设有监修总裁官,于学士内钦点。设满、汉总裁,  相似文献   

4.
清代地契     
《云南档案》2014,(1):15-15
<正>此件为曾泽生1952年向人民政府所捐旧宅系列地契中最早的一份,为清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十八日所立。契文中曰"云南永北镇标右营镇游府李,今将原买省城住宅一所共计瓦房二十四间,望落东门,出卖与元江营赵老爷名下为业,实  相似文献   

5.
清沿前制,新皇帝嗣位,即开设实录馆,为前任皇帝纂修实录。每朝实录告成后,例须缮写正副本5份。依装潢及开本大小,可分为大红绫本2份,小红绫本2份,小黄绫本1份。东北乃满族龙兴之地,为示尊祖,乾隆以降,例将一份用满汉两种文字誊录的大红绫本《清实录》送至盛京①庋藏。实录作为专门记载皇帝言行与朝章国故的官修史书,地位十分尊崇,  相似文献   

6.
同光时期,清政府治下内忧与外患渐轻,政局趋稳,秩序渐定,政府开始对太平天国运动以来制兵和勇营并存的兵制进行调整,以堵塞兵外加兵、饷外加饷的漏卮。勇营本以补制兵之不足,由于在战争中表现远超绿营,由偏锋演变成主力,因此战后如何区处二者关系着实考验统治阶层的政治智慧。清朝中央政府和在战争中崛起的督抚将领,在兵勇去留和继续使用何种兵制这些关键问题上产生了诸多分歧,或出于公心,或出于私意,其中所呈现出的见解与思想十分耐人寻味。探讨此间朝野上下在兵制方面的改革思路与实际做法,可以了解晚清军事思想发展的一般过程,感受军队膨胀与军饷供应之间的矛盾,更能洞见晚清兵制改革的取径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7.
《隋书》卷七十五《刘炫传》载:(牛)弘尝从容问炫曰:“案《周礼》土多而府史少,今令史百倍于前,判官减则不济,其故何也?”炫对曰:“古人委任责成,岁终考其殿最。案不重校,文不繁悉,府史之任,掌要目而已。今之文簿,恒虑复治,锻炼若其不密,万里追征百年旧案。故谚云:‘老吏抱案死’。古今不同,若此之相悬也,事繁政弊,职此之由。”弘又问:“魏、齐之时,令史从容而已,今则不遑守舍,其事何由?”炫对曰:“齐氏立州数十,三府行台,递相统领,文书行下,不过十条。今州三百,其繁一也;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目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其繁二也。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官事不省而望从容,其可得乎?”弘甚善其言而不能用。  相似文献   

8.
清廷对官员的铨选十分重视,每三年考核一次,京官曰京察,外官曰大计。考核时要对官员作出评语,以决定升迁罢黜,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題,对此,都察院御史及六科给事中指出了问題之所在,并提出了改良之方法。现从馆藏内阁黄册都察院御史奏章中选出有关档案史料,予以发表,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9.
清康熙十年至十八年上谕选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所公布的五十七道康熙上谕,选自馆藏内阁档册——《上谕簿》。它是康熙十年到十八年间所颁上谕之抄录存档本。其中关系清三藩问题者居多,余为当时国家庶政,共计一百五十八道。其中有五十七道为清《圣祖实录》等书所未载,现予选出公布。从这些上谕中,可以看到,康熙帝之所以能较迅速地平定“三藩之乱”,除了双方力量的对比关系等诸多原因外,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也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勤俭帝王,躬行节俭贯穿其治国理政之始终.其子雍正帝赞颂他,“至若躬行节俭,而大官服御,务崇朴素之风;秉德谦冲,而徽号鸿名,屡却廷臣之请.”追溯渊源,康熙帝节俭的治国理念来自于其父顺治帝,据《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帝)仁恕恭俭,一本自然.”深受“敬天法祖”观念影响的康熙帝对父亲尊敬备至,在宫内见顺治帝所书《陋室铭》,他感叹,“以万乘之崇高不忘草茅之卑末,于其所居若有取焉,而亲为书其辞,则圣心之所存于此亦可见焉.”以帝王之尊而时刻记挂民间百姓,戒除奢华,崇尚节俭的精神对康熙帝影响至深.康熙帝对畅春园之兴建、扩建乃至日常管理无一不体现这种理念.  相似文献   

