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十月十八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九十周年。陶行知先生的一生跨越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代。在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解放斗争中,他始终与人民并肩携手,勇往直前。正是在革命斗争的风云中,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得到巨大的发展,成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丰富的教育实践和论著,是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的生存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的生存教育思想,经历了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全面教育、民主教育等时期的探索和发展,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发展,逐步从旧民主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陶行知的生存教育思想蕴涵在他的朴素的而富有哲理的生活教育论中,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还教育以本来面目。在当今人类呼唤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陶行知的生存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立足于生产、生活的教育思想才能真正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1891——1946)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思想家。他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本着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为改造中国,振兴民族,不顾一切地排难兴学,倡办教育,并在实践中创造了一整套教育理论,“为中国新教育放下了一块奠基石”。陶行知毕生致力于中国的普及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和实践经验。总结他的这些思想和经验,发掘其卓越的见解,发扬他的献身精神,对推动我国的普及教育,是一件极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论陶行知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革命者,陶行知的思想是极其进步的。他的思想在1927年以前属于民主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从爱国主义立场出发,受近代进步思潮的影响,陶行知把教育和政治密切结合起来,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民主主义思想。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及其新思想的洗礼,陶行知的思想更趋进步,在政治思想上实现了由资立阶级自由民主主义向激进民主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的一生跨越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代。他的教育活动是从一九一七年自美国留学归来,执教于南京高等师范时开始,迄至一九四六年在上海逝世,前后整整三十年。在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解放斗争中,他始终与人民并肩携手,勇往直前。正是在斗争的风云中,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成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生平的教育论著及革命言论和诗篇达三百余万字,早期的教育思想就有显著的中国性和平民性的特点,中期至晚期则更具备丰富的实践性、革命性和科  相似文献   

6.
今年10月18日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优秀的民主主义战士和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为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探索中国的教育新路创造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他的崇高师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学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伟大的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他怀着“人民第一”、“教育为公”、“甘当骆驼”的献身精神,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既反对“沿袭陈法”的传统教育,又反对“仪型他国”的洋化教育,在长期的教育实践、研究和创造中,总结和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教育思想体系,本文仅就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包括德育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近代中国少有的、伟大的、进步的教育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与当代教育始终保持着"零距离"的灵肉般的和血肉般的关系。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为之穷尽一生的实践奋斗,堪为"万世师表"。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这些教育思想遗产,给我们后人以巨大的启迪。他一生经历了探索——实践——创新的道路,树立了一个具有开拓性、创造性、革新性的新型教育家典型。就在他从事教育活动的早期(三十岁以前),已经显示了他崭新的教育思想光芒。本文仅就陶行知早期的教育思想活动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作为整个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研究的补白。“第一流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10.
今年七月二十五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纪念日。为了学习陶先生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和他的先进教育思想,并以此为动力,推动我省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不久前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我曾倡议在全省教育工作者中开展向陶先生学习的活动。陶先生的一生,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度过的,他满怀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忱,以“完成四万万五千万人之启蒙大事”为己任,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致力于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和解放的斗争,从一个民主主义者成  相似文献   

11.
因为中国的绝大部分人口在农村,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大课题。本世纪上半叶如此,今天仍是如此。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中国的乡村教育有着卓越的贡献,研究他的乡村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是有现实意义的。一、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 1、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经历了从朦胧到成熟的过程。1922年前,陶行知没有明确论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反对"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旗手。"他一生致力于救国事业、民主事业与教育事业,他在教育方面对人民的贡献尤为巨大与不可磨灭"。他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是他在教育实践中的重大创造和他一生对教育事业最为重大、影响最为深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倾其一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有很大影响。学习、研究、实践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对当今推进教育改革仍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卓越的颇具创造精神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从事创造教育,认真探索实践并进行科学总结,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他的教育理论精辟深遵。其中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宝库中的重要部分。本文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内容及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论述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育遗产。研究和继承他的思想和理论,对于振兴教育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弘扬陶行知的崇高师德。第一、举办陶行知生平讲座,用陶行知献身教育的精神教育民师学员献身农村教育事业。陶行知在一生的教育实践中洋溢出  相似文献   

16.
胡有红 《江苏教育》2022,(22):75-78
<正>【书籍简介】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是中国教育界的杰出楷模。他在15岁时便立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贡献来”的坚定誓言,提倡乡村教育、兴办乡村学校,他的一生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今年10月18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10周年。在欢庆教师节之际召开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缅怀陶行知先生光辉的一生,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教育思想,具有重要意义。陶行知先生热爱祖国,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和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大力倡导普及教育、全面教育、创造教育、终身教育,不断探索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道路。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忠实履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准则,是广大人民教师和知识分子的楷模。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伟大的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陶行知先生为中国教育改革探路.他从我国实际出发,正确处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国民文化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创造出未曾有过的崭新的教育理论,他的教育社会观融汇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之中,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表现了他的人民性、革命性、实践性、创造性、民主性和民族性.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具有时代特色.在我们向着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前进的进程中,我们必须融汇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井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创新.当前,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借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陶行知的教育社会观、教育哲学观的角度,探讨陶行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他创立了一套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构成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他的师范教育思想。今天重新学习和探讨他的师范教育思想,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的教育史,而且也将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师范教育育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其教育思想价值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陶行知的考试观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痛斥舞弊的考试,反对杀人的会考,同时提倡创造的考成。研究其考试观,对于我们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