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节俭 并非过时的消费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俭”就是节用 ,反对奢侈。如荀子所说的那样 ,俭就是用人的理智、理性 ,来节制人的过分的感官欲望 ,节制人对物质消费的过分追求。中国古代就以“养俭黜奢”著称 ,大多数思想家总是将节俭归之于善 ,将奢侈归之于恶。《左传》认为 :“俭 ,德之共也 ;侈 ,恶之大也。”《论语》多处讲到俭。如《论语·学而》中子禽问子贡说 :“孔老夫子到一个国家参与一个国家的政事 ,是他自己求得的还是国君主动给他的呢 ?”子贡说 :我的老师“温、良、恭、俭、让” ,所以才得到这种待遇。这里的俭是俭朴之意。《论语·八佾》篇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 :大哉…  相似文献   

2.
试论《墨子》和《周易》的节俭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和《周易》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献典籍,包含有十分丰厚的思想内容。《墨子》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之论。《周易》蕴涵了丰富的节俭思想,如有“俭德辟难”的训导,还专设了一个《节》卦,很重视节俭。《周易.节》是墨家节俭、节用、节财思想的最早源头,这一点,无论从卦辞,还是爻辞上都可得到说明。中国古代节俭思想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墨子》和《周易》中找到蛛丝马迹,尤其是尚节、尚用、兴利等,在《墨子》、《周易》中皆可见其端绪。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三册《训俭示康》中,作者司马光引用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御孙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句中“共”字作何解释,课本未加注释,看来编者是同意司马光的理解的。在引文之后司马光接着写道:“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按司马光的解释,“俭,德之共也”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节俭是一  相似文献   

4.
司马光的《训俭示康》(高语三册)引用了《左传》里的一句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并接着诠释说:“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在这里,学识渊博的司马光偶有不察,释“共”为“同”。而教材则完全承袭其说,将“俭,德之共也”释为“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则是以讹传讹。实际上,“德之共”与“恶之大”对举成文,“共”应是“洪”的通假字,亦训为“大”。我们知道,“俭,德之共也”语出《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据载,鲁庄公在位日久,便欲大肆装饰其祖  相似文献   

5.
由俭(jian)人奢(she)易,由奢入俭难[出处]司马光《训俭示康》[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chi)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提示]这是司马光引述他人的话,用来训  相似文献   

6.
《训俭示康》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为教育他的儿子司马康而写的一篇文章。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书》对题目中的“训”解释为“教诲、教育”。笔者认为,这个“训”字应该解释为“训释、阐释”,文章的题目亦相应理解为“阐释节俭(对于“立名”的重要意义)给康看”。首先,从文题的字面意义看。若把“训”解释为“教海、教育”,文章的题目就只好理解为“教诲节俭给康看”或“以节俭教诲康给康看”。显然,这样的解释是不通的,不管是按前者还是按后者理解,“示”的地位都是非常尴  相似文献   

7.
勤俭包括勤劳、勤奋和节约、俭朴两个方面。我国自古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国的美德。《尚书》指出,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说,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恶行中的大恶(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常言道:“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从一些明智有为的统治者到普通老百姓,都能认识到,只有勤勉敬业,家才能兴、国才能立。孟子说:“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意谓一个人倘若在为人处世方面做到恭恭敬敬、彬彬有礼,就不会去欺侮他人;倘若能在生活上保持俭朴,不贪嗜财货,…  相似文献   

8.
崇尚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应该是一个人的终身品质。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那么,在今天的校园,该如何制止餐饮浪费?如何让节约成为学校的文化共识和集体人格?近年来,针对学校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食物浪费和学生节俭意识缺乏的问题,我们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  相似文献   

9.
潘东昌同学问:《训俭示康》一文中,作者是如何做到举例繁富而又不显累赘的? 《训俭示康》是司马光诫其子要崇尚节俭、反对奢靡的一篇说理文。作者先以自己为例,现身说法,接着又以他的父亲为例,从家风角度,以长辈身份,正面教诲后代,显得亲切。第3段举的三个事例,主人公与司马光不仅同一朝代,而且地位也相同,三人都是宰相或参知政事,用同朝同地位而同样节俭的事例教育后代,很有说服力。而援引这三个事例时角度又各不相同:李文靖公是居室节俭,参政鲁公是饮食节俭,张文节公则是强调地位变  相似文献   

10.
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汉初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官至太中大夫,太傅。著作传有《新书》十卷等。今人编有《贾谊集》。贾谊给中国消费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两个术语——节俭和侈靡,下了一个定义,他说:“广较自敛谓之俭,反俭为侈;费弗过适谓之节,反节为靡。”①这个定义的关键在于“广较自敛”,因为节俭与侈靡是一对相反的概念②,“费弗过适”中的“适”字,即适当之义。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注:“适,当也,谓事理当然。”“广较自敛”是什么意思呢?通俗地说,就是根据群众消费状况调节个人消费标准,因为,第一,贾谊这话是对统治者说的;第二,贾谊《新书·礼)中所推崇的消费礼仪核心意义与此相同,可以视作“广较自敛”的注解。  相似文献   

