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约哈里之窗是一个反映人际传播中自我和他人沟通关系动态变化的模型,它能将主持传播中访谈节目主持人和访谈嘉宾的交流状况可视化,是主持人话语风格和访谈能力的度量衡之一.本文深入探讨约哈里之窗模型和访谈节目主持人话语风格的内在联系,基于该模型对"犀利型"风格的访谈节目主持人的主持语篇进行剖析和总结,进而指导访谈节目主持人更好地...  相似文献   

2.
访谈节目要求主持人既要“访”也要“谈”,而且是要恰如其分地进行访谈。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要驾驭好节目.就应该很好地和被访谈的嘉宾实现平等交流,并且善于引导,以控制好节目的进程和方向,主持人要发挥好引导嘉宾的作用,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孙显军 《记者摇篮》2004,(10):22-23
电视谈话节目主要是指在演播现场,就某一话题,主持人、嘉宾以及现场观众相互交流、各抒已见的互动型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是谈话现场的领航者.嘉宾则是谈话现场的核心访谈对象.现场观众是整场节目的积极参与者。在演播现场,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共同组成访谈者,面对面沟通,实现谈话节目的第一次传播行为,即人际传播。其次整场谈  相似文献   

4.
在主持人节目中,除了有固定的主持人主持节目外,往往还邀请一些某方面的专家,或有代表性的人物作为嘉宾来一起主持。在节目的进行当中,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交谈,把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和有益的知识介绍给听众或观众。这类有嘉宾参与的主持人节目,主持人作用发挥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嘉宾的情绪,以至于影响到整个节目的质量。那么,主持人在有嘉宾参与的广播节目中如何发挥作用呢?  相似文献   

5.
作为高端新闻访谈节目主持人,一种传播身份承载着三个不同的传播定位。其合理的定位应是主持人对媒介、节目、被访者、受众的清晰认知,它建立在主持人对高端新闻访谈节目传播规律的准确把握和理解的基础上。而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身份定位则成为节目有效传播的决定性因素,它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整个节目的风格定位与运行成败。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进步,电视机已经越来越普及,作为一名节目主持人,也将越来越多地接受着来自全国观众的监督和评论。相比于综艺节目,访谈类节目反而要枯燥得多,与观众的互动也不多,这样观众也容易产生疲劳感。因此,如何让访谈类节目吸引观众的眼球,让观众投入到主持人与嘉宾的一问一答中,这就要求访谈类节目主持人需要明确地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主持人不单单只是不停地向嘉宾提问,也不是只起到一个桥梁纽带的作用,而应该是带着情感去主持,把嘉宾与观众联系起来,将自己融入到节目中来,使访谈的主题得到不断的深化和贯通,并能让观众从中得到启发。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主持人应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塑造节目的形象和品牌,用平等真诚的态度和嘉宾交流,从而获得观众的认可和信赖。  相似文献   

7.
贾莉 《新闻传播》2010,(7):40-40
目前来说,国内访谈节目数量实在不少,节目形式也是请名人讲述自己的故事.本文通过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王小丫在陈鲁豫主持的《鲁豫有约》、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两个节目中作为节目嘉宾,研究同一个主持人在不同的访谈类节目中出现时因为节目风格、受众定位不同等原因所做出的不同表现以及不同节目中主持人是如何根据自己的风格引导嘉宾的。  相似文献   

8.
韩永联  张莹 《视听界》2004,(5):47-48
电视访谈节目是把人际间的交流引入电视屏幕的节目。这类节目的主持人要用自己的知识能量和驾驭能力,自始至终地把握好访谈现场的气氛节律。这就要求主持人,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底蕴、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有很好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有位电视评论家曾说:“访谈类节目,一怕谈话人一打开话匣子就信马由缰,二怕谈话人‘话囊’漏气、怯场,三怕现场气氛不上来。”由此可见,主持人如何与嘉宾在现场进行融洽的合作是办好这类节目的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9.
3、主持人有待提高板块节目大多是以主持人串联完成的,虽然编辑事先的组织策划至关重要,但仍须主持人的临场发挥。发挥得好,使节目生辉,发挥不好,会使节目黯然失色。由于主持人备稿大多是“提纲加资料”式的,临场“如何说”就显得相当关键。从本届参评节目反映出的主持人现存问题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主持业务不够熟悉。一些主持人的废话、水话多,有效信息量不大;有的不善于控制访谈节奏,嘉宾长篇谈话过于沉闷;有的只会按既定的思路刻板地发问,不善于捕捉对方谈话中的新观点,及时概括,使节目产生新的兴奋点。二是知识结构不够…  相似文献   

