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辕固生、申公、韩婴、毛公为汉代《齐》、《鲁》、《韩》、《毛》四家《诗》创始人,本文认为:辕固生约生于秦始皇十三年(前234年),卒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享年约95岁左右;申公约生于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卒于元光元年(前134),享年约90岁左右。韩婴、毛公年龄不可确知,约生于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前后,应与辕固生、申公同龄,故毛公为河间献王博士时约70岁左右;韩婴为文帝博士时约40岁左右,为常山王太傅时约80岁左右。  相似文献   

2.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  相似文献   

3.
《资治通鉴》卷18《汉纪》10,元光五年条下载:“是岁,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续令,令与计偕。菑川人公孙弘对策曰:‘……’。”“时对者百余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齐人辕固,年九十余,亦以贤良征。公孙弘仄目而事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业!’诸儒多疾毁固者,固遂以老罢归。”这段记述包括有辕固被征为贤良之事以及辕固告诫同时被征的公孙弘的话,《资治通鉴》将其系于元光五年,误。  相似文献   

4.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潮平两岸阔"写的是海潮,"海日生残夜"也是写实之句,即诗人描写的是海上日出。《次北固山下》是王湾由《江南意》修改而成,它在艺术上依旧存在缺陷,而《江南意》也自有其特色。  相似文献   

5.
"南辕北辙"(初作"北辕话楚")的本义(即字面义)是动态的:心里想往南方去却驾车向北行驶("辕"是夹住牲口的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其结果不但到不了目的地,反而离目的地越来越远.例如:"现实版南辕北辙:从北京坐车去甘肃误到福州"(《海峡都市报》2011年4月9日).典出西汉·刘向的《战国策·魏策》:"犹至楚而北行.""南辕北辙"的引申义有具体和抽象之分. 具体义是静态的,有时指具体的空间方位,即指两个地方一南一北,犹"天南地北",两地相距遥远.例如: (1)当接到北京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他竟然一脸的波澜不惊.他知道甄靓考取了上海的一所大学.他不愿意自己的爱情就这样南辕北辙,无疾而终.(《小小说月刊》2011年第2期)  相似文献   

6.
性、道、教及其相互关系,构成治道亦即政治经济哲学的基础。韩愈用《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纲维《原道》全篇:以"仁义"为天命之性,"正心诚意将以有为"为率性之道,"礼乐刑政"为修道之教,构建出一套性、道、教三位一体,内圣外王的国家治理学说。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同情、合宜、仁慈、正义的理论体系与韩愈的学说高度近似,印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共通规律。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8,(2):44-50
清华简《子犯子余》是一篇有重要思想价值的出土文献。简文以对话的形式,借子犯、子余和蹇叔之口,表达了文献作者的治国理念。简文所体现的"节中于天"的思想与孟子重"道德之天"的哲学观有一定的相似性,言公子重耳的行为合乎义理及其天命。同时,简文将"民心""天命"并举,把民心上升至天命的高度,述说民心难成或易成取决于"居上位之人",此观点在《孟子》一书中也有类似内容,重在说明以德化民,施德政的重要性。《子犯子余》与《孟子》"民心""天命"思想的比较,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8.
《诗·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是一个氏族的名字.商族为什么叫做商?若干年来,大家一致认为,商是一个地名.因为《史记·殷本纪》说:"殷契……封于商."这种说法是可信的.商人居丘,胡厚萱老师曾详加论证(见《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四册,《卜辞地名与古人居丘说》).甲骨文中京、高等字,就是高阜上房屋的象形.京、《说文》说:"人所为绝高丘也."高,甲骨文为地名,《说文》说:"崇也"凡此?形,都是高阜的象形.  相似文献   

9.
《教育》2007,(21)
孔子的天命观念,其实是在天人关系的思维框架下来讨论天命与人事。他在继承传统天命观念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天命观念进行了改造,把天命解读为他所承担的一种使命。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尽人事以俟天命",把天人贯通起来,认为天命就体现在人们的现实生  相似文献   

10.
两千年来,学者们只概略地说武帝置五经(七)博士。本文经考证,《诗》的最初三位传经人申培公、辕固生、韩婴在武帝时都没有当过博士。当时鲁《诗》博士有徐偃,韩《诗》博士有韩商,齐《诗》则不见立有博士。《尚书》博士先后是孔安国、孔延年,并没有立欧阳氏《尚书》。当时是否有《礼》博士,或说《礼》博士是后仓,有待进一步查证。本文从史料的排比校勘中推断《易》博士首先应是杨何,接着才是田王孙。而《公羊春秋》博士先后有公孙弘、褚大,并非胡毋生、董仲舒这两位公羊大师。  相似文献   

