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皖北戏曲是一种沿着大运河“游走”的文化,它们的产生、生存和发展无不受到大运河文化的滋润,“水路传播”的特征十分明显。大运河文化是一种极具兼容性的文化,皖北戏曲的内容与形式主要都是大运河两岸不同戏曲门类相互交融的结果。在当下传统地方戏曲总体不景气的文化困境中,把皖北戏曲的传承发展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关联起来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运河是新时期淮安依托历史打造新淮安的一张历史名片.要想在新时期寻突破、力创新,提升城市影响力,就要去探索大运河文化带塑造城市影响力的意义.分析阐释淮安大运河的发展现状以及研究意义,从内涵挖掘、媒体宣传、旅游开发以及遗存保护等角度提出具体实施措施.通过多角度探索提升淮安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发展影响力的途径,打造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亮好淮安城市文化名片,讲好"运河之都"的运河文化内涵,建设更美、更富、更具人文气息的新淮安.  相似文献   

3.
对"海洋体育文化"及"滨海体育休闲产业"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了“海洋体育文化”与“滨海体育休闲产业”的基本含义和内容,阐述了休闲渔业与滨海体育休闲产业的相互融合,滨海体育休闲必然成为海洋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海洋体育文化可以帮助人类认识海洋、适应海洋、理解海洋、保护海洋和利用海洋。  相似文献   

4.
大运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富集区和中华文明历史记忆的重要承载地。本文基于知名旅游网站相关游记和评论文本的研究数据,以大运河淮扬段里运河和中运河为区域,探索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游客体验感较强的品牌基因和结构维度,从而提出有助于大运河淮扬段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与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运河民俗的文化蕴义及其对当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运河民俗,作为运河沟通和漕运过程中由民众所创造的传承文化,是一个包容百川的文化体系,其脊梁是工商业文化,且强有力地呈现出一种“人定胜天”的气格精神。它对流经地旧民俗不断冲击,渐而呈一种互补汇融的状态,最终达到相互交会共处的结果。在水一方的运河民众首先创造着极其丰富的物质民俗,并伴生有精神民俗的奇伟壮观;同时呈现出鲜明的开放色彩,在重整大运河的今天,运河民俗文化为建设“大运河经济带”提供着可资借鉴的第一手材料和可待弘扬的精神;促进运河在高新科技条件下焕发青春;这笔珍贵资源还将为未来开辟一条风光绮丽的旅游热线。  相似文献   

6.
每座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因所处地理环境、文化底蕴、风俗习惯等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城市公共设施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角色,承载着弘扬地域文化、宣传城市形象的重要功能。然而,随着发展速度的加快,大多数城市在公共设施设计建设上千篇一律,失去了自身的特色。烟台作为著名滨海旅游城市,应将能够反映本地特点的历史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有机融入到公共设施设计中,赋予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属性,使滨海公共设施成为传承和发扬烟台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滨海休闲体育发展的基本趋向进行了分析。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滨海休闲体育已成为人们休闲、旅游、运动、健身等的重要内容,能有效地推动沿海地区城市的发展,体现人类回归自然和保护环境的夙愿,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和休闲方式,是人类海洋文化的彰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文物古迹是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于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和遗迹,是古代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本文所调研的河南省夏邑县济阳镇隋唐大运河遗址作为文化古迹,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应该受到较好的保护,然而因为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大运河遗址的保护工作不是很完善。本文通过实地考查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大运河遗址没有受到保护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够在今后的保护工作中能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以西安外国语大学200名外语专业学生为样本对象,描述和分析外语专业学生在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受语言对应国家文化影响情况以及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态度情况等方面的现状和特点。主要表现有外语专业学生普遍同意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学习传统文化方式多样,认为国外文化不同程度地影响自己,同时也表现出了解学习和对外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意愿。在此基础上,从而探索出适合外语专业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和路径,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有效地融入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运河经济带是一条贯穿我国南北的“经济脊梁”。北运河河北省段区域的廊坊香河,正处于“首都城市群”龙头部分之中,强化“龙头”战略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实现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运河河北省段区域复合发展规划,可解决长期以来香河运河资源自身发展的短板。多层面思考规划实践建设路径,实现香河段北运河以生态为基、文化塑魂、经济发力的综合立体发展格局,丰富了大运河经济带研究中区域点位建设思路与模式。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化变迁理论,对我国现阶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进程进行剖析。认为,在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进行重构,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分别从价值观、传播方式、形式与内容等方面,对其重构进行了探索,旨在构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根"和"魂",其呈现内涵的丰富性、历史的传承性和发展的时代性等特点,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精神支柱,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国际名片。新时代弘扬传统文化必须做好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准确判断,实现传统文化与社会热点的有机融合,加强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双向互动,推动扶持政策与鼓励机制的稳步创设,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形式与内容的不断优化。本文基于"网红文创"的发展状况对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的当代路径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党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蕴涵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政党文化民族性的追求,本身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部分。中国政党文化中的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民本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的务实作风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文化背景,它影响着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速度。传统"和"文化、"节庆"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对农村体育活动内容的产生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中庸"思想阻碍现代体育在农村的开展,"礼制"观念限制农民对体育的参与热情,"小农意识"影响农民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和体育价值观,"封建迷信"制约现代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纵观农村传统文化的变迁轨迹,传统文化对现代农村体育的影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发展农村体育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这一“文化智慧之树”从“根”“茎”“叶”“花”四部分进行分层透视.认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质其“根”是文化底蕴深厚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文化依附性特征;“茎”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路径”,农耕文化对畜牧文化的浸润和畜牧文化对农耕文化的疾风骤雨是传播路径的主旋律;“叶”是与现代体育兼容并蓄发展“和而不同”的文化地理符号,茂盛程度代表着受“现代体育发展”影响的程度,叶脉纹路清晰可见;“花”是依附于诸多大型民族体育盛会、节日庆典、婚葬嫁娶和生产劳动之余的动态文化符号,其艳丽程度演绎着民族传统体育动态发展的文化历程.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的文化民族主义内涵丰富、意蕴深厚。他不仅对传统文化充满信心,以复兴传统文化为己任,对西方先进文化也有极大的包容性,并致力于乡村教育以改造国民性。在对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的体认中,梁漱溟衍生出对民族国家和文化前途的强烈的忧世情怀。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民族主义成为解构梁漱溟思想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起源、文化发展、文化精髓、文化范畴等方面,阐述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基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在儒、道、佛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追求"天人合一",是顺应自然而发展生存的;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比以往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比较法,以“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指导,对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在倡导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就是在“创新性发展、创造性变化”原则下的扬弃、继承与融合。研究认为,发展中国特色体育文化,最根本的就是坚守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立场、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基因,建设于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只有坚定文化自信,从延续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使当代中国体育文化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相似文献   

19.
以前面相关论文中阐述的“文化”、“体育文化”定义为理论前提,对“传统”、“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定义和辨析;进而论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质态,并作界说;再进而评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复兴”,指出其症结及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对中国玉文化进行考古学、文化学、社会学、体育学等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研究认为,中国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有多处融合,主要表现在注重内在美德、倡导民族气节、追求质朴美、喜爱音律美、在意身份等级等方面。经过长期融合后,中国玉文化在尊敬祖先、构成汉字、重视道德、展现历史、追求和谐等方面能凸现中国文化特色。借助"金镶玉"奖牌,北京奥运会在奖牌材质、文字图案、文学寓意、色彩名次、打造过程、精神内涵等方面,主动而巧妙实现了中国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在物质文化上的完美融合,而精神文化上的深度融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