10.
徐霞 《视听纵横》2006,(3):110-111
访谈类节目是目前广播电视常见的节目类型之一。这种节目主要是通过主持人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的访谈,反映出被访者对于生命历程和事件的叙述与感怀。如何在有限的节目时间内把握被访者的叙事方式和特点,在被访者漫长的生命历程中摘取最适合节目需要的事件,激发受众的收听兴趣及  相似文献   

11.
东方 《视听界》2008,(2):107-107
电视谈话节目包含两个要素:它的内容是主持人与嘉宾的语言交流,它的传播渠道是电视媒介。这两个要素,从两个维度上,将电视谈话节目与电视访谈、日常人际交往的谈话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2.
时下,广播电视中的各类访谈节目很多,主持人能否把握好嘉宾的思路是决定这类节目成败的重点。主持人在节目中既不会说几句开场自之后就把大段的时间丢给嘉宾,也不会把嘉宾冷落一旁,自己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而要对所讨论的问题十分了解,并尽量做到集中全力与嘉宾沟通,在情绪上相互感染,逐渐地引导着嘉宾进入交流的状态,从而让嘉宾在节目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使节目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3.
张迎 《视听界》2006,(1):104-105
在访谈节目中,知识性节目占有相当的比例,而要做好知识性谈话节目,主持人的驾驭意识很重要。一是体现在角色的定位上。知识性访谈节目邀请的嘉宾多是某一领域内公认的学者、专家。他们的话在节目中是有说服力和信服力的,所以做这类节目时:1.主持人要甘当“配角”。主持人千万不  相似文献   

14.
电视访谈类节目轻松自然、内容包罗万象,一经推出便深受观众的喜爱。访谈节目主持人作为沟通嘉宾和观众的桥梁,其娴熟的主持技巧和个性化的主持风格能够决定整个节目的质量和品格。以下就从访谈节目主持人访谈的前期准备、主持人的谈话技巧、谈话掌控力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探访节目主持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15.
于皓 《中国广播》2008,(9):55-56
“角色”,本意是指在戏剧或者影视剧当中由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是针对演员而言的。而我们这里所说的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意识”和演员的角色意识有着本质的不同。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意识”,意在主持节目时,按照不同的节目传播需要,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及时地调整自己的主持技巧,主动地关照所要表达的内容和面对的受众,以求获得最佳的节目效果。  相似文献   

16.
许勇 《记者摇篮》2004,(7):33-33
电视人物访谈这类节目形式主要基于主持人与嘉宾面对面的交谈,因此嘉宾能否面对镜头敞开心扉。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对于节目成败就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喜是悲。是激动还是愤怒。只要被访者是真情流露,节目就成功了一大半。相反,如果只是蜻蜒点水般的敷衍,甚至一成不变的作秀。无论被包装的多么精致的节目面对  相似文献   

17.
电视人物访谈节目是节目主持人及访谈嘉宾围绕共同话题,以人际传播的方式展开交流,并通过电视媒介展示其交流过程的节目形态。主持人是节目核心,是谈话过程的主导者,通过不断提问和收集信息掌控交谈的内容、质量和进度。因此电视人物访谈节目是否出彩好看,与主持人关系重大,有些节目甚至直接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比如《小崔说事》、《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等。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带有人际交往的特征,但又不等同于日常的人际交往。首先,主持人通过访谈获取事实信息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十分明显。其次,访谈的实现依赖于极其周密的设计和安排,依赖于一种深沉的"蓄谋"。  相似文献   

18.
主持节目离不开主持人.通过主持人这一中介,强化与观众的交流,密切与观众的关系,让观众在交流中不知不觉走进节目里,潜移默化地接受所传播的思想.大凡优秀的节目主持人都要根据节目需求与现场嘉宾和观众进行自然,平和、亲切、流畅的交流,调节现场气氛,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营造融洽、和谐的交流气氛,使主持人节目获得成功.所以主持人的互动交流意识如何,是衡量一个节目成败优劣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电视谈话节目已为人们所熟悉。这种节目样式融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于一体,结构相对简单。其魅力在于,在观众面前营造了一种人际交流情境,互动性较强,真实生动、可观可感。电视谈话节目一般由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组成。嘉宾通常是谈话中心,谈话由主持人组织推进。在一些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只是做开场白和收尾,或是对节目内容进行简单串联。而谈话节目主持人则直接参与并主导谈话。节目如作文章,在嘉宾既定的前提下,谈话能否行云流水,妙趣横生,主持人的“起、承、转、合”作用犹为重要。有些谈话节目,主持人不仅引导谈话,还积极参与到…  相似文献   

20.
热线直播节目的出现给广播带来了生机,它丰富了广播节目的播出形式,发挥了广播传播的优势,增强了现场感、参与感和亲切感,成为一种深受听众欢迎的传播模式。新闻节目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核心人物,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如何主持好节目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