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肢体语言与学外语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除一些世界公认的肢体语言外,不同的文化还有各自的肢体语言。跨文化交际时,相同的肢体语言形式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本文简单对比中关肢体语言的差别,并介绍了一些国外常用的肢体语言,以此来说明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多了解一些国外常用的肢体语言是会有帮助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思维,中西方国家思维模式的不同,造就了中西方国家不同的语言,形成各自特色的文化。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离开该民族的文化而孤立地学习该民族的语言,我们就会陷入学习外语的误区,永远不会学通、学精。我们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掌握该民族地道的语言,并能结合目的语国家文化规约准确得体地使用该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学习一种外语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并不断地与本国语言文化加以比较并探讨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这对语言教学工作者和语言学习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在学习一门外语的时候,刚开始许多东西我们还意识不到。语言和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国家、以及它的文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学习外语时,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该国家的文化增强对语言的学习。所以在日语的教学中,灵活使用教材中的故事和传说,加强对文化的介绍,能使学生学习外语语言的趣味性更强。  相似文献   

5.
一、外语词汇教学的原则1.系统原则。在外语词汇教学中必须充分注意到各个单词间的关系。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单词之间的同义关系、反义关系等来帮助学生掌握和记忆单词。还可通过对词义搭配限制和句法搭配限制的分析来理解和掌握词汇及其组合规律。2.交际原则。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因此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学习使用语言,并在使用中真正掌握这门语言。3.文化原则。语言的基底是文化,词汇结构、词义结构和搭配都与该语言使用者的文化有密切联系,因此,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该语言文化的介绍。4.对比…  相似文献   

6.
英语是国际间交流的重要工具,掌握好英语对于世界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都举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不同,他们的语言习惯与语言思维也存在着差异,为了能够使各个民族的人们都能够很好的学好英语这门语言,我们就必须让大家充分的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掌握英语的文化内涵。本文我们的研究重点就是关于初中英语教学中对于文化教学模式的渗透问题,了解文化语言的关系,理解渗透的现实必要性,从而更好的掌握文化渗透的重要措施、策略,以提高初中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外语学习必须和文化学习、文化适应相结合。学习一种外语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在其教学中导入目的语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外语学习具有人文性特征,这种人文性特征是由语言作为社会心理现象的本质决定的。与母语学习的人文性不同,外语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异域文化的学习。借鉴心理学乔哈里窗理论,对外语学习对自文化的反哺作用进行探讨。外语学习的人文性不仅仅体现在为学习者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更重要的是这扇窗可以帮助学习者加深对自文化的认识和觉察。以外语学习为媒介,学习者可以清晰地审视本民族文化,继而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英语作为通用语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个党校都把英语教学放在重要位置,以培养出具有扎实的英语知识和较高语言交际水平的高素质党员干部。英语的学习不仅包括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还包括英语语言文化的导入,党员干部在了解英语知识的同时,了解其语言文字下的异域风情文化,进一步提升对于英语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因此,研究文化导入视角下的党校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石磊 《华章》2012,(32)
21世纪是世界多元文化融合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工作、学习在不同文化的人群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彼此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更需要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了解异国的风俗习惯.本文即从这点出发,论述说明跨文化交际同外语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在外语教学中存在很多的跨文化现象,而这就要求外语工作者在教学中努力,使外语教学实现既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又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1.
外语院校主要学科为语言专业。本文探讨外语院校非英语专业类语言学习者的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问题。与英语专业学生不同的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开始学习其专业之前,都有英语学习的经验,其对英语国家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涉猎。因此,对外语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其对中国文化,目标语国家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之上的。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互相交流的工具。学习外语即是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人群进行社会交流。语言是文化的栽体,语言是其文化背景的产物,学习语言必须了解其文化。本文阐述并强调了学习外语必须了解该语言人群的体语文化才能达到顺畅的相互交流。只是懂得语言,不谙其语言之后的文化背景,不谙其体语文化,往往造成交际中的误解和障碍。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环节,是获取知识和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任何形式的语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抽取文化方面的几个因素并以之为例,来说明外语阅读中所存在的文化障碍以及克服文化障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1引言影响学生外语学习的因素很多,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语言知识的水平、语言学习能力以及年龄、性别、家庭所属的社会阶层和民族性这四大基本社会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其外语学习的成就。其中,国外有关民族性对外语学习的影响的研究表明,民族性是影响外语学习的四大基本社会因素中最受关注的中心因素(Ellis,1999)。有关民族性的研究结论之一是学习者对目标语文化的态度直接影响他们的目标语学习成就,肯定的态度会导致学习的成功。但是,在中国,中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态度对他们的英语学习成就是否有如此大的影响?2国外有关学者对目标语文化的态…  相似文献   

15.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听说运用能力较弱一直是外语教学中的瓶颈。发达国家的外语学生一般都在学习期间去目的地语言国家生活一段时间,以此接触当地的文化和语言环境,这对学好一门外语无疑是很好的帮助。本文着重探讨了在有限条件下,教师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利用外语视频资料,有针对性地创造语言环境,并有效提高学生的外语实际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从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所共同参考的水平整体分级中,语言学习者可以做到自我评价。根据欧洲语言档案的执行模式,语言学习者能在学习中提高自主性、多元文化意识,促进反馈学习,也能记录学习者的熟练程度和语言经历。在我国的外语教育中可尝试使用这两种标准,促进外语教育的国际化,而对于学习者应树立多元文化的语言教育理念,拓展外语学习环境,更好地发挥外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成语是语言的精华,它精练、形象、生动。它使交际者能用最简洁的语言生动而形象地表达较为复杂、深刻的思想。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拥有大量成语。它是经过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使用和积累提炼而成的。它保留和反映了该民族各个时期的文化、历史、经济、生活习俗等特点。如果说,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镜子,那么,成语则是民族文化最妥善的保存者和最集中的体现者。俄语和汉语都属于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列,都拥有大量的成语。这些成语都是两种语言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由于两族人民的社会条件和自然环境不同,两族语言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美国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斯坦福大学人才培养目标需求与多元化文化背景等因素决定了外语课程在全校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其特色化外语教学体系包括以基础外语学习、跨文化外语学习、学术外语学习为核心的外语教学设计、学院外语课程设置、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以文化学术交流目标为导向的外语氛围创设、多媒体语言教学环境建设、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国家统一语言水平评估标准的采用等7个方面。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应以斯坦福大学外语教学体系为借鉴,逐渐由基础外语向学术外语、专业外语发展,合理制订统一的语言评估标准并注重不同学校外语教学的灵活性与个性化设计。  相似文献   

19.
徐光琦 《文教资料》2014,(8):27-28,34
人类文化的共同性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要求学习者必须重视隐喻在外语词汇学习中的地位。然而,目前的外语词汇学习对隐喻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本研究从具有相同语言隐喻和具有不同语言隐喻的跨语言词汇学习两个层面,分别探讨了隐喻在外语词汇学习中的作用,发现隐喻的应用能帮助学习者准确理解和把握外语词汇的意思与用法,更系统、更彻底地掌握外语词汇,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理解困难和应用不当,从而产出地道的外语表达。  相似文献   

20.
石霞 《文教资料》2005,(22):146-147
语言是个体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个体所在社会成员交流的主要工具。语言中文化含义的不同是学习外语的难点,个体会无意识地受所学外语的文化内容及文化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