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会/四川外国语大学莎士比亚研究所主办,为我国唯一的莎士比亚研究学术刊物。现特向海内外莎学专家、莎学爱好者征稿。莎士比亚研究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影响。在一个多世纪里,几代中国学者为莎士比亚在中国传播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发展,四川外国语大学决定在原有《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2011年创刊)的基础上,编辑出版学术集刊《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由出版社公开出版),暂定为半年刊。  相似文献   

2.
一、闪耀在中国莎学史上的两颗星 袁昌英先生和孙家琇先生在我国著名的莎士比亚研究专家队伍中犹如两颗耀眼的星座熠熠闪光,因为在众多的杰出莎学研究者中间,惟独她们俩是女性,在以思辨见长的莎学研究领域,她们以广博的学识、深刻的思想、严谨的思辨、严密的逻辑推理、深入的分析和富于文采的评析在中国莎学研究领域独树一帜,赢得了莎学界、戏剧研究界和文学界的尊重.她们的一系列莎学专著、戏剧作品、散文和小说在莎学研究者中间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她们的莎学论著在中国莎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成为20世纪中国莎学研究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3.
英国剑桥大学英语系拉斐尔.莱恩(Raphael Lyne)博士是英国新一代莎学专家,发表过《莎士比亚晚期作品》(Shakespeare’s Late Works,2007)及其它莎学研究著作。近年来他致力于运用认知科学理论解读莎士比亚作品,2011年出版的《莎士比亚、修辞与认知》  相似文献   

4.
<正>在’94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盛会上,我见到了作为庆祝武汉大学一百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的武汉大学国际莎学研讨会的论文结集《莎士比亚新论》(以下简称《新论》).《新论》中的宏篇大论或畅述一家之言综论百家之篇;微型短制或拾金掇玉陈一己之见,统统立足于一个“新”字.“新”在以中国人的眼光更加仔细地审视莎士比亚,将研究视野撒得更开.显然编者的愿望也是通过《新论》不同于以往的视角,以中国人的眼睛研究、诠释、赞美这位世界巨人.  相似文献   

5.
在外国作家中,英国著名诗人、戏剧家莎士比亚在我国拥有最广泛的读者和观众。为进一步普及莎士比亚的作品,借鉴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促进莎士比亚的学术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于近期推出由我校文研所朱雯教授等主编的《莎士比亚辞典》。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热情赞助和大力支持《莎士比亚辞典》的编撰,及时提供不少珍贵的剧照、精美的图片以及重要的资料,会长著名戏剧家曹禺在病中特地亲笔题写书签,常务副会长张君川教授拨冗作序,莎学名家孙大雨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威尼斯商人》、《哈姆莱特》中对《圣经》典故的援用,认为,莎剧深受《圣经》所体现的基督教文明的影响,对《圣经》典故的巧妙援用,对于增强莎剧戏剧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人物个性化,使作品具有深邃的文化底蕴都起到了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的戏剧《王德明》是李健吾根据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改编的本土化莎士比亚戏剧.无论是《王德明》文本还是黄佐临导演的《乱世英雄》演出都体现与《麦克白》的互文性.《王德明》与《乱世英雄》在解构了莎氏悲剧《麦克白》中蕴涵的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本土化形式的莎剧,其中既有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平面移入,又形成了权力、阴谋、野心、鲜血等社会批判的变体.二者在故事安排上多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模式,冲突的发展都指向了矛盾的最后解决;人物形象在中国化基础上显现出诸多互文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乙:好久不见,不知先生最近读了哪些书?甲:这一段时间主要在家养病,但是趁养病之余读了一些中国学者的莎学论著和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研究方面的书.乙;您能对这些莎学论著做点评论吗?甲:谈不上评论,做点介绍或谈点感想吧.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吴国钦先生编著的《中国戏曲史漫话》有一篇《关汉卿与莎士比亚》的专文,论证了代表东西方古代现实主义戏剧艺术两位大师的诸多相似之处。同时指出关氏与莎氏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他们的剧作是两个不同  相似文献   

