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敦煌郡库作为汉代边郡敦煌郡的武库,设置有库令、库丞等吏员,从简牍文书来看,库令与库丞在太守府下发文书时可以"兼行丞事",反映出郡库在行政方面的重要地位。敦煌郡库掌管着敦煌郡车辆、马匹、兵器、什物等各种物品,是敦煌郡重要的管理机构。简牍文书还反映出敦煌郡库兼管西域兵物的职能。究其原因,一方面敦煌是河西咽喉,设两关而控西域,具有地理上的便捷性,另一方面汉代边郡往往兼管边外事务,敦煌郡正起着兼管西域的作用,因此敦煌郡库可管理西域兵物。  相似文献   

2.
西汉敦煌军屯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王朝对敦煌的开拓,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而屯田实边则是西汉经营敦煌的一项重要决策。多年来,不少研究汉代河西屯田的论著,对敦煌地区的屯田,涉及甚少。本文拟就文献记载,结合汉简及实地考察资料,对西汉敦煌军屯中的某些问题,试作考述,以求对汉代河西屯田的全面研究有所补益。疏误之处,请同志们多予赐教。  相似文献   

3.
河西走廊所出汉简中保存了较多马匹饲养史料。以简牍为中心旨在通过简牍以此来分析汉代河西走廊马匹饲养技术、相畜技术、兽医水平,以此来探究汉代时期河西走廊以马为核心的畜牧业状况。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所出汉简中保存了较多马匹饲养史料。以简牍为中心旨在通过简牍以此来分析汉代河西走廊马匹饲养技术、相畜技术、兽医水平,以此来探究汉代时期河西走廊以马为核心的畜牧业状况。  相似文献   

5.
<正>【作品概况】《居延汉简》,中国汉代居延、肩水地区出土的简牍,统称居延汉简,遗址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境内。时代约自西汉武帝末(公元前1世纪)至东汉中期(公元2世纪初)时作品,总数约3万枚。隶书章草。《居延汉简》是已发现简牍中数量最多的,分竹、木两类,竹质称简,木制为牍,通称为简。大部分简牍长23厘米以上。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相似文献   

6.
敦煌悬泉遗址简牍整理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199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悬泉遗址进行了连续3年的发掘,又经3年整理,到1995年,已完成出土简牍释文初稿。本文就悬泉简牍的分类,汉代的邮驿制度、长安至敦煌的驿置里程、悬泉简牍对河西、西域史研究的价值等方面,对悬泉简牍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在我国河西地区发现了大量汉简,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众多方面,其中大部分为屯戍史料,这为我们研究汉代西北屯戊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本文根据《居延汉简》《居延新简》和《敦煌汉简》中的兵器管理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主要对汉代边塞戍卒的武器装备种类、来源和管理制度进行深入探讨,以勾勒出汉代西北边塞戍卒兵器装备及管理运行体制的概貌。  相似文献   

8.
一甘肃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早在商、周、秦时期,甘肃西南部就有氏、羌族的活动。秦汉之际,月氏与乌孙居于河西走廊。汉初,匈奴赶走月氏与乌孙,占有河西。西晋太始初年,鲜卑族曾内迁甘肃。南北朝时,匈奴、羯、氏、鲜卑等族先后在甘肃境内建立了前赵、后赵、前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等七个国家。隋唐时期,突厥、回鹘、吐蕃、吐谷浑也曾在甘肃活动过。宋代,党项羌建立了包括今甘肃大部地区的西夏政权。元统一中  相似文献   

9.
两汉时期,康居是地处中亚的西域大国,它不仅在中亚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西交通史上也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古希腊作家和古代波斯的文献都没有留下康居的记载,唯一的材料就是中国的史书.而中国史书的记载又过于简略,难窥古代康居之全貌.近年敦煌悬泉置出土的悬泉汉简有若干康居的材料,弥足珍贵.本文结合文献记载,通过对这些简牍材料的考读,揭示了古代康居与西汉王朝的来往关系,有助于西域史、中亚史和中国秦汉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一、历史追溯——敦煌石窟艺术的地域特殊性。敦煌地处甘肃、新疆、青海的交汇处,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敦煌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至四千年前的上古时期。但在那时,整个河西走廊包括敦煌,都居住的是游牧民族,包括乌孙、羌戎的祖先、月氏人。后来,匈奴占领了整个河西走廊。一直到大汉王朝,敦煌才真正地走上历史舞台。张骞出使西域后,带来了西域大量的见闻,这也促使汉文帝拓边的雄心。  相似文献   