11.
<正>辽宁省档馆馆藏有两个版本的《满洲实录》,各为两函八卷(册)。主要记载清皇室爱新觉罗氏祖先的源流及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与明军征战辽东并建立后金汗国的经过,从神话传说开始叙述,直到努尔哈赤去世为止。一版为满、汉、蒙三体文附82组插图本。每卷首页钤有"乾隆御览之室"朱印,卷尾页钤有"古稀天子"朱印。第八卷尾附有乾隆皇帝"敬题重绘太祖实录战图八韵"诗一首,诗尾钤有满、汉、蒙篆字的"乾"、"隆"连珠印。  相似文献   

12.
自清咸丰朝以降,东北地区各地方政府及旗籍军官群体,基于备边御敌与地方剿匪的现实需要,大力提倡管下官兵装配与操演新式枪械。一时间,旗籍官兵操用枪械之风骤胜于前代,但军中未全面配用枪械、枪械操演不勤且懈怠生疏、枪械采购操演因经费不足受限等三大问题,仍长期制约着东北地区官兵装备和操演水平的近代化。晚清东北地区面临内部马贼肆虐与外部俄日两国交逼的双重摧残,但清廷未能稳妥地处理好旗民共襄边务和垦务中的矛盾,以致无法实现社会秩序的重新稳固,这是晚清东北旗籍官兵出现枪械装备与操演方面问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康熙创制     
<正>清代皇帝巡幸盛京回乡祭祖意起清世祖福临,虽筹划数次但终未遂行成为遗憾。康熙皇帝于康熙十年(1671),第一次巡幸盛京,开启清帝东巡之始,之后又分别于康熙二十一年、三十七年两次回归故里,创立了清帝东巡定制及各项活动仪轨,后嗣皇帝遵循并发扬光大。根据辽宁省档案馆所藏《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及"盛京内务府文书档案"记载,我们还原康熙皇帝东巡创制过程。康熙九年九月初二日,玄烨颁谕礼部明志东巡缘由,不替父亲完成东巡祭祖夙愿寝食难安:"太祖高皇帝创建鸿图,肇兴景  相似文献   

14.
南开大学图书馆藏有精抄本宋代曹勋《松隐文集》40卷,现代目录版本书鲜有著录。《中国古籍总目》集部仅著录为清抄本,抄者和抄写时间不详,版本源流及收藏情况亦未见考索。此本为清雍正二年(1724年)钱塘吴允嘉借吴焯藏本抄校,曾藏于民国藏书家秦更年之手。经与嘉业堂本《松隐文集》对勘,此本缺第一页及第十卷,当与四库本为同一系统。作为罕见的清代精抄本,此《松隐文集》中的校记题识具有重要的文献资料价值,其精善之处亦足补他本之失,具有非常珍贵的文献版本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一、作者余庆远,字璟度,湖北安陆人。贡生。生卒年月无考。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其兄余庆长任云南维西厅通判,庆远随兄至维西官廨。按:余庆长,字息园,举人。道光《云南通志·官制题名》载,余庆长于乾隆二十年任通海县令,撰有《金厂行记》。其后又任太和县令;乾隆二十八年署他郎厅通判。乾隆三十四至三十九年在维西任通判凡五年。据《滇系·杂载》"滇中掌故"条,著录余庆长还撰有《铜政考》八十卷。余庆远随其兄在维西"居有时,知土官之老者能识往事,谙华语,进而访之,颇得其详",  相似文献   

