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家代表人物李悝是战国时期优秀的政治家、改革者。身为魏国丞相,他在魏国进行了变法实践,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变法之后,魏国国力大增,成为当时十分强盛的国家。李悝的变法是我国变法之始,在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魏国魏斯是弓一位尊重贤能的明君.他用吴起改革军事,估建立了强大的部队,用西门豹治邺,促进了仁农业生产的发达,用李悝为相,在七国中最先实行变法,从而,使魏国在七国争雄前期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相似文献   

3.
郭兴武 《兰台世界》2007,(8S):52-52
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魏国魏斯是一位尊重贤能的明君。他用吴起改革军事,建立了强大的部队,用西门豹治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达,用李悝为相,在七国中最先实行变法,从而,使魏国在七国争雄前期成为最强大的国家。而魏斯一次征求中山守将李克,谁可为宰相人选的问题时,李克的所为又为后人留下耐人寻味的美谈。  相似文献   

4.
李云根 《兰台世界》2016,(7):107-110
北宋神宗、哲宗时期,围绕王安石变法,形成了以苏氏兄弟为中心的反变法姻亲集团。苏氏姻亲集团成员在反对变法的过程中,声气相通,紧密配合,给变法带来了不小的阻力,是变法遭遇失败的重要原因。然而,政治观点只是官僚士大夫姻亲选择的标准之一,其根本标准仍然是宋代婚姻"崇尚门第"或"尚官"。  相似文献   

5.
何彬 《兰台世界》2017,(14):87-89
现有关于商鞅变法的研究聚焦于变法的具体举措,从宏观政治学的视角讨论商鞅变法的研究比较少。文章从社会转型的视角讨论了商鞅变法的社会结构性影响因素。"废井田,开阡陌"的土地政策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兴起;尚法的政治文化动员了民众"重农重战";诸侯混战的外部环境不仅坚定了秦孝公对变法的支持,而且适时地检验了变法的成效。商鞅变法所蕴含的原始朴素的政治学思想对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仍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一、梁启超与维新变法维新变法是梁启超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政治行动与政治事件,作为康有为最为重要的学生、助手、战友,梁启超在维新变法的过程中一直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维新变法也成为梁启超思想形成的关键事件。1895年,梁启超与康有为在北京发起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运动,开启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宣扬"变法图存",为维新变法做思想  相似文献   

7.
熙宁变法即为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由王安石发动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活动。变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各种社会弊端,富国强兵。本文对熙宁变法的内容及其对北宋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积极在理论上、行动上参与变法活动。并且在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仁学"哲学。谭嗣同的"仁学"思想,在解放思想、冲破封建思想网罗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变法,即"熙丰新政",是王安石对北宋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文化教育等社会诸多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深远的改革。本文主要通过研究"王安石变法"前后北宋教育的不同之处,来重点探寻北宋时期教育改革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李悝,战国初期著名改革家,他率先提出"以法治国"理念,在魏国社会变革过程中首次提出"小农经济"和"平籴"的封建经济思想,提出法家"以刑去刑"的重法苛刑理念。因此说,李悝开创了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变革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孙喆 《新闻爱好者》2021,(3):I0007-I0008
"依法治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必须坚守的一项基本国策,对于通过国家行政的方式建立法律条文来约束人们行为方式的做法,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商鞅变法。对于商鞅变法的正确与否,史学界历来各有分说,抨击者认为商鞅变法所规定的条文过于苛刻,对于彼时人们的处罚过于残暴,有违人类文明史的书写。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是北宋中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改革家。在改革方面,他领导了变法运动,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是我国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的伟大人物,其伟大更是体现在他的变法运动中。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变法运动失败了,但是他的变法思想却闪耀着永久的光辉,他在变法前后所论述的人才观对后世的社会改革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冯桂芬的外语思想不仅是要"求西学、思变法",而且还提出"惟善是从"的学习方式,有力地传承了中华民族见贤思齐的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包容并蓄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变法时期,北宋朝廷从人事、采编和法律三个方面对进奏院状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这次改革体现了神宗皇帝的集权意识,充满了变法群体与反变法群体之间的斗争与妥协。  相似文献   

15.
北宋王安石在神宗当政年间,配合熙丰变法,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熙宁兴学"教育改革运动,通过创立"太学三舍法"、整顿与发展州县官学等措施,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风范,推动了北宋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了更加完整的学校制度。  相似文献   

16.
宋冰 《兰台世界》2016,(1):150-153
三国后期,魏国吞并蜀国的战争最终决定了蜀汉政权的命运,拉开了三国一统的序幕,蜀汉政权的灭亡是自身力量逐步衰弱和魏国实力逐步增强的结果。本文回顾了魏灭蜀之战的来龙去脉,并对蜀汉亡国原因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法家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商鞅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其在管仲、子产等人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法治"思想,推动了法家流派思想的发展,并且促成了在秦国的变法。  相似文献   

18.
<正>蚁鼻钱蚁鼻钱始铸于春秋末期,大量铸行存在战国时期的楚、鲁地区,所以主要出土于湖北、安徽、河南的黄河以南、江苏的北部以及山东的西南部。蚁鼻钱是青铜贝化发展的高级形态,正面凸起并铸有阴文文字,背部平素,一端铸有小孔。蚁鼻钱体小量轻,以枚计值。一般通长1.2-2.1厘米、宽0.8-1.4厘米,重3.2克左右。圜钱圜钱铸行于战国中、后期。最早铸行于魏国,大约在公元前361年魏迁大梁以后,后来扩大到周、秦和赵。秦铸圜钱应该和商鞅变法有关。圜钱多出土于山西、  相似文献   

19.
卫鞅即商鞅,又称公孙鞅,他是卫国国君的后代,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两千多年前的卫鞅,通过"立木为信"解决了"商鞅变法"的"诚信"立本问题,这对中国营销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价值和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翁同龢,生于1830年,卒于1904年,江苏常熟人,在朝为官40年,曾先后任同治、光绪皇帝老师。为官清廉,力助光绪皇帝维新变法,被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变法失败,翁同龢被贬回常熟老家,从一品大臣变成一介布衣,且受到地方官吏的监视,晚景十分凄凉。然而,他勇于改革,对新时代的探索精神却永留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