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众所周知,“踢、打、摔、拿”是长拳套路演练中攻防技术的主要技击特点,武术长拳套路中的一拳一腿、一翻一跌及各种擒扑手法,无不是由“踢、打、摔、拿”组成的。因此踢、打、摔、拿是武术运动(包括长拳)的核心。今就长拳中的“踢、打、摔、拿”谈谈个人的浅析,供大家参考。“踢”:长拳特别注重“腿技”,历史上很早就有  相似文献   

2.
螳螂拳,属于象形拳的一种,因模仿螳螂捕蝉的戏纵擒打动作而得名。六合螳螂拳(又称马猴螳螂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称为内三合;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称为外三合,内外结合称为"六合"。六合螳螂拳一种以实练、实打、实用为一体的拳法,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六合螳螂拳不但具有攻防技击性,而且具有健身观赏性和娱乐性。而六合螳螂拳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它的攻防技击性。  相似文献   

3.
孙洪刚 《中华武术》2001,(10):20-23
快摔术多用于现代散打竞技过程中,往往在踢打技术的配合下运用快摔,干净利落地将敌掀翻在地。拳谚也讲:“拳加跤,艺更高。远者拳打脚踢,近者贴身快摔。”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摔技在技击过程中的巨大威力。武警快摔擒敌术在借鉴了散打快摔技法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擒的技法招式,使打、摔、擒三者融为一体,在制敌过程中打中有摔,摔倒即擒,不给对方留有一丝反击的机会,达到了快速制服犯罪分子的目的。 快摔擒敌术在运用过程中首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对手而使用不同的摔法,比如面对体型瘦小的对手可采用插裆扛摔、背摔等摔法,而对  相似文献   

4.
言良 《武当》2005,(7):32-34
明清古代《通臂拳谱》中所载的拿法共计六路,称之为六把总扣,每路又分六手,合计三十六手拿法。拿法,即反筋背骨,擒拿捉捕之术。而古传通臂拳拿法中实际上又暗含擒跌技巧,即拿中有跌,擒可变摔。拳谱中称之为“智巧之法”。  相似文献   

5.
擒拿术窍要     
武术的击法有四种,一般称为四击,即踢、打、摔、拿。擒拿是四击中的一种方法。擒拿,即通过拿法将对方擒住,擒和拿是不能脱离的,但在某种场合下,只用拿法,是拿其一点制其全身,反其关节,伤其筋骨。按照人的生理构造特点,各关节的生长发展带有一定的规律特点,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各关节的旋转、伸展也有一定的方向和限度,若超过限度就会扭伤,包括抓拿对方筋肉空隙的拿筋法和捏拿对方穴位的拿穴法。例如颈部,  相似文献   

6.
钟思城 《武当》2006,(6):33-33
摔手,以其动作全无征兆,快如闪电而著称,为我国许多拳术流派所高度重视。如,螳螂拳就以摔手作为主要技法;甚至有一个分支干脆就叫摔手螳螂。五行通背拳也将摔手列为其最重要的五种手法之一。另外,鹤拳,西北八门拳、南拳等流派中,也非常喜欢练用摔手技法。  相似文献   

7.
武术是我国民族形式的一种体育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就武术项目来说内容极为丰富多彩,派系繁多各有其特点。而武术的击法中有四种,一般称为回击,即踢、打、摔、拿。擒拿是回击中的一种方法。通过拿法将对方擒住,擒和拿是不能脱离的,但在某种场合下,只用拿法,是拿其一点制其全身,反其关节、伤其筋骨。按照人的生理构造特点,各关节的生长发育带有一定的规律特点的,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各关节的旋转,伸展也有一定的方向和限度的,若超过限  相似文献   

8.
通背摔击九法悉通背实战击法中最凶狠,最实用的击技方法,适于武术散打比赛,和战场制敌,此九法以摔拿为主,暗含击打拿穴,亦摔亦拿、亦打,是实战击技之妙法。 本文所载的摔击九法,乃能背摔法,击法,擒击法,腿法中精选出的,诚望武林同行不吝赐教。 一、毒蛇缠颈 动作:①甲乙对搏;乙发右拳猛击甲头部,甲右后三七步站定左掌向左上栏格乙击来拳的前臂(图1)。 ②甲右脚向前一步,至乙右侧;左掌刁乙右臂向左,右臂屈肘缠住乙的颈部(图2)。 ③甲上体前屈,头向左甩,右臂紧搂乙颈部,腰部发劲向左将乙摔倒(图3)。 实战击法,这是通背摔击法之一,二人搏乙攻甲面部,甲趁趋势刁捋乙右前臂,上步夹扭敌方脖颈,右腿别拌敌腿,扭腰甩胯将敌摔倒而取胜。  相似文献   

9.
擒敌术属于警校特色训练项目,同时也是重点训练项目,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擒敌术通过对踢、打、摔、擒、拿、控等技术进行综合运用,将对手有效制服,属于徒手综合格斗技术.本文从擒敌术应用技术出发,对其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供一定的解决手段,旨在提升受训者的整体素质,为其实战对抗和执行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结合女子本身的特点,本文总结了女子头发被抓反制的六种方法。这些方法针对女子本身力量相对较小,速度相对较慢的不足,整合了对敌要害的打击和反关节技法,融合了踢、打、擒、拿与摔的动作。这些技法的综合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以巧反制的效果。1.扫颈踢腹情景再现:当暴力分子由后抓住我头发时,  相似文献   

