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家还记得这个场景吗?奥运女孩林妙可说金牌的感觉像巧克力,王小丫由衷感慨真是个孩子。王小丫的内心独白可能是:原指望你说点高境界、好发挥的吧,可你却说成了食物。这个场景真的让人很开心,同时也让我很受启发。看着那一脸的欣喜、羡慕、向往,如果我是王小丫我也许会说:真好,以后你也会拥有这样的巧克力!作为家长或老师,强化这种好感觉会促成孩子相关愿望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一笑 《家教指南》2006,(2):47-48
故事: “宝宝,这个给我吃一点,好不好?”“不给,这是我的。”4岁的宝宝害怕地将所有的巧克力都抱在自己怀里,怕妈妈抢去。妈妈很生气地说:“宝宝,如果这样,下次我不给你买了。”宝宝听到后,干脆坐在地上哭了起来,不停地说:“坏妈妈,抢我的巧克力!”妈妈感到很无奈,觉得自己的孩子很自私。  相似文献   

3.
丹红 《家教指南》2004,(12):62-63
邻居有个上中学的孩子,两口子为这个孩子好像总有操不完的心。母亲—脸无奈地说,她对孩子讲:“我什么都不要,只要你快乐、高兴就好。”孩子却不耐烦地说:“你整天要我这样,又要我那样;不准我这样,也不准我那样,叫人怎么能快乐呢?”老爸则抱怨说:“轻声对他说话,他当耳边风,无视于你的存在;要是对他严厉斥责,他又是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真叫人上火。”这些场景,你是否觉得和自己的生活很类似?也许在当时,听到孩子用这种不耐烦的语气回答,会让你的情绪一下子冲起来,想要大发雷霆,并认为这都是孩子惹起来的,他应该为你生气而负责。但冷静下来之…  相似文献   

4.
<正>生命教育的内涵多元而复杂,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为了“生”和更好地“活”。相对于生命教育而言,死亡教育是一种逆向教育。它是通过让孩子了解死,从而更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一些视频里经常有这样的场景:孩子哭着说:“我咳嗽了,呜呜呜,我要死了……”孩子在对一种没见过的新食物提问:“妈妈,我吃完这个会不会死啊?!”孩子在大发脾气:“你去死!你去死!”  相似文献   

5.
森林里经常会有迷路的孩子,那里的到一个迷路的孩子,很可爱。大灰狼让男孩把外套脱下来,挂在他迷路地方的树上,又把男孩身上的小背包、帽子……每隔一段距离往树上挂一件,直到自己的家。“非得这样吗?”男孩身上已所剩无几了,他的袜子也被挂到了树上。“是的!你的父母会根据这些找到你。”大灰狼看看男孩,笑着说:“放心,我不会让你没衣服穿的,我家里有好多衣服,你可以随便挑。”经过兔子商店时,大灰狼进去买了巧克力。迷路的孩子心中会慌乱不安,哭哭树木看上去都是一个样子,转来转去就迷路了。大灰狼总是收留这些孩子,不是吃掉他们,而是等待…  相似文献   

6.
一家之言     
创造需要宽松的氛围 某小学三年级上“蚯蚓课”。老师拿一盒活蚯蚓分发给学生,蚯蚓到处乱爬,于是学生满教室抓蚯蚓,然后教师让学生观察蚯蚓并组织讨论。 一个孩子说:“我看见蚯蚓没有脚,可是能爬。” 老师说:“好。” 一个孩子说:“那不是爬,是蠕动。” 老师说:“你说得更好。” 一个孩子说:“我发现蚯蚓身上是一环一环的。” 老师说:“你观察的很细致。” 一个孩子说;“我尝了尝,蚯蚓是咸的。” 老师说:“我不如你,你很勇敢。” 一个孩子说:“我拴一根线,把蚯蚓吞了下去,又拉出来,我发现它还活着,说明它的生命力很强。…  相似文献   

7.
实话实说     
临睡前,姣姣又让我讲故事。因为我正在赶一个活动计划,我感觉有点儿累,想哄着她快点儿睡觉,便说:“好,好,我们关上灯,妈妈就给你讲故事。”“不看着书你也会讲吗?”  相似文献   

8.
我第一次发现为母亲做早餐是件幸福的事,跟给孩子做饭的感觉截然不同。 为孩子做饭,有可能会不断地被她挑剔,她说:“怎么又吃这个?妈妈,你就不能换个花样?”为母亲做饭,哪怕我依然是个蹩脚的厨房新手,也只会听到她的感叹,她说:“做的好得很,能吃到这么好吃的早饭,我这是享闺女的福啊。”  相似文献   

9.
芳草 《家庭教育》2007,(3S):11-11
浙江省金华市一位家长来信说:我女儿14岁,近来老说某某同学的衣服很漂亮,某某同学的裙子很时尚。还说我给她买的衣服“太土了,太过时了。难看”。我告诉她:。别跟人家比穿戴,你要跟成绩好的同学比学习成绩。”女儿不高兴了:。学习和穿戴是两码亭,再说,我的学习成绩也不差。以后穿什么你让我自己选择。”其实,我也不是买不起孩子的漂亮衣服,但让孩子自己选择可以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威胁说不会再爱他“如果你不按照我说的做,我就不再爱你了。”这种威胁通常不能实现。因为孩子很清楚这是谎话。欺骗孩子一次,你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得不到孩子的信任——孩子会认为你是个爱说谎的人。这样说会好得多:“我很爱你,但是,你的行为我不喜欢。”听之任之“你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无所谓。”感觉到你们的漠不关心时,孩子马上会检验:“它”是不是真的。孩子在等待着,你们的指责是否会随之而来。因此,最好用朋友关系取代你们的漠不关心,哪怕是他的行为让你们很不满意。娇惯孩子“我可以自己做这些,我的孩子现在还做不了这些。”如果…  相似文献   

