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2 毫秒
1.
基于中国和印度1990—2012年颁布的435条技术创新政策,运用二元Logistic分析方法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执行三个方面选取23个政策变量科学比较中印技术创新政策在各分阶段和全阶段的演进差异。研究表明:两国各阶段的政策目标、工具和执行的差异各有不同,总体上来讲,中国的技术创新政策目标更强调知识的增加,印度更强调知识的水平扩散;中国的技术创新政策工具更强调对企业的供给,而印度的政策更强调对市场的保护和刺激;印度的技术创新政策较中国持续性较长。  相似文献   

2.
《软科学》2015,(11):6-10
基于中国1985~2013年颁布的215条技术创新政策,采用二元logistic分析方法,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执行3个维度比较中国技术创新政策在各阶段的差异。研究表明:中国的技术创新政策目标前两阶段以强调知识的增加为主,从第三阶段开始强调知识的水平扩散,但对消化吸收能力的强调仍显不足;技术创新政策工具第二阶段比第一阶段更强调从企业角度出发,为企业创新提供创新供给要素,或改善企业创新环境要素,第三阶段开始注重引导市场创新的需求工具;中国的技术创新政策颁布机构级别较低,且以办法、通知和意见等短效政策占据大部分。  相似文献   

3.
将计量分析方法引进技术创新政策研究领域,以中国和韩国两国1992—2014年间的544条技术创新政策为研究样本,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协同与执行为基本维度,从政策为对象提供的收益、政策激励对象活动类型或能力发展类型、政策的宏观目标等方面将技术创新政策文本转化为半结构化数据。并对比分析了中韩两国技术创新政策的差异及其历史演变路径。研究发现:中韩两国技术创新政策执行方面呈现地方化的趋势,但是我国地方执行趋势较为缓慢;韩国技术创新政策逐渐开始关注企业吸收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发展,以及参与技术创新主体之间的互补作用,技术创新政策呈现出去财政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各国技术创新政策量化比较分析问题是世界上的一个难题。通过搜集金砖国家1990—2014年683条技术创新政策构建数据库,从支持创新活动类型、支持形式、完善技术创新制度环境手段、满足创新产品需求手段、政策颁布机构以及政策出台形式等6个角度选取25个变量科学描述技术创新政策,综合运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构建并验证了适合金砖国家技术创新政策的"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执行"三维比较研究框架。据此对金砖国家技术创新政策布局进行比较,并得出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5.
技术创新政策工具及其在我国软件产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雅娴  苏竣 《科研管理》2001,22(4):65-72
本首先从三个层面介绍了政府提供技术创新的政策工具,然后针对国务院颁布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具体分析了其中三个层面政策工具的种类和数量,对我国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政策进行了实证性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技术创新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探究我国现有政府数据开放政策文本的内容指向、任务重点以及存在的特点与不足。[方法/过程]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力度三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对我国颁布的政府数据开放相关政策进行内容分析。[结果/结论]我国政府数据开放政策存在以下问题:政策目标分配不均匀,缺乏协同性;政策工具结构失衡,缺乏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整体政策力度偏弱等。因此,仍需从提高政策目标协同性、优化政策工具结构、完善政策顶层设计等方面完善我国政府数据开放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7.
崔宏轶  张超  耿旭 《科学学研究》2020,38(10):1791-1799
本文选取中国政府于2012-2019年颁布63份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以创新活动最集中的北京、上海、深圳作为样本,构建政策主体、政策目标、政策对象及政策工具四维研究框架,以政策收集-政策分析-政策评估-政策优化为研究脉络,对中国吸引外资研发机构政策进行量化分析和文本挖掘。研究结果显示:政策扶持更加精准和全面,政策主体之间的关联性增强,机构合作更加广泛和深入;政策目标呈现多维性,重点在于获取创新资源和提升创新能力;政策对象上重视吸引独立企业研发主体,非独立企业研发实体等成为重要吸引对象;政策工具上使用环境类工具最多,供给类工具居次及需求类工具最少。尽管在政策主体、政策目标、政策对象和政策工具方面均存在差异,但随着政策演进逐渐呈现规范化和全面化的趋势。针对现行中国吸引外资研发机构政策弱点,笔者提出提升政策执行力、完善微观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产业创新政策工具理论及产业价值理论,对欧盟最新发布的《量子宣言》《量子技术旗舰计划报告》与美国颁布的《推动量子信息科学:国家挑战与机遇》《量子信息科学国家战略概述》进行了政策文本量化比较分析,对政府政策与量子产业市场、技术和产业链之间的互动进行解析。结果显示,欧盟侧重于需求面政策工具的使用,主要通过扩大公共服务、推动产业创新来获得资金支持;美国则更注重供给面政策工具的使用,以教育与训练作为重要的施政措施,希冀培育更多的跨学科人才从而奠定量子商业化基础。公共政策是支持中国量子产业成功实现技术创新的根本原因,本文在欧美量子产业创新政策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量子产业创新政策的实施及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综合考察知识产权政策内容建立知识产权政策量化标准,从政策力度、政策目标、政策措施三个方面对知识产权政策进行量化并建立经典的计量模型对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的影响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政策力度能显著促进新产品销售率,但会限制专利授权量;权利界定目标显著促进了技术创新绩效,但侵权惩戒目标却显著限制了技术创新绩效;最主要的行政措施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很小,而真正起作用的财税措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进行量化分析,揭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演进特征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以我国1986—2015年间的 197条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为研究样本,从政策效力、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3个维度,对高新技术产业政策进行细化,继而从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颁布数量和效力角度,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效力普遍不足,尤其是高新技术政策和创新政策;政策目标体系中的政策,在数量上基本均衡,但对一些更有利于高新技术创新的政策,却重视不足;政策工具缺乏协调性,需求政策不仅数量不足,效力也较低。  相似文献   

