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布伦塔诺、罗素等人都曾对心理内容问题予以关注和思考。当代心理内容研究是传统意向性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并已成为探索心灵世界的一个专门领域。虽然当代心理内容研究的流派众多且争论不断,但学者们仍有着诸多共同的研究旨趣,如对命题角色问题、内容自然化问题等的关注,由此而形成了三大研究传统:分析传统、现象学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传统。究其实质,心理内容是主体心灵指向对象的方式,它体现了心灵把握世界的特有能力,主要在四个维度上被呈现出来,即语言维度上的心理内容(指语言表达主体所理解或把握的语句或语词的意义)、逻辑维度上的心理内容(指用来呈现语句意义的命题)、现象学维度上的心理内容(指经验内容)和表征维度上的心理内容(指心灵中对象被表征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理解思维的本质是认知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论题。在当代心灵哲学研究中,意识的扩展论和限制论之争诱发了关于认知现象学的讨论,认知或思维的现象特征以及如何解释所意识到的心理状态的现象特征,自然成为关注焦点。内省论证和现象对比论证着重分析认知是否存在现象特征的问题,其中涉及感觉、知觉与思维的还原问题,知觉现象的多样性与思维现象多样性的对称问题,心理活动中情感、范畴化知觉和认识感觉中的现象特性问题。这些问题均是当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现象学中的核心问题,可通过认知哲学中的适应性表征方法论给予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3.
《逻辑研究》被看作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开山著作,是现象学运动的真正起点。“意向性”作为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概念,是现象学研究“不可或缺的起点概念和基本概念”。对《逻辑研究》第五研究中的“意向性”概念进行一翻梳理,并重点阐释意向性何以可能以及意向性概念提出的理论意义,阐释主体性与意识对象的客观性之间的关系,是研究胡塞尔现象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哲学史上,指称与实在、知识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关注的焦点。在弗雷格开启现代分析哲学传统中指称研究的同时,胡塞尔也在现象学传统中将指称诉诸心理行动。基于意图的指称表明指称行动的意向性特征;而指称物的心灵维度则刻画了被指称对象的当代心灵哲学视角。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认知科学领域内,延展心灵论题向在认知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认知计算主义提出了强烈挑战,同时也为意识的自然化进程打开了一条道路。但是延展心灵论题一经提出就遭到了来自认知科学领域内部的各种质疑,奇怪的是,很少有人从延展心灵论题的哲学根源即现象学的角度对这一哲学立场进行审视。通过阐述"心灵"、"身体"和"意识"这三个术语在延展心灵论题和现象学中的不同含义以及从胡塞尔现象学的立场出发对延展心灵论题的六个核心主张所做的解析,我们发现延展心灵论题可以利用现象学方法丰富自身的论点并完善自身对各种意识现象的描述,同时延展心灵论题也能够给胡塞尔现象学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受启发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主体性教育的深入思考,结合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研究,尝试以美国分析哲学大师约翰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为基础,通过探讨意向性的概念、特性,以及意向性理论之于主体性教育的可能、条件、意义等等,表明主题性教育应当深入到人的意识领域以获得更开放、更牢固的始基。  相似文献   

7.
“现象”概念要在历史性上考察是基于其—直以来与“本质”概念的复杂而深刻地关系。它作为现象学最为核心的概念,是我们理解何谓现象学的前提。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研究一直是在海德格尔特有的语境下以海德格尔的方式进行分析。在海德格尔的特有语言尚未完全形成的早期,透过他的略有粗糙的哲学语言来更为本源地对“现象”概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现象学心理学是一种经验的心理学取向,它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反对自然主义和二元论,坚持以生活世界为出发点,坚持心理现象的意向性本质。意向性就是指意识活动总是指向某个对象,它体现在心理的意向性、心理与外部世界的一致性以及意向性关联是一种意义关联三个方面。同时,意向性具有一定的心理学价值,应引起各流派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概念为根本出发点,尝试建立萨特想象理论和舒茨现象学社会学中关于变形自我的研究之间的关联性探讨,以意向性作为二者的基本结构,将变形自我判断为自我意识对他人意识的想象.将想象和变形自我在意向性领域层面联系起来,为存在主义哲学和现象学社会学的共通研究作出尝试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现象学家胡塞尔早期是由布伦塔诺引领走上哲学道路的,但后来他毫不犹豫地批评了老师含混的表象概念,同时提出客体化行为的概念,并认为客体化行为才是意识体验的基本意向性结构。自此,胡塞尔继承并完善了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完成了早期对意识意向性的探索,这为其从早期描述心理学转向行为现象学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1.
意向性问题是当代心灵哲学的五大前沿问题之一。它不仅被认为是心理现象的独特特征之一,而且被认为是社会认知的基础。本文在简要分析了相关概念异同的基础上,探讨了当代心灵哲学围绕意向性的理解、意向性在行为的解释和评价中的作用等所形成的有代表性的理论及其论证。  相似文献   