11.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河西归汉后,汉王朝通过移民、屯田等措施,使河西走上了发展农业的道路,并逐步打破了原有畜牧业一枝独秀的局面。敦煌汉简所记录的敦煌农业初步发展的概况,是河西地区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敦煌地处河西最西端,是中原和西域两大文明区的交汇处,其农业的初步发展颇具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简牍是中国古代书写甩的竹筒和木片,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甘肃以其重要的历史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环境成为我国发现和出土古代简牍的重要地区之一,已出土的简牍约占全国出土简牍的总数百分之八十以上,其数量和价值在国内外学坛上均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汉代每郡每年派出戍卒屯戍边区,这是徭役制度的一部分。文献记载戍卒屯戍的资料并不详尽,出土的汉代居延及肩水地区的简牍,特别是戍卒名籍的简牍,给予研究汉代戍卒新的空间,当中戍卒的籍贯和征发情况,引起颇多学者留意。陈直先生统计居延戍卒人数,籍贯汝南和南阳的百姓最多,另外,宣帝神爵年间戍卒出守敦煌郡、酒泉郡的戍卒,除来自南阳、河东、颍川等大郡外,还有赵地的赵国和魏郡。汉代赵地,例如赵国、魏郡及邻近的巨鹿等郡国,他们的编户民一样履行戍守边区的义务,现在考察所得,这些郡国有相当数量的戍边戍卒在河西地区。近年出版的三卷《肩水金关汉简》共收录6741枚出土于汉代张掖郡肩水都尉府下辖肩水金关的汉简,约占1973年金关出土简牍的58%,其中包括不少戍卒名籍、出入记录,提供讨论西汉边区戍卒来源、屯戍制度等的新材料。尝试透过分析肩水金关汉简中的赵国戍卒简牍,考察该地戍卒派遣边区的情况,并兼论同乡同区遣派一地,是否有乡里情结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敦煌研究院所藏1920年民国驻军周炳南在玉门关附近所得汉简17枚,虽然多有残断,但纪年清晰。从纪年简和书体特色看,属于东汉后期之物。将过去河西出土汉简记载的历史拉长了近半个世纪。当时的敦煌和西域的情势息息相关,17枚汉简记载的内容应与元嘉年间河西和西域的动荡有直接关系,是研究东汉后期朝廷与西域关系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5.
汉代在河西地区推行郡县制的同时,考虑到河西地区的特殊情况,在职官设置上多有变通,适应了河西地区的发展需要。本文根据出土的敦煌汉简,对河西地区的职官体系进行了梳理:河西地区的职官体系可以分为行政系统与军事系统,行政系统为郡县制度,军事系统为都尉—候官—候长—隧长的体系。  相似文献   

16.
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河西走廊归属中原王朝版图之后,为了充实边防,建立制匈奴通西域的强大根据地,汉室随即在河西筑长城,列亭障,置设郡县,移徙兵民屯田,由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大规模的开发经营。其中边防设施的建立以及军垦运动的兴起为汉代河西开发经营的主要内容之一。借助于居延地区和疏勒河流域所出大量的汉代简牍材料,学界对于河西西部地区军防建置和军屯状况已多有研究。然而,由于史料的缺乏,对于河西走廊东部石羊河流域的边塞设置及军屯状况则较少有人论及。笔者不揣浅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考古资料等,拟对残存在这一地区的边城遗址及其军屯区域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期对于复原汉代河西走廊边塞设施及其土地开发的全貌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西北汉简是考察汉代西北民族关系的珍贵文献,其中关于胡奴、胡婢、胡客、胡译的记载值得关注。地湾汉简中的胡奴,可与史书记载张骞出使西域的“堂邑氏胡奴”相印证,参考南阳“胡奴门”的汉画像石,可知汉代有以胡为奴的情况。悬泉汉简记载的胡婢能用米汁治病,受到边塞士卒欢迎,是胡汉文明交流的体现。悬泉汉简记载的胡客,为西域诸国到汉地奉献的商人,他们“通货市买”而以献为名,受到边地驿置饮食住宿接待,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贸交流。居延、玉门关、悬泉汉简中的“胡译“”匈奴译“”羌译“”羌胡译“”译者”等记载,可见汉代边地与少数民族交流的真实状貌。  相似文献   

18.
西汉中期以降至东汉前期,汉帝国为抵御匈奴,曾在河西地区组织长期屯戍活动。西北汉简所见边塞屯戍组织中的兵卒,除戍卒、田卒等外,还多见有所谓的"河渠卒"。辨析居延汉简、肩水金关汉简史料,并参据传世文献,传统认识上的"河渠卒",似应定名为"治渠卒"。"治渠卒"主要在河西屯田地区从事水渠修筑建设与水利工程维护。  相似文献   

19.
秦汉封建统一国家的出现与汉民族文化圈的扩展,带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从西汉中期开始至西晋灭亡后一段时期,河西作为古代经济区之一,走过了它的形成、曲折发展和初步繁荣的早期变迁道路。其所蕴蓄的潜力及可以发挥的作用、影响也得以初步显示。这些历史现象引起过研究者们广泛的注意与兴趣,而今天仍存在着探讨的余地。一西汉中后期一个半世纪,古代河西经济区在逐步形成。“河西斗绝,在羌胡中”。汉代人所持的这种认识,从地理环境及民族构成上说明开发河西的难度。所以,说汉武帝创造出一个“凿空”之举言无不当。因为此举所表现的历史成就不仅是驱逐了匈奴在河西的势力,而且是先进的经济文化对落后的经济文化的征服。西汉前期,匈奴驱逐月氏、乌孙、羌人势力并攫夺了“水草丰盛,冬温夏凉,宜于畜  相似文献   

20.
汉唐的西域     
西域这一历史地理名词,始见于西汉。它有广狭两个含义:广义的是指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一带)以西,直到今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广大地区,象两汉时的安息(今伊朗)、条支(唐时称大食,今阿刺伯)、犁靬(罗马帝国,一说指今埃及亚历山大)、身毒(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都包括在内;狭义的则专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南山(今昆仑山脉)以北和北山(今天山山脉)南北一带;后者又往往属于历代中原王朝行政管辖的范围(有时也包括葱岭以西部份地区)。秦汉以前,西域和中原地区已经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往,据说西周时西域的莎车(今新疆莎车)等地的酋长曾到内地,而周穆王也曾远游西域,先秦古籍《逸周书、王会篇》和《穆天子传》等就记载了这种联系。汉朝初年,汉和西方的强族匈奴关系紧张,汉武帝为联络原来居住在河西走廊后来被匈奴所迫而西迁的大月氏,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约建元三年(前1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