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需要政府转变理念,建立法治政府.当前在和谐社会理念下,法治政府构建制度建设,应从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完善社会冲突解决机制,健全政府内部制度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2.
政府施政理念是政府的精神基础和智力支持,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建设和谐社会,政府必须培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谐发展的理念、民主法治的理念、公平正义的理念、诚信政府的理念和责任政府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健全的民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而完善的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通过民主与法治的制度架构,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重建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的关系,从而创建一个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治本质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法治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而依法治校是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刻体现,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良法与善治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理性前提,守法与学风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良性保障,依法治较理念下校园建设有着和谐诉求,需要通过制度保障来加强依法治校理念下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提供了制度保障,“以人为本”是其极终价值目标。建设一个和谐的“人性化”社会,就必须在立法、执法等社会生活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探讨“以人为本”的意蕴,有助于法制的改革和法治实践。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华民族建设美好社会和实现美好生活的社会理想,体现了文明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在当下,我们国家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以民主法治为基石、以公平正义为内在精神、以诚信友爱和充满活力为重要特征、以安定有序为外部表征,最终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法治是公平正义的保障,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在我国当前的政治环境里,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我国需要大力实行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的法律制度,特别是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建设一个高质量的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社会基础,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谐社会必须是法治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法治国家具有内在适应性。构建和谐四川必然坚持走法治之路,必须要求依法治国、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和治国理念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四川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应当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其基本价值理念在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活力有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拓展有效途径,构建全员教育模式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法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要素,公民的法律理念则是实现法治和谐的关键。然而我国当前社会公民的法律理念较为模糊,存在权利意识不明、诉讼意识薄弱、对法律权威存在淡漠等诸多问题。现代民主社会公民的法律理念首先应包括对法律本体的信任,其次还应包括对具体法律制度精神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承担着更为繁重的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加强自身建设,实现行政理念,行政过程,行政职能的彻底转变。  相似文献   

12.
在平等自由的前提下实现人格和谐.在制度公正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有序,在合作协商的基础上实现矛盾化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属性;而诚信、公正、责任则是政府信用的伦理要素.这使二者具备了伦理上的契合点。和谐社会与政府信用建设伦理契合的现实表现就在于:政府信用能增强价值认同。提升制度公正,培育社会信用伦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而以公正、统一、有效的制度体系为核心的政府制度信用,以法治、人本,服务的权力运作为核心的政府组织信用,以及以廉洁、诚信.高效的行为准则为核心的行政人信用。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政府信用的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13.
和谐语境下社会保障的价值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法治的视角看,和谐社会建构的重心是社会运行机制的和谐。作为一种化解矛盾的社会和谐机制,社会保障为实现社会的实质性和谐提供了根本的制度支撑。在和谐语境下,社会保障原有理念得到升华,可持续和谐、共同发展、公平优先等新理念充实进来,社会保障价值也被赋予全新内涵,法理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认识也取得新的突破,实质正义获得理性回归。和谐社会与社会保障理念的契合、价值的耦合,社会保障新功能———社会和谐动力,尤其是人文动力的发挥,都会引导和促进社会保障的完善,进而必将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宋戈 《中国德育》2010,(8):37-39
和谐社会是以法治为前提的社会。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及其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的因素,实施公民法治理念教育刻不容缓。实施公民法治理念教育的现实途径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在公民法治理念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社会整体合力,营造良好的公民法治理念教育环境;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将公民意识和法治理念融入公民生活。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思想的意蕴丰富,从不同角度和视阈出发进行阐释,将得出多种不同的结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体的实践过程,单靠主观臆想不能实现和谐,它需要一系列现实的制度安排。宪政民主是社会主义多元利益主体和谐的制度保证;宪政法治是社会主义权力、权利均衡和谐的制度依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与宪政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形成完美契合。因此,宪政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能提供的实现社会和谐的最恰当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6.
和谐及和谐社会观念在中国古代便已经产生并有丰富内涵,影响现今和谐社会的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的提出与我国社会建设现状相关。需要通过人、执政党、文化及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改变,寻找实现和谐的路径。而建立和谐社会的理念从短期和长期来看,都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法治社会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和核心内容,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基础和制度保障,因此,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一种法治社会。法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法治建设的基本价值要素——秩序、人权、正义、效益,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必要条件。在现代文明建设中,法治建设所追求的价值准则和目标取向就是社会和谐。因此,法治社会的终极目标就是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一个崇高理想和价值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加强大学生和谐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诚信友爱的价值理念,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培养民主法治的价值目标,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培养生态文明的价值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通过法治来实现和保障其运行和发展.在法治框架下通过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公民权利的保护、追求公平正义的制度、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维护法治的社会秩序和精神文明建设六个方面的探讨来解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外延,试图从理念上把握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人权观在中国是人权理念历史演进的承载,它不同于西方,有着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谐社会的内涵与人权理念的价值诉求相契合,要求将人权价值诉诸实践,是人权观在现时代的表达。和谐社会的构建主体包括政府主体与社会主体,两方面主体都在构建过程中体现出人权观对自身的塑造。和谐社会自身又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两方面内容同样承载着人权观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