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凡 《大观周刊》2012,(25):23-2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文电影源于生活,是生活场紧的再观,其语言生动、真实、富于变化,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英语民族的文化.是攫高英话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新词语是语言生活的重要内容,是记录社会语言生活和社会进展的一面镜子,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产生.所谓新词语是指某一时段产生的新的词和短语,也指赋予了新义或新用法的词语.新词语能直观迅速地反映社会的发展,一般而言,社会发展迅速的时期,往往也是新词语产生的高峰时期.  相似文献   

3.
做学问须有性灵,有性灵则自成高格。杨义先生所著《中国古典文学图志》一书(《宋、辽、西夏、金、回鹘、吐蕃、大理国、元代卷》,三联书店2006年版,以下简称《图志》),因其独具的性灵,使它成为一部饶有特色的文学史。《图志》以宋、辽、西夏、金、回鹘、吐蕃、大理国和元朝为时  相似文献   

4.
李郁瑜 《大观周刊》2011,(13):125-126
萨丕尔把语言和思维联系在一起,给语言以新的定义,提出许多有益论断,但其语言决定思维论夸大了语言形式对思维的影响,过于片面。本文从语言和思维的角度对萨丕尔的语言观进行解读,提出其合理论断对笔者的启发,同时点出其不合理的地方,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发展有多种表现,获取语言并逐渐发展语言技术、改善语言生活是其重要方面。网络时代,网络语言生活更加"技术化"。过好虚拟语言生活、消弭信息鸿沟、防止被信息边缘化、争取网络技术和网络媒体的话语权等成为当今的重大课题。本文提出应站在人类语言媒介物发展的历史制高点上规划网络时代的语言生活。  相似文献   

6.
龟兹石窟中的立佛列像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以立佛为画面主体,佛旁绘供养者,多在中心柱窟甬道内,与表现菩萨功德的誓愿题材有关,见于克孜尔第100、163窟、玛扎伯哈第9窟等。画面中的立佛为过去诸佛,而佛旁行供养的人物则为菩萨。这些菩萨像大都可视为释迦牟尼的前世,但也包括其他菩萨的形象。第二类为单纯表现立佛列像,佛像尊格有一部分可推断为过去佛,见于克孜尔第176窟、新1窟等。因此,以立佛列像来表现过去诸佛,在龟兹地区似已形成一种传统模式。龟兹壁画中的誓愿题材成为吐鲁番回鹘时期誓愿画的直接源头。但是,与高昌、北庭相比,龟兹地区的回鹘人在创作誓愿图方面,更多地保留了龟兹本土文化因素。众多誓愿图的涌现,反映了菩萨思想在龟兹地区的上升,这与当时人们对成佛的追求和对"菩萨道"的践行有关。  相似文献   

7.
史杨 《大观周刊》2010,(37):24-24,19
存在与语言一直是西方哲学的热点问题,概莫能外,海德格尔在后期的思想中,在对传统形而上学语言观和存在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语言存在论。他从存在之思来经验语言,认为存在与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存在之家,通过语言、诗歌来揭示存在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8.
资源性是语言的基本特征。语言资源带有个性特征的结构分布,主要有语音资源、词汇资源、语法资源和语义资源。语言资源的开发可以分为语音资源、词汇资源、语法资源和语义资源几个方面,资源的开发是个系统工程,开发的目的是为人类交际和语言研究服务。语言资源观的提出对认识和使用语言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屈进双 《大观周刊》2012,(30):188-188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要想使孩子口语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必须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培养和反复练习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怎样去培养呢?教师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宽松的谈话氛围。教师必须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做一名善听的教师,这样,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得到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复兴及学界对领域语言的逐渐关注,我国新闻语言研究类著作的出版经历了兴起时期、缓慢发展时期、快速发展时期3个不同阶段,总体上呈现出递进式的发展态势,并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相关特点.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新闻语言研究类著作在出版数量、内容、所涉媒介、语种、作者、出版基地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但总体上来看,我国新闻语言研究类著作的出版依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出版结构不合理、选题的重复现象、选题量不够、“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不足、数字出版的迟滞等.  相似文献   