11.
2006年以来伴随科技创新政策的密集推出,中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发生了影响深远的重大变化,但目前尚缺乏全面完整地针对2006年来科技创新政策的协同演变及其效果的定量研究。本文在借鉴前人政策测量方法的基础上,以2006—2018年中国科技创新政策为对象,对筛选出的科技创新政策进行量化分析,探索中国科技创新政策协同演变特征,并应用岭回归分析研究科技创新政策力度、协同度和可执行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科技创新政策协同度自2006年始呈上升之势,总效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政策对科技创新绩效产生正向显著影响。政策特征对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性。越明确的政策方向指引越能促进应用型重大成果的产生,提高创新政策的协同有助于促进中国专利授权量的增长,而促进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则需相关创新政策在力度、协同度和可执行度三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李霞  陈琦  贾宏曼 《科研管理》2022,43(7):1-10
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并嵌入到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智慧表现。本文构建基于“资源效用-技术结构-应用领域”的智慧城市政策工具分析框架,运用文本内容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11年以来我国智慧城市政策进行演进脉络、政策网络关系、阶段性共现主题词和政策工具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智慧城市政策经历了感知基础架构与顶层设计、智慧产业培育与创新驱动、智慧应用领域异构化发展三个演进阶段;(2)第一阶段政策主题涵盖政策目标、基础技术、政策特征和组织体系四个主题词群,第二阶段政策主题是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资源协同、创新驱动环境构建、技术标准化与评价,第三个阶段政策主题是数据深度融合、异构领域应用和政策作用效应;(3)我国智慧城市政策存在结构性非均衡,相较于演进初期衡稳使用的供给型政策工具,环境导向政策工具稳步增加,需求导向政策工具动态匹配;(4)相较于以供给型政策工具为主导的云计算支撑产业层,物联感知平台政策倾向于供给型与环境型组合效用,并深化推动与环境型政策工具适配耦合的智慧应用领域政策。  相似文献   