10.
李伟民教授的《中国莎士比亚批评史》中的莎学研究涉及了多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做到了史论结合。它以中国当代莎学研究发展史为线索,又对莎学研究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特定的新见解。这本厚重的著述是中国语境下对莎学研究的“全景式”解读。尤其是蕴涵其中的“莎士比亚批评”显示了我们中国人比较的眼光,构成了中国莎学研究的最鲜明之处,形成了莎士比亚批评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全世界被公认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都对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创作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之一。 通常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中,以悲剧成就最高。而莎氏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佩斯》——中,《哈姆莱特》(写于1601年)一向被评论家认为是莎氏最重要的作品。别林斯基称莎氏为“戏剧诗人之王”,而《哈姆莱特》则是莎氏“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 《哈姆莱特》一剧的基本情节取材于丹麦王子哈姆莱特  相似文献   

12.
闽籍近代学者与莎士比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林纾及辜鸿铭对莎氏及其戏剧的译述、评论,与最早引进莎士比亚的林则徐,蔚成了闽籍近代学人与莎氏关系的一道亮丽的戏剧文化景观,也见证了闽籍思想家、学者在中国莎学创始期的卓异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3.
肖运初先生校注,蒋坚松、李亚舒等学者补译,由新世纪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6卷,以下称全译本),以崭新的风貌呈现于我国读者面前,为我国文学界提供了一套比较完美的全译本,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意义深远、可喜可贺的大好事。 肖先生选用朱生豪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校注,是独具慧眼的。因为在众多莎译本中,朱译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是上乘的译作。 肖先生校注也有其独到之处。他不是将自己的东西混杂其中,而是在不动原译文的原则下,采用括号进行补译和注释订正的办法,原译文的面貌不做任何改变,将补译的内容用括号添加在内,并用5仿字体以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研究是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歌颂友谊和爱情的同时,也以文学的形式对《圣经》和基督教作出了自己的诠释。目前国内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基督教和《圣经》的研究是还相当欠缺,本文拟从十四行诗的创作内容和艺术形式两大方面,以《圣经》文化为视角来解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相似文献   

15.
<正> 学术界有人认为:“从艺术的角度看,大体可以说,莎翁剧作是西方的戏曲,中国戏曲是东方的莎剧。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与我国宋元以来的传统戏曲是一对天各一方的孪生姊妹。”根据这个观点,莎士比亚的早期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说是英国  相似文献   

16.
隐晦地使用性语言是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一大特色.西方莎学界对莎士比亚的性语言从最初的诟病、回避,渐渐转变为承认,进而加以研究.20世纪40年代以来,该领域已成为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莎剧译本对性语言的处理存在较大的缺陷和不足,漏译和误译现象较多,且多数译文都未能体现原文的奥妙.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对莎士比亚性语言的翻译研究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这一研究无论是对认知语言学还是对莎士比亚研究都将有所贡献,同时对国内未来莎剧重译也能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刘星 《文教资料》2013,(3):17-18
为了提高对莎士比亚戏剧女性角色的认识,可以从不同视角对莎士比亚戏剧进行解读。从新历史主义视角看莎士比亚戏剧中女性的爱情与婚姻,可以发现莎士比亚对女性人物的表达呈现了一对矛盾:一方面她们的言行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父权制的权利话语,另一方面她们对婚姻家庭的相关社会规范进行了挑战。中国莎学应从发展变化的角度,在吸收国外莎评成就的同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话语,有效促进中西莎评者的对话。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莎士比亚戏剧研究多侧重于世俗社会的恩怨纠结,忽视其作品与基督教文化的深厚渊源,而后者正表现出莎士比亚对社会的非世俗化反思。把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置于基督教历史文化语境中做审视与剖析,是莎学研究的进一步延伸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台湾莎学的发展是在梁实秋、虞尔昌、颜元叔、朱立民等学者的努力下发展起来的。梁实秋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虞尔昌补译了朱生豪未译完的莎士比亚历史剧,合成一套完成的《莎士比亚全集》在台湾出版。近年来,台湾除了出版了多种台湾译者莎作译本外,还出版了多种大陆翻译的莎剧译本和《莎士比亚全集》。颜元叔和朱立民主要从事莎士比亚评论和研究工作,彭镜禧等人的莎学研究在近年来较有影响。台湾的莎剧演出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台湾莎剧演出主要以话剧和京剧为主。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莎学交流也日渐频繁。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从《威尼斯商人》说开去陈惇莎士比亚的创作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杰作,同时,其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莎士比亚是一个真正的教徒;他一生中许多事情与基督教有关。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是,在莎学研究中,人们往往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