11.
节俭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美德,“节”是指节约”,“俭”是指俭朴,节约是对劳动成果一种正确的态度,珍惜劳动成果,不浪费;俭朴是对生活的一种正确的态度,崇尚简洁朴素的生活方式,不奢侈,不浮华。节俭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从管仲破厚葬,汉文帝下节俭令,还有朱元璋要求权臣勿忘俭,都体现了人们对节俭于国于民的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2.
我们要探讨大学生应养成节俭之德,那么首先对于“节俭”、“消费”要有正确的理解与认识。在此文中的节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大学生的消费不应超出其计划开支的范围,要遵循“量入为出”的理财原则;二是指要“节用有度”,即大学生对物质资料的消费应合理、适度。在《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中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两点。其次,要正确认识“消费”:要明白消费既不与节俭对立,也不与奢侈浪费为伍。在今天,提倡节约并不是要大家都捂紧钱袋子,变成守财奴,而是要提倡适度、健康的消费。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  相似文献   

13.
司马温公的《训俭示康》,今天读来,不仅真理之光熠熠闪耀,且其析、评、论、述等技巧,多异彩纷呈。一、析理、评价着眼对比。俗语云:“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作者正是这样阐释评析的。他告诫儿子要节俭,总是紧扣对立的奢侈逐层对比,一以贯之,给人印  相似文献   

14.
说节俭     
说到“俭”,现在难免有人要嗤之以鼻。生活水平提高了,眼见着要进入“小康”了,还提倡俭作什么?我认为,这种想法,是绝对错误的。“俭”是人类的美德。一个懂得节俭的人,正是一个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的人。雷锋的袜子破了,他补了又补,补到最后,补丁摞补丁,都没法穿了。他俭朴的生活作风是一种崇高的品德。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三册课内自读课文《训俭示康》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可谓中华家训瑰宝之一。文章是司马光为教诲儿子康而写,他要康崇尚节俭,摒弃奢侈,并教育子孙世代相传。如何理解该文,笔者认为应根据文意,从解题入手,紧扣一个“训”字,设疑、质疑、解疑,以达到扣一字而通全文的效果。 课题中的“训”字应如何理解呢?课文自读提示及题解均未作说明。《教学参考书》补充注释称:[训俭]:“训”,教诲、教育。据此注释,那么“训”(即教诲、教育)的对象是谁呢?自然该是  相似文献   

16.
俭能养德     
俭,节俭、节约之意。所谓“俭以养德”是指节约不仅可以降低生活成本,还有修身育德功能。作为中国人,这句话大多数人耳熟能详,它来自于诸葛亮《诫子书》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但是,这句话说起来轻松,做起来不容易,尤其是当下全面迈向小康、部分已经富裕的人群。  相似文献   

17.
《训康示俭》是司马光给儿子司马康的训诫。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典型的事例,告诫司马康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今天读来,仍可得到如下有益启示。第一,应以俭素为美,形成崇尚节俭的习惯,培养良好的节俭习品质。文章从“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开篇,先写自己自幼不爱“金银华美之服”,羞佩艳丽珍贵之饰,“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独以俭素为美”,恪守孔子“以约失之者鲜  相似文献   

18.
“一个有修养的人,他可以克制贪心,因为他知道节俭可以使人向上。”这是《中华美德故事·俭朴篇》中春秋时鲁国宰相季文子的人生信条。在此篇中,我们看到了季文子虽身居高位,却以俭为荣。他住的是陋室,坐的是瘦马破车,穿的是久洗的旧衣。他还经常叮嘱家人说:“不要讲排场,搞浮华,有粗茶淡饭吃喝,衣服不脏不破就好了。”而在他30多年的宰相生涯中,一直保持着节俭的作风,将自己的生活限定在一般百姓的水平上,这是难能可贵的。要知道,节俭难,而始终如一地节俭更难,更何况是堂堂的一国之宰相!而同是宰相的司马光也非常节俭,在…  相似文献   

19.
古语词札记     
余于古汉语教学之暇,时有浏览.每遇困惑之处,辄问难之,查考之,条记之.管窥蠡测,遗笑大方.望时贤博雅,不吝赐教.恭俭《报任安书》"恭俭下人"中之"恭俭",或解为"偏义复词,着重在恭".谨案,此词屡见于上古文献,恐非偏义复词,而是由"恭"和"俭"组成的合成词.恭,即恭敬.俭,有二义:一指物质上的节俭,一指仪态上的收敛.故"恭俭"一  相似文献   

20.
俭,即节省、俭约之意,与勤劳、朴实、克已修身、忘怀得失、志存高远、增毅力、长锐气一致,与铺张浪费、奢侈享乐、贪婪放纵、追名逐利、腐化堕落相对立。节俭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美德之母,不仅是一种价值取向,而且是一种崇高境界,它体现的是艰苦奋斗、励精图治、谦虚谨慎、清正廉洁、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实行“俭”,对国、对家、对人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俭是诸多优秀品德中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御孙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所谓“俭,德之共也”,即俭是诸美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