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评估不同地震作用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基于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利用Perform-3D有限元软件对8层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易损性分析,分析得到了该种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破坏状态概率曲线以及结构破坏概率矩阵。分析结果表明: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基本能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性能要求。罕遇地震下,结构具有较低的倒塌概率,为评估该类结构的抗震性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地震对建筑物或工程设施的破坏作用是通过场地地基和基础传递给上部结构的。场地和地基在地震时起着传播地震波和支承上部结构的双重作用,因此,建设场地和地基的抗震性能,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地面振动作用是通过基础和上部结构的抗震验算和采取措施进行抵抗  相似文献   

3.
某超高层住宅结构高度149.15m,同时存在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楼板不连续三项不规则项,属于B级高度超限高层剪力墙结构。根据设定的结构性能目标,分别对多遇地震、设防烈度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性能和构件性能进行分析和论证,通过对薄弱部分采取一定的抗震加强措施,完成了结构的性能化设计,保证了结构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武汉越秀星悦湾畔项目2#楼高度178.2m,采用剪力墙结构体系,超B级高度建筑。采用MidasBuilding对结构进行罕遇地震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塑性发展特点。结果表明,层间位移角小于规范限值,罕遇地震作用下框架梁、连梁较早发生弯曲屈服,起到良好的耗能作用,小部分剪力墙存在局部损伤,能满足结构抗震性能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笔者主要研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预估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倒塌破坏能力,利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对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产生的侧向位移水平和梁、柱端塑性铰水平来阐述结构的破坏程度,分析结构抗地震倒塌破坏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大量的一般建筑,在预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可能出现薄弱和变形较大的环节,进而结构的抗倒塌能力也不明确。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高层建筑隔震结构对高层建筑抗震能力的作用,应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固定高层建筑和隔震高层建筑进行了模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结构的固有频率随着阶数的增大而增大;隔震结构的隔震层消耗了大量的隔振能量;通过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基础间设置足够安全可靠的隔震系统,形成柔性底层,使建筑物与基础隔开,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减少输出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从而大幅度降低建筑物对地震的影响;隔振节点加速度明显降低;隔震后位移发生微小的减少。由模拟结果可知,地震破坏以水平破坏为主,震烈度决定了建筑物的破坏程度;隔震层吸收了地震中大量的能量,隔震上部结构绝对加速度明显降低,基础隔震体系能够降低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引言地震是人类遭遇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其对建筑物的破坏经常阻碍人类的避难并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人类一直采用"抗"的方法来抵御地震,就如同治水,久堵而不疏,必然会出现决堤。因此,抗震性能再好的建筑物抗震久了也会遭受到破坏,这样地震给人口和经济带来的损失仍无法有效避免。在如此的形式下,研究者提出了消能隔震的技术。"消能隔震"的基本思想是使基础和上部房屋结构分离,隔离地震能量向建筑物的输入。实现地震时地  相似文献   

8.
隔震技术是采用一种特殊措施来隔离地震对上部结构的影响,使建筑物在地震时只产生很小的振动,这种振动不致造成结构和设施的破坏,还能保证结构上的重要设备的正常运行.利用叠层橡胶支座对福建某地商住楼工程进行隔震设计,适当地提高它抵抗超烈度地震的能力,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类似情况时提供一种有意义的、经验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沁园行政办公楼项目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评估,得出评估结论,为是否抗震加固提供参考依据。首先运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原结构模型,然后进行模态分析,再对原结构在8度多遇地震作用下进行pushover分析,最后根据量化指标层间位移角进行抗震性能评估。  相似文献   

10.
结合地震中建筑物的破坏情况,对多层房屋的场地和地基选择、平立面布置、结构布置、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等概念设计内容进行了论述,明确了概念设计在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提出在建筑设计阶段和结构设计阶段都应充分考虑抗震概念设计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日美抗震设计规范建立典型多层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研究模型,通过结构形式、屈曲约束支撑的水平力分担率β和屈曲约束支撑框架首层剪重比CB为模型主要研究参数;并且通过弹塑性时程分析层反应值与屈曲约束支撑需求性能,进而比较中国、日本及美国钢框架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结果如下:(1)各模型各层层间位移角反应值R,多遇地震时R0.75%、设防烈度地震时R1.0%以及罕遇地震时R1.5%,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结构具有很强的减震性能。(2)最大层剪力反应值分布形式,多遇地震时跟中日美规范静力推倒分析设计层剪力分布形式比较无明显差异。设防烈度地震、罕遇地震时,β=30%的CJ模型,日本规范Ai分布形式各层剪力计算值,能够较准确的评价强震作用下层剪力分布形式;中国和美国规范计算的各层剪力值分布形式接近强震作用下层剪力分布形式。Β=80%的US模型,最大层剪力地震反应值分布形式跟中日美规范计算的各层剪力值分布形式比较,4层以下无明显差异;4层以上地震反应值远大于静力计算层剪力值。  相似文献   

