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笨女人     
婉录 《当代职校生》2007,(10):23-23
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笨的女人。 外婆在妈妈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面对母亲的离开,她没有掉一滴眼泪。或许她当时根本不懂这样的离开意味着什么。外婆当时拉着她的手,任何人都明白她对自己女儿的不舍与留恋。走的时候,外婆一直都没有合上眼睛。后来外公常常埋怨妈妈,没有在外婆弥留的时候说上一句不舍的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在韩国的日子里,我经常会被一些细节所感动。细节是微小的、具体的,但它却联通着人心。那天,我第一次给韩国的大学生讲课。下课时如同在国内一样习惯地说了一句“今天就讲到这里,现在下课。”正准备离开讲台,不料下面几十个学生齐刷刷地说:“老师辛苦了,谢谢老师!”我以为是初来乍到,学生表示礼貌,没有在意。不料以后每次下课都是这样。这不是稚声稚气的小学生的声音,而是二十多岁青春蓬勃的大学生的声音,听着这声音,你怎能会不感动?在校园,我时常会见到学生向老师弯腰问好,甚至有学生之间互相弯腰招呼的现象。有一次,我问一位男生,刚才那位…  相似文献   

3.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大铁椎传》有这样一句:“……饮食拱揖不暂去。”其中的“不暂去”,课本注释为“一会儿也不离开”。但是谁不离开,不离开什么地方,注文未提及。揣摩注者的意思,大约是指“健啖客”在吃饭行礼时不离开,有的同志就根据这种理解,认为这一句是描写“客”  相似文献   

4.
<正>几日前大哥来电话,说父亲经常念叨我,问我最近还回不回去。父亲已经93岁了,身体还不错。不过,自从母亲7年前过世,本来就不善言谈的他变得更加寡言少语。就算我回到家里想和他多聊几句,他也是聊不了多久就对我说:“你去休息一会儿吧,我也眯一会儿。”不像母亲,和我总有说不完的话,可以聊上一整天。  相似文献   

5.
我的中学生活是在上海舞蹈学校度过的,从12岁开始,一直学了6年。当初选择舞蹈,主要是因为我父母很喜欢舞蹈,而不是因为我自己喜欢——我总觉得那些男演员化着浓妆穿着舞衣一点也没有男子汉的气概。可是当时只要有舞蹈学校来温州挑学生,我都会去报名考试,原因嘛,很多中学生都有体会:实在是很想离开父母、离开家,去过一种自由而又新鲜的生活。我想中学时的我真的很叛逆。  相似文献   

6.
善待孩子     
"善待我们的孩子,就是善待我们的明天。"有一次,一个宝宝用手指去摸电插座,妈妈发现后又担心又害怕,拿起宝宝的手狠狠打了几下说:"以后不许摸,那是电老虎,会打死人的。"可是当她一离开,宝宝又去摸了。于是这位妈妈拿起尺子狠狠打了孩子。我明白这位妈妈是担心宝宝有危险,可这么做的结果是:宝宝仍会去摸。这就好比一个孩子说了一句骂人的话,原本他不知道此话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有的同学写作时,对“吗、吧、呢、啦”等语气词很不注意,认为它们只是些不起眼的语气助词,没什么了不起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先举个例子。有一次,日本有一家出版社计划把老舍先生写的《宝船》编进日本的汉语课本。他们就文章中的“开船喽!”这句话向老舍先生提出问题:“句子里为什么用‘喽’而不用‘啦’?”老舍先生是这样回答的:“‘喽’字,是用来对大伙说的,‘开船喽!’是表示招呼大家的意思;而‘啦’字,多是对一个人说的,不一定有许多人在场。这里因为是对大伙儿说的话,所以就用‘喽’而不用‘啦’。”老舍先生的回答令对方连连点头。再看下面例子:1.那次爬山他去了吗?2.那次爬山他去了吧?3.那次爬山他去了嘛!4.那次爬山他去了呗!上述四个句子,因为在句尾分别使用了不同的语气词,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就不一样了。句1表示疑问,那次爬山他去了没有?句2表示吃不准,那次爬山他可能去了,也可能没有去。句3说得挺有把握的,他肯定去爬山了。句4强调那次爬山,他去了,是明摆着的事实,无须多问。这样一句很普通的话,由于用上了不同的语气词,所表达的意思就有所不同。因此,同学们在使用语气词的时候,要根据实际,准确选用,以完整、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语气词一...  相似文献   

8.
轶名 《学习之友》2008,(12):46-46
一次在北京坐公交车,看到一个外地男青年拿着北京地图在看。一会儿,他有点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请问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售票的小姑娘眼皮也没有抬,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要说这话也没错,但是小姑娘接着说了一句多余的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什么劲儿呀!”小伙子有涵养,嘻嘻一笑准备下车。  相似文献   