16.
<正>陈梦家先生《尧典为秦官本尚书考》一文以《尚书·尧典》(汉代始有《尚书》之称,故本文于《书》之统称或秦代之《书》皆称《书》,于汉代今古文本称《尚书》,而《尚书》之《尧典》与《舜典》分合问题,陈氏依伏生《今文尚书》"慎徽五典"以下皆属《尧典》而指称,本文亦一并以《尧典》称之)为秦代所改造之官本,其论据总有三端:"一曰十有二州十有二山及十有二牧","二曰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三曰五载一巡守"。此外,并主《秦誓》为秦代齐地儒生编入。今之  相似文献   

17.
刘鹗(1857——1909),清末颇负盛名的文学家,字铁云,江苏丹徒人,通数学、医术、金石甲骨文及水利等学。官候补知府、直隶试用道,因不得志于清廷,旋弃官经商,虽曾有过多次创办实业之计划,惟最后均归失败。庚子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刘鹗用低价向联军购买其所掠夺的太仓储粟,设平粜局,以赈北京饥困。光绪三十四年,由于袁世凯等挟私诬陷,清廷以私售仓粟罪将其逮捕,流放新疆,次年病逝。馆藏外务部档案中,存有关于刘鹗的几件史料,其中反映他于光绪三十一年,拟与日本商人郑永昌合资开发辽东盐业,遭到清廷驳回及后来被谪戍新疆,死于禁所之情形。对于研究刘鹗生平有一定价值,故予刊布。  相似文献   

18.
有明一代,历朝皇帝均“命儒臣编纂实录”,将前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作详细记载,并在《实录》的基础上,“采辑皇考言行政事之可师可法者以为宝训”。“实录以备纪载,宝训以贻典则”,当朝皇帝“既以存诸心,力诸行,又望后之子孙皆尊之如典谟,一代之制存焉,不可或废也”。《宝训》“盖取诸实录所记”,集《实录》之精华汇编而成,既便于当朝皇帝“朝夕览省”,又可垂教于后世。 明代皇帝,除了被成祖篡位的惠帝、被英宗“夺门”废黜的代宗和“亡国之君”思宗崇祯三人外,其余历朝均有《宝训》。万历三十年春付梓的《新镌官板皇明宝训》辑录自太祖(洪武)至穆宗(隆庆)十朝皇帝的》。其后又续修了神宗(万历)、光宗(泰昌)、熹宗(天启)三朝的《宝训》。其中太祖的《宝训》篇幅最长,达253页;在位仅一个月的光宗(朱常洛)《宝训》最简,仅存6页。 《明熹宗宝训》是从《明实录·熹宗实录》87卷中选粹而成的。现在见到的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明熹宗宝训》(载《明实录》之100册,下称“校印本”)是个残本,计53页。旅顺博物馆藏之《明熹宗宝训》(下称“馆藏本”)计17页,皆为“校印本”所未收者,故而弥足珍贵。今述其要以使世人知其梗概,俟《明实录》有再版机缘,或可尽补缺之绵薄。  相似文献   

19.
《行水金鉴》是一部综述我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历史资料书,产生于清代前期,凡一百七十五卷,约120万字。作者署名为"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其前并有自序云:"仆本固陋,谬为水官,尝寒暑风雨于泥淖畚锸间者二十余年。但因人成事,无所建立,深自愧悔。用是积数年心力,目眵手披,渔经猎史,远稽胜国之实录,近述世祖、圣祖之训旨,参以众说,辑成是书。"下署"雍正三年(1725)冬十月朔,闾山傅泽洪题于淮扬官署之铸错草堂"。然细考之,《行水金鉴》  相似文献   

20.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稿本)(下称《续提要》)第十册一百七十四页之“籀亭述林”由夏孙桐先生撰写。查考这条只有三百一十二字的提要,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商榷。夏孙桐曰:“籀亭述林十卷家刊本清孙诒让撰”,翻检清末学术大师孙诒让的所有论著及关于他的评论文章,均不见有名“籀亭述林”者,倒是无论宋慈抱、朱芳圃、张宪文分别所做之孙氏年谱,还是孙诒让哲嗣孙延钊所作“遗著识跋三篇”,均提及“籀廎述林十卷”为孙诒让所作,不难理解,夏孙桐先生要么由于笔误,要么失于查考,将“籀廎述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