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初,由于统治者严令禁止少林寺及其他任何寺院的僧人习武,同时还禁止民间习武,对少林武僧和民间武术高手加以严格防范,导致少林寺许多武术高手流落民间秘密传授武艺,这反而促使少林武术从寺院的狭小空间走向更为广阔的社会,许多习武之人掌握了少林武术。同时,在清朝统治者禁止少林寺僧人习武的背景下,反而激发了僧人们的逆反心理,少林寺从公开习武转为地下习武,而且进一步将少林武术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奇葩。清初嵩山少林武术文化具有显著的自身特色,具有"形神兼备"的特点,十分讲究"武德",且在佛学和儒家学说的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禅武"文化和爱国爱民情怀。  相似文献   

2.
释德建,法名德建,法号合一,俗名丁宏本,黑龙江省克山县人。他是少林寺曹洞第三十一代弟子,少林寺永化堂第十九代禅武医传人。清代末年,一个叫吴轱轮(法名寂勤)的僧人打出少林寺山门,成为少林寺近代史上最后一个“打出山门”的人。他把稀有的少林禅武医学术及部分秘不外传的少林嫡传武功也带出了少林寺,并从此还俗隐居于民间。几经时空转换、百年沧桑,释德建成为吴轱轮以下第四代少林禅武医学术的传人。这些看似离奇的故事又是那么平凡和真实。答应我遁入空门我教你少林功夫1982年,年仅19岁的丁宏本带着对少林武术的挚爱,不远千里来到少林。1…  相似文献   

3.
一、少林武术的传说 少林武术在北魏扦始萌芽,到隋末唐初达到繁盛.在明清尚武的氛围里,少林寺以武功见长,更是名扬天下.武术活动与竞赛频繁.在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少林寺"以搏名天下".除精湛的武术技艺获得世人的喝彩与注目外,自古以来关于少林功夫的传说数不胜数.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嵩山少林寺发展以及明清时期对少林寺营建的基本情况加以概述,并对营建少林寺的原因以及统治者对少林提出的政策演变加以探讨,以便通过明清时期少林寺与少林武术的发展情况揭示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福建莆田少林寺在唐朝时期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在武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整个少林武术和中华武术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少林寺是我国素负盛名的佛教寺院,是声名煊赫的禅宗祖庭,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在中国佛教史和武术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号称"天下第一名刹".  相似文献   

7.
少林寺在世界有巨大影响,特别是在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少林寺是禅宗的继承和发扬基地,又是中华武功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少林饮誉天下,首先是少林武术。正是拳以寺名。寺以拳显。僧徒入寺修行,以禅入武,习武修掸。  相似文献   

8.
清朝时期镖局逐渐兴盛,镖局的产生依赖武术发展,而镖局的发展同时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武术,对当时武术传播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清代镖局的兴起及发展背景入手,分析清代镖局兴起及发展对当时武术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清朝时期镖局逐渐兴盛,镖局的产生依赖武术发展,而镖局的发展同时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武术,对当时武术传播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清代镖局的兴起及发展背景入手,分析清代镖局兴起及发展对当时武术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清代社会中,镖局下联匪、上通官、中接商民,是一个特殊的武术结社。基于镖局兴衰发展的视角,对清代武术进行研究,可以更清晰展现出当时武术发展传播的路径和脉络。  相似文献   

11.
刘红梅 《兰台世界》2014,(2):102-103
清代社会中,镖局下联匪、上通官、中接商民,是一个特殊的武术结社.基于镖局兴衰发展的视角,对清代武术进行研究,可以更清晰展现出当时武术发展传播的路径和脉络.  相似文献   

12.
清代是中国武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发展时期,无论是在武术套路体系、理论,还是武术思想、功能的发展与演变都有了较大的进步。清代的武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阶段,有着其特殊的功能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13.
<正>顺治初年,清廷在中原的统治尚不稳固。为了保证北京的安全,清廷仿照盛京旧制,在京城设置了用于军事报警的信炮,以便驻京八旗可以迅速聚集御敌。这一措施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的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信炮制度。学术界对这一制度的研究已较为成熟,但通过翻阅清代档案,仍可发现一些北京信炮制度尚不为人熟悉的内容。一、清初北京信炮的设置顺治元年(1644),清廷入关并定都北京。但当时清廷在关内的根基不稳,南方反清势力仍具备一定实力。  相似文献   

14.
土司年班制度是清廷针对川西藏区土司建立的管理制度,规定川西土司分两班轮流进京朝觐并呈进贡物,以此来表示对清廷的臣服。本文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内务府档案中的土司年班赏赐清单为基础,分析清代年班土司贡品在种类、数量和价值等方面的特点,以期揭示清代年班土司贡物以政治意义为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绿头牌奏是清代京内衙门或个人使用的上奏文书,又称牌奏、大牌.它在清入关之前可能已开始使用,具有简单直接的特点.清前期,绿头牌奏在清廷日常政务活动中普遍使用.乾隆朝以后,绿头牌奏被制度化,使用范围大幅缩小,主要限制在清廷礼仪事务的处置上.但绿头牌奏一直存续至清朝灭亡.  相似文献   

16.
张醒 《新闻世界》2008,(5):42-43
从小习武,在美国当武术教师 我出生在安徽颍上县城关镇,今年27岁。从小我就喜欢舞刀弄棒.中学毕业后.我来到少林寺武术学校学习。我对武术非常有悟性,加上我特别能吃苦.5年学下来,就在几千名学员中脱颖而出,十个八个普通人根本就不是我的对手。毕业时学校让我留校任教。  相似文献   

17.
欧磊 《兰台世界》2013,(15):21-22
清代官员丁忧制度在前代的基础上发展得更为完善,清廷对官员丁忧时间有明确的规定,丁忧官员的范围也较前代有所扩大。通过对清代官员丁忧制度的研究,能更深刻地认识到清代的汉化倾向和变革已经成为不可遏制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8.
正宦官制度是清代宫廷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清代近三百年历史,较为完备的宦官制度对于整饬清宫纲纪,加强巩固清廷统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顺治帝亲政后,仿依明制,设立宦官机构十三衙门。虽然立下铁碑,严禁太监干政,但对个别太监仍较放纵,并由此加剧了满洲统治集团  相似文献   

19.
孙雨苗 《历史档案》2023,(4):94-101
高丽布作为一种外来面料,很受清廷重视,尤其在皇室丧葬、祭祀以及宗教场合中占重要地位。皇太极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形势的推动下,高丽布输入量呈爆发式增长,其输入途径由强制贸易等方式转化为稳定的朝贡模式。入关后高丽布在服用、赏赐等方面的用途逐渐减少,因此清廷大幅削减朝贡高丽布的数量。但终清一代,清廷强调高丽布在皇室祭祀场合不可替代,体现了宫廷对于传统习俗的坚守。高丽布在清代宫廷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满族文化的吸收调整性和保持传统的坚韧性。  相似文献   

20.
姜珊 《兰台世界》2024,(2):32-36+42
盛京刑部是清廷于陪都盛京设置的重要理刑机构,主要掌管盛京区域涉及旗人的案件。关于盛京刑部、清代司法审判机构以及清代东北地区司法问题的研究虽已形成一定的成果,但未对盛京刑部的司法审判职能详细展开研究。另外,已有的研究也未能完全揭示其在地方司法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清代东北的审级问题更是未能得到准确结论。盛京刑部在清代盛京地区司法审判中的作用,盛京刑部作为清代地方司法体系中特殊一环,如何通过司法审判来维护盛京地区的社会秩序等问题,都没有得到全面且准确的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