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处于急剧壮大和急剧变化之中,并且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由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分析比较可知,楚、秦两国都在春秋初年形成了较完备的阶级结构并出现了士阶层,但因两国的地理条件、人文生态和发展路线等诸多不同,两国士阶层的人员构成、人口数量、经济状况、文化素质也有别,对本国乃至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大不一样。楚士人多才高、用于晋而事于秦,为楚国经济文化的繁荣、秦王朝的统一和统一而稳固、强盛而昌明的汉帝国的创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学习任何一门外语。都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熟识使用该语种的人如何看待事物、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思想、习惯和行为.更要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我们学习外语,目的是为了交际。并且是跨文化的交际.必然涉及不同的习俗文化、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等。我们所指的文化,并不单纯是狭义上的文学、音乐、美术等,而是更广义上的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俗、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所以在跨文化的交往中。没有这些深入认识.只局限地以自己母语文化中所形成的各利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习俗观和世界观去和外国人交往,必然会形成不同文化观念在某个话题或论点方面的冲突和不快。  相似文献   

3.
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为其成员无意识接受的共同生活规范。随着大工业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传统习俗与社会公德的冲突日趋增多,主要表现为伦理行为与习俗行为的冲突、“人情味”与“公德心”的冲突以及家族观念与公共精神的冲突。旧的生活习俗向现代社会的延伸,阻碍了社会公德的成熟,影响到和谐公共生活的构建。以创造新习俗克服旧习俗、提升公共意识和道德自觉,是有效克服习俗与公德的冲突,提升社会公德调控效果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为其成员无意识接受的共同生活规范。随着大工业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传统习俗与社会公德的冲突日趋增多,主要表现为伦理行为与习俗行为的冲突、"人情味"与"公德心"的冲突以及家族观念与公共精神的冲突。旧的生活习俗向现代社会的延伸,阻碍了社会公德的成熟,影响到和谐公共生活的构建。以创造新习俗克服旧习俗、提升公共意识和道德自觉,是有效克服习俗与公德的冲突,提升社会公德调控效果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一、转变观念,加强学习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老师必须适应发展要求,不断转变思想观念。从知识层面上来看,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对于一些新的教学理念、社会发展动态、社会新事物要准确把握,把知识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要把这些知识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感受到每节课都具有新鲜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学生的知识。教学的目的既要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要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相似文献   

6.
习俗是某一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群体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习惯和风俗,是世代相习的群体生活模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等。在习俗里不仅积淀着社会群体的生活习惯、伦理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而且一定社会群体的习俗也会通过潜移默化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对其成员的生活、言行、观念等方面产生一定的约束效应。因此,习俗作为“人的一种内在的无意识动因”,是个体的下意识行为和其它行为的“过滤器”,是个体行为内在和自觉的调节者。军人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一个担任特别使命的武装集团,军队对其成员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驯鹿鄂温克人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以狩猎和驯鹿为最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生产生活的一切都与狩猎和驯鹿息息相关,于是形成了森林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驯鹿鄂温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使他们有了自己独特的婚姻习俗。本文通过了解驯鹿鄂温克人传统婚姻习俗的传承以及婚姻习俗文化变迁情况进行了文化人类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以往社会所遗传的“基因”。目前我国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同样也是在带着我们民族所遗留下的种种“基因”的基础上进行的。传统思想、传统道德、传统伦理观念、传统民族习俗和民族心理等,在现实生活中就象一个无形的影子在追随着人们生活的脚步。那么传统思想,尤其是作为调节人们之间行为关系的传统道德观念与现实生活的离与合,便成为我们的议题。  相似文献   

9.
习俗是一种行为化了的文化形式。习俗对于民族文化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苗族的习俗相当完整和古老。习俗对于苗族来说 ,它的作用比汉族或其他民族要大得多。苗族基本上是一个“风俗统治”的民族 ,传统的习俗渗透在它生活的各个方面。苗族的生活习俗最突出的是服饰。苗族的婚姻习俗共同特点是通过歌舞的形式用集体交往的方式来进行情感交流 ,作为择偶的手段和方法。苗族的生产习俗、丧葬习俗、节日等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文化认同是个体对于所属文化的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表现在他们具有共同的心理情感和意识,生活在共同的文化模式(习俗、历史、语言、信仰)之中。文化认同换成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是谁?”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认同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费孝通的社会学研究无疑具有思想的意义。它用现代学科规范分析中国基层社会,揭示了习俗、制度、观念所发挥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漆器艺术是一门比汉字更为古老的传统艺术文化。战国时期漆器在中国漆器史上是个大发展和极其繁荣的时代。战国时期的漆器以楚国的最为著名。楚漆器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应用与艺术趣味的完美结合。本文从楚漆器所产生的特殊的社会自然环境和楚风浓郁的人文环境入手,从漆器的主要纹饰及其发生机制、器物造型、装饰手法、色彩的运用等方面展开,深入而全面地阐释楚漆器的纹饰的形成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2.
<礼记>是从先秦至西汉关于<仪礼>解说、发挥文字的汇集,是我国秦汉以前的社会生活史和生活习俗、礼仪制度、人生经验的总结.有些论述有很高的概括性,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它在今天除具有认识价值外,也可以使我们知道在家庭、社会交际和为人处世以至对待本职工作、处理同大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有哪些优良传统应该继承和发扬.其中关于礼的原则的论述,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类活动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先秦思想文化的灿烂代表一种理想与源头,两汉社会政治生活的饱胀代表理想与源头的实际伸展过程,先秦思想文化的灿烂有待于秦汉时期社会政治生活的伸展方才达到圆满。在此中间,秦末楚汉之际的九年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春秋战国开放环境的短暂再现,它造就了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的政治新局面的产生.也造就了秦汉之际人文精神的一次较小规模的勃发。秦末楚汉之际的文化与观念是两汉思想史的一个“极早期状态”,在先秦与两汉之间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丧葬制度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和折射,作为帝王丧葬制度内容的兵马俑从葬,秦朝与西汉两朝尽管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但在构成内涵,从葬布局,艺术风格等方面却同诸多差异,这种差异的原因何在?除政治、经济等原因外,历史化渊源不同,秦楚化观念的冲突,不同的价值体系是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秦咸阳遗址附近发现的8枚楚国陈爰金版钤印清晰,形体基本完整,地层也比较明确。这些金币可能是楚国贵族或豪富带来的,也可能是秦楚战争中掠夺来的。它的出现,对秦史及货币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民族的原始宗教,在历史上都和本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民俗习惯密切联系,对本民族的心理特质、社会意识、行为规范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全面了解民族历史、了解民族宗教,将是发展民族经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本文详细阐述了云南白族本主文化的发展、特征及其文化体系,由此展现了本主文化对白族社会的深厚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楚、秦墓葬所反映的葬俗进行了比较,揭示了楚、秦葬俗的区别与联系,楚、秦两个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葬俗,两国文化都受到周文化较深的影响,但由于两国兴起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他们都较早地突破了周礼的羁绊,在这方面秦国比楚国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18.
楚"士"经历了由早期复杂含义发展到以仿诸夏立国后的低级贵族之代称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宗法制的解体及私学的兴起为平民入"士"提供了途径,士亦转化为知识阶层的统称。由此,春秋战国时期楚士阶层不断壮大,他们凭借自身丰富的知识与技能,竞相展示自己的才华,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9.
名楚考     
在我国历史上,楚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对于楚国文化历史的探索,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然而关于"楚"的来源,历来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楚居>的问世,引起了我们新的思考,也为楚国命名的缘由提供了新的依据,由此我们对"楚"国之得名也有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