11.
先秦道家基本上都相信天命的存在,并且认为天命具有强大的权威,命不但决定人的穷达贵贱,也决定人的寿夭生死,列子和《黄帝四经》更认为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天命决定的。天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天命是早就注定的,人力所无可改变,人的一生都无法逃离天命的安排,但如果具体到个人,则一个人的命好命坏又完全是一种偶然性。道家认为命是神秘的,不可预知也无法言说,而且"命"和"时"缺一不可,而当道家的命论和"时"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更加具有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意味。  相似文献   

12.
殷周之际,"天"的观念逐渐从殷商的祖先神变成了周人的道德之"天";这种强调"天命靡常,惟德是依"的"命正论"的"天命"观虽然以"民意"为其主要内容,却没有真正在制度(礼)上得到体现,相反,倒是有可能与封建宗法制下的天子世袭制产生冲突.秦汉以后,儒家思想沿用了这一"天命"观,中国古代王权合法性始终不能有一个清晰的界定,致使王权不固、动乱频生几乎成为一种历史常态.  相似文献   

13.
争论与对话     
<正>学习《第八次》一课,有的学生提出:"如果布鲁斯王子又一次失败了,他会不会还有信心抵抗外国侵略军?"读了《军神》,有的学生会问:"刘伯承在做手术的过程中到底疼不疼呢?"而在学习《金子》一课时,学生会问:"彼得找到的真金究竟是什么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总会引起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争论。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  相似文献   

14.
任水才 《华章》2007,(12):141-141
本文从《纲要》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出发,提出了构建"三位一体"的师德建设机制、运转"三环四链"的师德建设模式、形成"三马一辕"的师德建设格局三大设想,以提高师德建设的实效.  相似文献   

15.
《滁州学院学报》2018,(4):28-31
《论语·侍坐章》对于研究孔子思想意义重大,历代学者对此争论不断。其中,"曾点之志"作为本章的核心,往往在诠释和解读中被作简单化处理,以至该章甚至被怀疑为道家学者伪托。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后世解读中的"志在舞雩"说更接近曾点的原意,孔子对曾点的肯定在于曾点挖掘出了礼的深刻内涵,体认到了"天命"所在,并与孔子"君子儒"的人格产生了共鸣。  相似文献   

16.
对《诗经·商颂·玄鸟》中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前三句诗,学者们均据《吕氏春秋》、《史记》、《列女传》等所载神话典故来诠释,认为该诗是描写商之祖先契诞生的情景。因而或译为:“上天命令玄鸟,降下来就生了商玄王,住在殷土,那里是一片茫茫;”或译为:“老天命令燕子,降下卵来生商,住的这殷地一片茫茫,”或译为:上天命令神燕降,降而生契始建商,住在殷土多宽广。这就不难看出,诸家在诠释时只拘泥神话典故和字面本身,没有很好地廓清神话外壳里的迷  相似文献   

17.
“玄鸟生商”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在古史传说中,玄鸟是一种神圣而非凡的神鸟。《诗经·商颂·玄鸟》在叙述商人始祖契诞生时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则将其具体化了:“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神话是对历史的折射。从这个历史神话所含的几个基本元素——母简狄、玄鸟、卵,不难看出,其中包含有感生  相似文献   

18.
正司马迁信不信天命?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史记〉选读》涉及司马迁的天命观,教学《六国年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自序》等文章,会多次遇到这一问题。问题难以回避,事实上又不存在"信"或"不信"这样的简单化结论,这个问题就有作简要讨论的必要。司马迁概括《史记》的创作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  相似文献   

19.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解决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特点和性质的争论,全面地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请看《师恩难忘》(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课)第一课时字词教学片段:(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师:(板书"叩拜")读着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画面?生:我想到了学生拜见老师的情景。生:我想到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情形。  相似文献   

20.
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解读《活着》,发现福贵历经磨难最终活着是"渴望长生"心理原型的体现。这是《活着》成为经典的根本。《活着》是表现"渴望长生"心理原型的一套符号体系。"渴望长生"心理原型的产物分为两种:一是低级"长生"状态,好死不如赖活着;二是高级"长生"状态,生命不息。这种心理体现在《活着》中则是福贵杂糅了这两种状态,因而引起争论。将这两种状态二元归一,争论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