12.
美国现象学心理学从20世纪中叶逐步形成与发展,它汲取胡塞尔现象学中所蕴涵的哲学心理学思想,以此为理论基础展开具体的心理学实践。它把“生活世界”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根基,重视意识的“意向性”特点,发展特有的心理学研究程序与方法,对人在日常生活中呈现的、体现主体性的心理现象进行纯粹的描述和意义理解,将实现一门人科学的心理学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3.
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最重要的贡献是揭示一种新的哲学思考方法的可能,或一个看待哲学问题的更原初的视野。重要的是,他用“意向性”这个居于主体和(感觉经验)对象之间的更本源的思路来理解“意义”的纯构成,并以此为基点,论述现象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方法。本文重在阐述他创立的现象学的三重还原之“悬置”和“加括号”、本质还原、先验还原。  相似文献   

14.
现象—诠释学课程理论及其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象-诠释学课程理论是当代北美课程领域中一支重要的理论流派。它以现象学、诠释学为哲学和方法论基础。派纳的“概念重建主义”、范梅南的“现象学课程研究”以及史密斯的“诠释学教育学”反映了其基本主张。这一理论在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及师生观等方面给基础教育新课程带来了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5.
论现象学视野下的西方心理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象学作为西方心理学中的两大方法论之一,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现象学的突出特点是寓现象学于方法之中,强调本质先于存在,具体表现在:重视意识的研究、强调意向性、面向事物本身、强调现象学的思想态度等方面,因此,现象学的这些特点为人文主义心理学家以非自然科学模式塑造心理学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作为一种方法论,现象学所遵循的以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如实描述、问题中心、整体性、先质后量、非还原论等原则开创了西方心理学中人文主义取向的研究方法。纵观整个西方心理学的发展,现象学对心理学的影响是广泛而持久的,它不仅推动和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方法论上的几次变革,为意动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它也正在影响和推动着超个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并将为未来西方心理学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解释心灵与世界怎样联系在一起,教育要做的正是把儿童的心灵与世界联系起来,让儿童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在这一点上塞尔意向性理论可以为教育提供启示.心灵通过“内在的意向性”与世界相连,满足条件是理解意向性的关键,在语言的作用下意向性获得丰富和发展.教师要把目前对学生来讲是以“派生的意向性”为表达形式的教学内容回溯到“内在的意向性”,办法是确保满足条件实存,并且要让学生“实际地经验到”满足条件,直接经验只是“实际地经验到”的初级阶段,在意向性发展的不同阶段概念也可以“实际地经验到”,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使得心灵丰富和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7.
经验理论形态的现象学心理学简称经验现象学心理学,它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它以现象学为哲学基础,提倡人文科学观,以生活世界为出发点,坚持心理具有意向性的本质。它倡导质的研究取向,将现象学方法落实到具体研究层面,提出具体的研究程序。它最终成为现象学心理学最成熟的理论形态,推动现象学心理学成为“第三势力”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现象学乃是与分析哲学和唯心辩证法并驾齐驱的现代西方三大哲学方法之一。分析其在哲学史上与其他哲学流派瓜瓜葛葛的关系,我们发现它始终站在了“人”的立场上以捍卫人的主体尊严为旨归,强调人存在的意义。“主体人思”可谓现象学的基因和血统.也是现象学到现象学文艺美学的通道,其间延伸的接口则是“意向性”这一概念。这种延伸使得“对象”、“主体”、“意义”等概念得以统一,继而统一美学中的形式论、主体论和价值论。其结果形成了“意向性客体”及“准主体”的作品观,“主观交融统一”、“四层次结构”的文艺本体观和以审美知觉具体化为核心的接受观等人学色彩浓重的现象学文艺美学。  相似文献   

19.
“意向性”是现象学的重要主题,是意识的本质和根本特征,是行动前对于“做什么”的构思,且构思的内容清晰。基于问题、现实与发展的要求,高职数学课程建设基础需要“重新概念化”。文章通过回顾与慎思,重新认识课程的主体、知识、目标与形态问题:①课程主体意向性,“一体双元”——“人”作为课程主体的主要元素,知识作为课程主体的次要元素;②课程知识意向性,涉及知识的价值、教学实现、组织与评价;③课程目标意向性,从知识立意转向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及人的发展、社会要求与数学价值三个课程目标维度;④课程形态意向性,课程形态要基于核心知识课程主线,呈现“过去—现在—未来”的课程时态,做好数学与专业融合,以及做好围绕核心能力的课程架构。  相似文献   

20.
教育现象学:问题与启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澄明“现象学”精神的基础上,文章认为现象学对教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并较为细致地分析了这两种影响。现象学与教育哲学的关系是内在的。现象学对于教育哲学的意义,集中地表现在批判意识、求实意识和关怀意义的启发价值上。教育哲学只有首先作为现象学,才能把握住自己。教育现象学对于教育哲学的深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