11.
<正>小时候,外婆总跟我说:“你长大了,要孝顺父母长辈,要对帮助你的人说谢谢!”不会说谢谢的孩子,人们就会说:“这个孩子真没教养。”其实,老一辈人在此时所谓的“教养”就是孩子表达感恩的意识,对“教”你的人心怀感恩,对“养”你的人回报孝顺。那么,作为一线班主任,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懂感恩、会感恩的孩子呢?从孩子们一年级开始,我就不断地思考这个问题。我从树立感恩的意识,到开展感恩的行动,再到培养感恩的习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最终让感恩教育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  相似文献   

12.
美国有一个很有名的“脱口秀”节目的主持人,他在上小学时非常调皮,上课时很爱讲话。有一个物理老师说:“我们来达成一个协议———我每次上课开始时给你5分钟时间来说,因为你讲的实在是好,然后你就不能再说话了。”这个孩子同意了,他每次都非常认真地“说5分钟”。这个孩子考试时,每次物理都是A。教师给了他释放自己、表达自己的机会。因材施教,是针对不同的个体,运用不同的教育法。爱说话的孩子讨人喜欢,但老听他说也让人烦。有些爱说话的孩子,往往把课堂搅乱。他突然冒出两句话,同学们常抱以欣赏的态度,好借机放松一下。爱…  相似文献   

13.
小轶: 信中说毛毛不象小时侯那么“乖”了,整日手停脚不停的,调皮得要命。你整日围着这个宝贝疙瘩转,累得很。要让我说,你这是自找的。两三岁的孩子正是独立性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他们会对父母提出“让我自己来”,“我  相似文献   

14.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孩子刚上高三时,他的数学成绩很不理想,他的妈妈非常着急,就找了一位数学专家,问有什么好方法能让她的孩子提高数学成绩,这位专家给她支了一个点子:“叫孩子每次都给你讲作业.”家长说:“我听不懂怎么办?”专家说:“听不懂也听.”坚持了一两个月后孩子有明显进步,并且数学的进步会迁移,  相似文献   

15.
编辑在说     
《学前教育》2021,(8):M0001-M0001
同事们在聊天的时候,说到大班的孩子开始变得有心眼,孩子之间的交往也变得复杂起来。有的孩子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会用言语威胁别人:“你不……我就不跟你做好朋友了。”“我也不让XX跟你玩。”或者在双方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总是控制、指使别人,比如游戏时先挑选角色,总是自己当老师,对当小朋友的孩子很严厉,让对方感觉很难受,等等。而另一个孩子似乎习惯了这样的关系模式,并且很乐意跟对方玩,怕失去这个朋友。  相似文献   

16.
家长有良好的愿望,并不等于就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通常家长容易进入这样几个误区:唠叨没壳有的家长为了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学习,总是不停地唠叨:“别玩了,快抓紧时间写作业吧!”……这种车轱辘话,最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它会导致孩子把家长的话当耳边风─—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还有的家长总是数落孩子的不是:“你怎么这么笨!”、“不好好学习,以后扫大街都没人要!”……家长误以为多说说孩子的短处,也是在教育孩子,刺激一下孩子,会让他急起直追。其实错了,孩子听了这些有伤自尊心的话,只会感到屈辱和愤怒,产生自卑心理…  相似文献   

17.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免不了会遇到各种问题。不要急着插手,应该先问孩子八个问题,听听他们有什么想法。其实通常问不到几个问题,事情就已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大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太快做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孩子…  相似文献   

18.
推荐金句:“记得从前的我升级时也很紧张……”孩子往往对爸爸妈妈的童年很感兴趣。不相信吗?跟孩子翻翻你的旧相薄就知道了——“妈妈小时候很可爱啊!”、“爸爸,为什么你的鞋子那么高?”所以,当孩子因为升级而感到紧张,父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指导,孩子会更有亲切感呢!孩子害怕什么?试回想自己小时候的感觉——是啊,会怕新老师太凶、会怕与新同学相处得不好、会怕新课程太深,应付不了等。而且更会希望回到从前,和自己的好朋友同一班!父母那时候怎样消除紧张的感觉呢?或者,他们当时最需要什么?父母把经验告诉孩子,让孩子感到父母…  相似文献   

19.
稻草人妈妈     
开过家长会,女儿跟我说:“妈妈,我发现一个现象。每次,老师让学习好的同学家长介绍经验时,他们的妈妈都推辞说,其实我从没管过孩子,全凭他自己。”她叹口气,看着我继续说:“我感觉你没管过我呀,我的成绩怎么不优秀呢?”  相似文献   

20.
邓炎 《中学生博览》2023,(24):24-25
<正>一、突然的来访“咚咚咚”,第三节课下课,一个男孩匆匆地跑到我的办公室,神色很紧张,眼睛里满是焦虑。他带着颤抖的声音对我说:“老师,我很害怕!”说着说着,眼泪溢满眼眶。“孩子,你害怕什么呢?”“我害怕一些东西,但是我又不敢说。”孩子欲言又止。“那你来找我,是你自己主动要来的,还是爸爸妈妈或其他老师让你过来的?”是主动来访还是被动来访,这很重要。“是我自己想来的。”我看时间比较仓促,他的情绪也不是很稳定,明白此刻他最需要的是安全感。“那我们预约一下时间,好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