9.
<正>前情提要:惹科问完了村里二十多户人家,竟然没有一家丢了羊的。唉,这可怎么办呢?在第一的身前,大伙儿围成圈,坐在地上听他讲事情。他说的话大家能听懂,但村里有些老人说的话,就只有安阿母解释之后他才明白了。他讲一句,大家认为对的,就点头说“是”,有不一样的想法就摇头说“不是”,再把心里的话讲一讲。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越说越热闹。有的在鼓掌,有的在欢呼,还有的情不自禁唱起了歌。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个9岁女孩的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非常注重让孩子多动手、多实践、多体验生活,这使得女儿5岁时就能离开父母一个人在省体工大队体操队过着相对独立的生活,7岁时就学会了烧饭、煮蛋等家务事。而这一切又缘于一次女儿找爸爸带给我的启示。那时女儿才4岁,还在市体校训练。一天,我因有事,就通知她爸爸去接女儿。但到了6点半我心里一直不踏实(她爸爸是“工作狂”),还是自己去了。一到那,孩子正  相似文献   

11.
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从概念上说是幼儿教育应达到的结果,它规定着幼儿教育的方向。那么,怎样界定这个结果,就决定着一个社会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名5岁的女孩对与她交谈的阿姨说,她是多么地羡慕大人,多么想快点长大。她感慨的原因很简单“当大人多好,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小孩很可怜,什么都得听大人的,不好!”一名不满4岁的男孩儿不愿意去幼儿园,他哭闹不休,在母亲的高压手段下,他被迫去了。一路上不说话,他一直在想,终于想出一句能表达自己感受的话:“我憋得慌!”他之所以“憋得慌”,是因为幼儿园不让小朋友…  相似文献   

12.
趣味语文     
一天中的口误有多少那天早上起床晚了,又急着赶去考驾照,买早餐排队时发现平时不苟言笑的老板也在排队,于是非常紧张,打过招呼后,我竟然对厨师说:师傅麻烦来一杯包子,两个牛奶!去到考场了,一直想着早餐时的尴尬事,不想又对考官说了一句经典的话:报告仪表,考官正常。起动、煞车,  相似文献   

13.
一次坐公交车,看到一个外地男青年拿着北京地图在看。一会儿,他有点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请问去颐和园应该在哪下车?"售票员小姑娘眼皮也没有抬,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要说这话也没错,但是小姑娘接着说了一句多余的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什么劲儿啊!"小伙子有涵养,嘻嘻一笑准备下车。  相似文献   

14.
每逢临近春节的时候,我就不自觉地想起父亲,想起那一次刻骨铭心的过年片段。父亲是一个瘸子,走起路来十分困难,靠修车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车店就开在村口。我考上县中那年,父亲没有送我,他对我说,等你回来时,风雨再大,我也要去接你。这好象是梁实秋说过的一句话,小学水平的父亲居然也说了一句同梁老夫子一样的话。我鼻子一酸,知道这是父亲安慰我的话。  相似文献   

15.
你答应过我,你说你要活到一百岁,可是,你却悄悄地走了。一句道别的话都没有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我刚出生不久,我就被父母抛弃在雪地里,是你发现了我。由于冻的时间太长,我的嘴脸乌青,已经  相似文献   

16.
春节那天,小明去外婆家拜年。一路上,妈妈再三叮嘱他:“千万别在外婆面前说些不吉利的话。”小明答应了,整个下午他没有说过一句错话。但快要跟外婆道别时,小明很严肃地说:“我今天可没说错什么话,  相似文献   

17.
一次在北京坐公交车,看到一个外地男青年拿着北京地图在看。一会儿,他有点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请问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售票员小姑娘眼皮也没有抬,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要说这话也没错,但是小姑娘接着说了一句多余的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什么劲儿啊!”小伙子有涵养,嘻嘻一笑准备下车。旁边一位老大爷对小伙子说:“你再往前坐四站转904路车也能到。”大爷要是说到这里打住就好了,既帮助了小伙子,又挽回了北京人的形象,问题是他看不过小姑娘欺负外地人,于是又加了一句批评她:“现在的年轻人啊,没一个有教养…  相似文献   

18.
感谢那朵云     
有一件事一直让我苦恼:语文老师不欣赏我。我写作,她会皱着眉头说:“你不要龙飞凤舞好不好。”我说话,她又说我的口音有股“海蛎子”味。在一个没有太阳只有乌云的日子,我听够了语文老师第一百零一次的批评,放下自己的绅士风度,索性“潇洒一回”,伴随着一句“我永远不  相似文献   

19.
勉励     
“你会,而且做得很好。”这是一句母亲勉励我的话。母亲曾经告诉我,我学走路的时候,摇摇摆摆地要跌倒,而且不肯再走。她在旁边说了一句:“你会走哇!走得真好!”于是我就一溜歪斜地走着,从屋子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没有跌倒。从小学到中学、大学,我一步步地走上去。母亲在旁边不停地说:“你会,你会读书,读得多好哇!”于是我没有停顿,也不跌倒,走上前去。如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想起母亲的这句“你会,而且做得很好”,我就勇往直前去完成。勉励!美@魏讷  相似文献   

20.
马永顺是哈尔滨郊区的一位普通的伐木工人。因为朱镕基总理的接见,现在又成了新闻人物。他很早就开始向被他砍过树的山“还债”,四年前他植树的数字就超过了他砍树的数字。但是他没有离开大山,他还在继续植树。他认为,一代人欠下的“子孙债”,需要大家去努力偿还。他的话,很朴实,却很有哲理。“子孙债”的滋味,我们现在是亲身品尝过了。这一回的长江大洪水,是大自然对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