11.
吴滨 《中国记者》2013,(7):24-26
在语言学界,人们往往将空话连篇、装腔作势、言之无物等不当的表达方式等同于"语言腐败"。在我国,人们更倾向于在语言表达的"不正之风"这一范畴内理解"语言腐败"。最早出现"语言腐败"这一概念的学术文章,可以追溯到1985年深圳大学外文系教授刘英凯在1985年第1-2期《深圳大学学报》上发表的文章《现代美国英语不正文风探讨》。作为一名记者,终日"鏖战"于文字间,洞观世事,对"语言腐败"虽未必有深厚的理论阐释,却于实践中有感而发。  相似文献   

12.
隐喻的艺术     
隐喻是思维的常态,隐喻思维借助于语言形式形成隐喻概念,贯穿人类语言的始终。作为载体的语言是隐喻艺术性的表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语言更能体现隐喻的艺术。  相似文献   

13.
"慎言"观是孔子最核心的语言传播理论,其"慎言不苟"的语言传播理论,是建立在其"名正言顺"的语言哲学基础上的。讷言敏行和谨言慎行是儒家语言传播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孔子一生历尽沧桑之后的经验之谈,更是孔子对于世人的肺腑之言。孔子的"慎言"观对中国古代的语言传播理论影响深远,对后世人们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也有久远的影响。慎言不苟、修辞立诚早已构成中国人的集体语言意识。  相似文献   

14.
新闻要及时、准确、生动地传递国内外最新消息,反映新观点、新事物,必然要不断使用流行语,这就产生了新闻语言的流行语(在特定时期内,在新闻语流中普遍使用的流行话语形式,我们称之为新闻语言中的流行语)。作为一种流行的语言时尚,它可以存在于不同的语言结构层面中,通过不同的语言单位传递着流行理念,传播着新闻信息。其表现形式有词、短语、特定的格式。  相似文献   

15.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只有学会了语言表达,才能够将自己心中所想正确的表达出来,也只有孩子们有了一定的积累才能够更好的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在幼儿时期,教师必须注意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期,人民素质普遍提高,越来越享受精神生活,注重娱乐生活需求。而电视节目是人们娱乐生活的主要途径,备受人们的关注。因此,电视节目必须要匹配语言素质较高的主持人,才能提升整个节目的效果和质量。播音主持人作为支撑节目运行的支柱,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突出自身的语言特点,要从多角度提升自身的语言素质。笔者现根据目前新时期电视媒体发展情况,对播音员主持人提升语言素质的策略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够通过提升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素质,从而提升整体节目质量。  相似文献   

17.
李洪岩 《传媒》2023,(4):15-17
语言传播活动是基于理念认识的创造性应用活动,理念的支撑和指引是应用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文章从对时代、媒介和播音主持的认识出发,分析以播音主持为代表的语言传播活动规律,从辩证角度看待大变革中的播音主持和语言传播应用活动。文章认为,语言传播有其约定的传播属性、环境决定的全媒体定位、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媒介变革中的规律格局、创新不辞守正的时代命题,为传媒人提供传播观、媒介观、价值观、语言观、艺术观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马婧贤  韩莉 《档案》2024,(1):49-54+62
明朝政府为了加强民族事务中翻译工作,便于对民族地区的管理,于明初开始设四夷馆,并编纂讲习用书《华夷译语》。在《华夷译语》各版本中,乙种本中存在“杂字”“来文”。《高昌馆来文》是指四夷馆中高昌馆编纂的以回鹘文和汉文对照的西域新疆地区来往行政公文。近年来,《高昌馆来文》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但是因为回鹘文献收藏和研究的国际化,《高昌馆来文》在世界各地的各个版本和研究情况,对于我国学者来说,因为材料搜集的难度和语言壁垒,致使信息处理含混甚至有不准确之处。本文基于此,对于《高昌馆来文》的版本和研究情况进一步梳理。  相似文献   

19.
网言乱语     
成天在刚上靠打字回帖子说话,发现自己的口头语言功能开始退化了,最可恨的是平时在交际语言里,不对下意识地冒出网络单词,弄的人家费解自己尴尬,而这都是跟网上学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认知体验观和多模态语言理论,结合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管理的特殊性,分析多模态民族语言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探讨多模态民族语言档案数据库的基本构成,并以音频语言档案数据库的建设为例,提出建设该类档案数据库的基本步骤,以期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管理工作和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