11.
螳螂拳是我国古老的拳种之一,是象形拳中的一种。相传为明末清初即墨(今山东)人王郎细察螳螂捕蝉时攻防有变、长短兼施、擒纵得法,深受启发,遂创出螳螂拳。从明至今,螳螂拳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现逐渐形成多种流派,有少林僧侣所创的七星螳螂(又名罗汉螳螂),清初赵珠创的梅花螳螂(又名太极螳螂),清末魏德林等创的六  相似文献   

12.
三皇炮捶实战技术一讲散打,二论擒拿,三是摔法。摔法是三皇 炮捶拳在实战中主要技法之一,它 包括了:肩扛、肘顶、胯打、腰撞, 别、提、挂、搓、绊、横等搏击技术。 虽然摔法的主要功能是将对方投 掷摔跌出去的方法,但三项技术在 实用中相互结合,不可孤立使用。 打中有摔,摔中有打,巧打快拿,得 势就摔。摔法重点是讲重心,就是 要迫使对方失去重心,保持重心, 巧发力,借力发力不使顶劲。 (一)横拦挂打 1.上步冲拳 甲右乙左,甲上右脚,用右拳 击打乙面部。乙上右脚于甲右脚 前,同时右拳自内向外格挡(图 1)。 2.别腿横…  相似文献   

13.
吴式太极拳的防身制敌方法很多,归结起来不外乎“点、打、拿、发、摔”五种。点就是点对方的穴位;打就是打击对方的要害部位;拿就是擒拿对方的反关节;发就是把对方抛掷发放出去;摔就是把对方摔倒在地。  相似文献   

14.
散打是中国武术的一种对抗竞技形式,以踢、打摔、拿为主要特征。人们常说:“远则拳打脚踢,近则擒拿摔跌。”又说:“远踢近打贴身摔。”当了这些年散打教练,我可对摔跌情有独钟。为什么呢?我认为在近身搏击运用摔法更为奏效。 众所周知,摔跤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民族体育运动,尤其是少数民族中更为流行。它的动作洒脱大方、迅猛有力。散打中的摔法虽来源于摔跤,又不同于摔跤。它  相似文献   

15.
与亡命之徒格斗,有的人设想三拳两脚就将敌制于死地。而实战中却往往不是这样。往往是拳腿并用后,将敌瞬时打伤或打倒在地,待你还在犹豫之时,他却起身逃离。所以,广大公安干警或武警官兵在捉拿暴力分子时,应做到三要:即要做到打后必拿、摔后必擒,要攻击要害、控制关节,要控敌于地、防其逃脱。下面,笔者结合五个实例与广大读者分享控敌于地的技法。  相似文献   

16.
释永涛 《武当》2005,(7):36-36
中国功夫,源远流长。其技击之法,奥妙无穷,法理具妙,熔内外功法于一炉,汇踢打摔拿为一体,然重在一个“打”字。一、六打:武之魂功夫实战秘诀中有六打,分上三打和下三打,上三打是打情、打意、打神;下三打是打胆、打力、打狠。掌握了这六打,就掌握了取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郑剑锋  张秋 《中华武术》2003,(11):52-55
通背实战摔击法摘于通背一百零八击技实战法及奇形绝命腿法和通背摔法。以手法、身法、步法、腿法相合为击技实战所用。 此实战摔击法汇通背击、摔、拿、腿法之精、之绝,各法贯通,相辅相成,腿击手掩、手攻步辅,上下合一,内外合一,拳到步到,远踢、近打、贴身摔得心应手,特别是其中的腿法以暗腿、绝腿、进步为主,以  相似文献   

18.
中华武术囊括踢、打、摔、拿四大技法。武术散打是中华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踢、打、摔三大技术体系,以“远踢、近打、贴身摔”闻名于世。武术散打进入学校教育的教学体系是双向选择的结果。一方面,武术散打不仅具有体育竞技功能,还具有较高的健身和教育价值。在习练过程中既能体会武术散打技击的要领和风格,又能领悟其所蕴藏的传统文化底蕴、人生哲理、修身之道和武德修养。另一方面,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形势下,学校体育也急需引进武术散打这样能够发展身体素质、培养防身技能、锻炼坚强意志、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全面发展的教…  相似文献   

19.
螳螂拳素以独特的演练风格和出色的技击效果而著称于武林。该拳在广泛的传习过程中,不断与其它拳种交流融合,遂衍生出了七星螳螂、梅花螳螂、六合螳螂、摔手螳螂.八步螳螂、太极梅花螳螂等不同流派。太极梅花螳螂拳主要流行于我国的山东一带。乍一看,其名称似乎非常繁琐,在“螳螂拳”前即冠以“太极”又冠以“梅花”。但细究起来.确有它深刻的内涵。我曾师从山东莱芜地区洪传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当地武术名家方磊思师学习“太极梅花螳螂拳”。因思师本身就是“陈氏大极拳”技击高手,所以他对“大极梅花螳螂拳”的拳理领会得更为深…  相似文献   

20.
解脱擒敌术     
解脱擒敌术是一种被敌人抢占先机,自己处于被动情况下,转败为胜后发制敌的一种技法。它在传统武术擒拿术的基础之上,又融人了现代散打中的打与摔,使之打、拿、摔融为一体,从而更具有杀伤性和实用性。解脱擒敌术讲究乘其不备出其不意,在解脱擒敌过程中强调一个“快”字。下面我例举8种实例,供广大武术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