13.
当前,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科技评价政策引导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作用日益突显。本文通过搜集2006—2018年各省市的科技评价政策文件,在优化科技评价政策量化量表的基础上,分别从政策力度、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三个层次对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科技评价政策总体上呈现“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政策目标主题向创新人才培育、区域创新扶持与知识产权保护转变,同时,科技评价政策的作用机理呈现“非线性”特征,政策目标的作用方向正由“数量制胜”向“质量取胜”转变。从科技评价政策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关系看,科技评价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但是其直接政策效力明显薄弱;科技评价政策的多重目标导致政策的协同效应不足,同时,政策目标与政策实施之间的不协调也削弱了政策效力,导致其“指挥棒”作用仍然有限。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下的创新政策框架,对1997—2008年中国中小企业创新政策的研究表明:中国国家创新体系中并没有给予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合适的位置,这在组织结构、立法、金融资源、商业创新支持体系和人力资源政策方面都有所体现。中国创新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更受到注重创新和知识创造的国家创新体系狭义概念的影响,以及中国"追赶使命导向"的技术政策目标导向,共同解释了国家的创新政策供给更偏向支持大型企业,倾向让中小企业面对市场规则,即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游离在国家创新体系之外的这种局面。国家创新体系本身概念的发展和中国技术政策目标的不断调整将使这种局面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5.
    高铁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新技术合法化的过程,成功的高铁技术创新模式是我国实现重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典型范式,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对我国其他技术赶超领域具有更加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历史分析的视角,在引入技术合法性概念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技术创新和新制度理论,梳理了1949年至2015年7000余项科技创新政策并采用纳入政策维度的技术路线图分析框架(P-TRM),探索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政策对高铁核心技术创新、产品、市场的作用机制;结合我国高铁从技术引进到自主研发的技术路径,分析我国高铁技术创新的合法化机制,探索我国政府主导的高铁技术创新的制度逻辑与变革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铁所取得的成就与强大的国家能力和政府主导的制度变革和技术进步密不可分。建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战略部署作用,充分利用我国的制度优势,根据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发展的导向关系,推动重点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建立战略性技术领域的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的崛起,其创新政策越来越受到国际力量的关注,并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力量的干预和影响。因此,从国际视野审视创新政策及过程对中国科学地制定创新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全球化影响下创新政策目标、内容和工具的变化,并把创新政策看作一个主权国家的内部政治活动,从政策过程讨论全球化和国际因素对创新政策的影响还不多见。本文从国际视野出发构建了基于“过程—主体—影响力”的创新政策过程三维分析框架,并对“中国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和“中国制造2025”政策的政策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认为,中国的创新政策与贸易乃至对外事务的界限模糊化使得创新政策过程成为国际—国内双重博弈的复杂过程,创新政策制定的各个阶段都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各类利益相关者基于形势变化和利益需求在不同政策中发挥的作用有明显区别,政策出台国和政策干预国的相互依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最终决定了一国创新政策的受干预程度。  相似文献   

17.
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主要进展及对政策方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德方  周华东  陈涛 《科研管理》2020,41(10):81-88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历史性交汇,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向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亟需完善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要回顾,提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八部分构成,总结了我国科技创新政策在强化要素、加强主体、完善机制、培育产业、集聚区域、优化环境、扩大开放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并立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国内外科技创新发展趋势,提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思考和建议,包括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改进评价制度、完善科研人员激励政策、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推动高水平开放创新、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Howlett和Ramesh政策工具分类方法,并结合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发展阶段研究构建X-Y二维分析框架,通过对2006年以来我国的13个关于科技人才评价的政策文本进行文本收集、筛选、编码和量化统计,分别从X维度、Y维度及两维度结合等三方面分析政策工具演进及组合使用情况,最终为优化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提供政策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工具的使用以政府决策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程度相对较低;政策工具使用量呈阶段递增趋势。结论建议增强政策工具使用平衡性,持续推行分类评价政策,同时加大“四唯”现象清理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