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待"身体写作",我们不该把它"神圣化",也不该把它"妖魔化",应以冷静的眼光来审视"身体写作",以求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这一文学现象."身体写作"的初衷是对男权文化的解构和颠覆,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身体写作"非但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而从男权文化中突围,反而成了男权文化的俘虏.中国的女性文学如果要健康发展,不能仅仅拘囿于"身体写作".因为"身体写作"关注的毕竟只是人的身体,而非人的灵魂,所以精神的缺席,就导致了神圣和诗意的缺失.只有不断探索,中国当代的女性意识才能建构,具有真正女性意识的中国女性文学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些理论家指出网络文学有着后现代文化的逻辑背景,当下网络文学的姿态正是后现代文化姿态的表现.但网络的后现代姿态不代表网络文学的后现代姿态,二者不应混淆.文章就目前网络文学中出现的表面化的后现代精神的泛滥,从网络文学文本自身、网站与写手的推动和文学文化思潮出现的历史语境三方面考查了其不可能性和繁荣的虚假性.网络带给文学的是后现代的光鲜外衣,缺失了精神内核,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性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学的发展壮大,网络写手群的日益庞大化,引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这个新兴的特殊的群体。就网络文学创作者们为何要大费精力地投入到网络文学的写作中去这个问题,笔者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从一个新的角度探析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状态,即追逐"理想自我",受"他者"干扰,部分妥协,回归现实。  相似文献   

4.
同人写作依赖互联网的普及而逐渐壮大,在流行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的土壤中迅猛发展,体现出特殊的节奏性、群众性、后现代的解构性与非理性等特征.有关网络文学的研究正在逐步成为一种"显学",但相关研究倾向于将网络文学视为一个整体,而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切入迷文化研究的尚不多见.这里主要就网络同人写作这一现象的现状与特点进行了简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心理缺失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开放、自由、平等、包融的网络空间缔造的网络文学,鲜明凸现了当今一代网络写手的多重心理需要及隐藏其中的心理缺失,表现为:本我展现的需要与自我的迷失;归属与爱的需要与精神的失落;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习得无助的强化。所以,网络创作主体只有保持心灵的自律,坚持精神的追求,让创作体现出“写作治疗”的功能,才能让自我走出心理阴影,治疗和整合自我的心理缺失,塑造健康统舍的人格,从而也提升网络文学的健康品位。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学包括网络期刊、网络作者的文学主页和网络的社区文学.网络文学在传统文学的参照下,独具"网味",主要表现在语言运用及创作方式上.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学概念界定各有内涵。崇拜新媒介,或将凡是与网络有关的文学都纳入网络文学;或将利用网络超文本、超链接技术的作品界定为"真正的"网络文学。文学审美视角,或否认网络文学概念的必要性与独立性,或强调网络文学是由网民在网络上创作、阅读的文学。生产机制角度,或将网络文学等同于包括网络诗歌、网络散文、网络小说等多种体裁的"网络时代的文学",或将商业化程度较高的网络连载小说、网络类型小说等体裁作为网络文学。  相似文献   

8.
与传统的纸媒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没有严格的编辑程序和审稿机制,所谓"文学体制"可以看成是范围更广的"把关"现象.网络上即兴的、化名的或经过反复转贴的无名氏的创作打破了传统的文学体制,大量的写作者不是文学精英或以写作谋生的人.许多作品没有现实和想象的区分,在篇幅与修辞等方面突破了传统文学的规范性.后现代文本的所有特征在网络文学中表现得最为典型.感受、冲动、表达欲望对决规范和体制.网络写作从文学体制中解脱的过程就是网络文学成长和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学改变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方式,挑战着传统文学。然而,网络文学是一把双刃剑,对当代大学生有利有弊:利就是阅读带来知识,为大学生写作提供了素材;网络文学的传播很廉价,调动了大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网络文学促进了大学生写作的发展。弊就是网络信息的集中化导致大学生写作的敷衍性;网络文学影响大学生审美能力的退化,导致写作品味的降低;网络文学影响大学生文学素养,导致写作缺乏正确的立意。应从提高网络文学作品的整体质量,加强网络文学批评;加强网站的管理,进一步完善网络法制;以网络比赛的形式引导网络文学健康发展,以评奖标准来规范写作内容和写作形式等方面引导网络文学向有益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猛 《教学随笔》2013,(14):86-87
网络信息时代,引导高校学生将写作教学实践与网络文学创作相结合,具有提升高校写作教学与社会、时代的互动性,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对网络文学创作发挥良性、积极影响的"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