12.
对某幼儿园建筑进行了结构消能减震设计,介绍了结构选型、减震方案、阻尼器选择与布置等结构设计特点,并采用ETABS软件对结构进行了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实现了为结构提供2%的附加阻尼比,结果表明消能减震措施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3.
随着建筑工艺的完善以及建筑水平的提高,现在建筑施工中大量采用橡胶支座基础隔震。但由于楼层高度的不断提高,现有的基础隔震逐渐难以满足结构的抗震要求,所以文章提出双层隔震的设想。双层隔震,采用在原有基础隔震的基础上,于楼层中间再添加一层橡胶隔震支座,以达到进一步削减地震的破坏作用。文中采用三种模型:无隔震结构模型、基础隔震结构模型、双层隔震模型,分别施加同一地震荷载,比较三种模型的反应,对双层隔震的效果进行分析。经过对比研究发现,采用双层隔震的结构在抗震性能上明显优越于基础隔震结构,其性能优化相当于无隔震结构添加基础隔震后的性能提升,适宜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钢板剪力墙(SPSW)框架结构和纯钢框架结构进行地震模拟振动台对比实验,得出了两种结构在相同地震效应下动力反应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各种地震波作用下,SPSW对钢框架结构抗侧刚度均有明显提高。SPSW墙面积占用率约为5.24%时,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刚度提高值约为13.39%~31.54%,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刚度提高值约为13.81%~31.79%。综合分析表明,SPSW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特性,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起到良好的贡献作用,为多层轻钢结构住宅体系的选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面对地震多发的地质环境,我国通常运用工程抗震的模式来进行地震防护,但是其所能提供的基础抗震工作有的时候难以应对实际情况来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我国开始进行耗能减震技术中的隔震技术的尝试。本文通过研究在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建筑物上运用隔震设计,进一步分析此项措施的隔震效果,针对隔震结构的建立与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提高产生深层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竖向地震动作用对典型山地隔震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参考我国现行设计规范对掉层框架结构进行抗震设计。通过对基础隔震掉层框架结构在仅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与水平地震共同作用下的非线性地震反应进行对比,得出近场地震动中的竖向分量对基础隔震掉层框架结构的强震破坏机理影响非常大。通过对非线性地震反应的综合分析得出,在近场地震动的多发地区,基于安全考虑在基础隔震掉层框架结构的计算中应引入竖向地震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所要遵循的原则是:小震不损坏、中震可以维修、大震不倒。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如果能够充分的保证截面承载力符合条件,即可实现小震不损坏,而如果对建筑结构的变形条件进行详细的验算,即可实现大震不倒,借助特殊类型的配筋使得结构界面延性达到要求,即可实现中震可维修。这一原则看似比较容易实现,而实际上,困难重重。为了能够满足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求,设计人员是站在性能的角度来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8.
孙秀燕 《科技风》2011,(18):132+134
Push-over分析方法是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评估结构抗震性能的简化方法。SRC结构是钢筋混凝土内含型钢的一种组合结构,由于其承载能力高、刚度大、延性及耗能性能好等优点,在地震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以一个SRC结构为例进行了全过程的Push-over分析,介绍了这种方法的原理和实施步骤,对结构在遭遇罕遇地震后可能出现的破坏状况进行较为精确的分析,并就其进一步的研究内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云南科技管理》2015,(4):70-72
云南是中国内陆地震的多发区,在云南推广建筑减隔震技术对于提升建筑结构抗震水平和节约工程造价具有重大意义。建设减隔震技术是在建筑物的上部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由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组成的隔震层,通过改变结构体系震动特性,延长结构周期。云南减隔震技术研发与全国同步。1993年,云南省地震工程研究院等单位承担的"八五"科技攻关项目"隔震橡胶支座开发研究",经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从实证上说明建筑减隔震技术具有经济实用性。建筑减隔震技术,技术成熟,可使建筑物节省造价,只要采取适宜的推广模式,就能实现以科技应对自然灾害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应从概念设计入手,从宏观角度采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还应采取适当的隔震、减震技术,降低地震等自然灾害带来的联动效应,同时要加强建筑非结构构件的抗震性,总之,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及设施设备工程师要密切合作,共同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