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需要教师对课堂的生成性教学进行严格把控.生成性教学指的是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现状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教师要在课前设计好教学内容,精心预设,留出生成空间;提出话题,创设生成情境;加强互动,发现生成性资源.把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实现课堂资源高效化.  相似文献   

2.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课堂景观,是新课标下教师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学境界。然而。相当多的课堂教学是“为生成而活动”,形式上热闹,内容上混乱,导致教学行为的偏差与迷失。生成性教学要求教师必须理智地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把即时生成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如何来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呢?  相似文献   

3.
陈霞 《广西教育》2013,(9):31-31
生成性教学即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的生成性。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相似文献   

4.
生成式教学方式是指在课堂上,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生成性特征;以及教师以课前预设为前提,以课堂互动为基础,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调整课前预设、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尽可能促进课堂有所生成所采取的教学行为。有效运用生成式教学方式,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5.
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在生成性教学观下,课堂教学具有参与性、非线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等特征。但要生成课堂的高效率,离不开教师备课时的精心预设,所以,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只有大胆、主动、科学地进行了教学预设,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凭着深厚的功底机智合理地把握、调节,促进各种课堂生成。这就决定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是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6.
生成式教学方式是指在课堂上,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生成性特征;以及教师以课前预设为前提,以课堂互动为基础,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调整课前预设、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尽可能促进课堂有所生成所采取的教学行为。有效运用生成式教学方式,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7,(46):4-5
生成性教学作为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它高度关注人的发展,反对教师的固化预设,提倡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具有情境性、过程性、创生性三大特征。注重教学的生成性有利于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充满活力;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注重教学的生成性,要求教师要充分捕捉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提升自身生成性教学素养,要互助合作,共享生成经验,要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新课程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做到":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备出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用性教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空间,学生才能活起来。这样学生才能摆脱书本的约束,为学生在课堂形成生成性资源提供条件。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言行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感方式表达,都是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资源。如何真正使"生成性资源"这颗种子在学生创造的沃土中生根发芽呢?一、树立学生资源意识,是开发生成性资源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因学  相似文献   

9.
何为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叶澜教授说:"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感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利用生成性资源,关键在于教师具备善于发现的眼光和善于驾驭的教育艺术。拘泥预设而导致生成性资源的浪费。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时刻都可能有新的资源不断生成。但因教师局限于课堂预设而有意无意地造成了生成性资源的浪费。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竞争与合作》一课时,先  相似文献   

10.
任何教育课程或革新都是通过教师对学生发挥作用的,教师课堂行为的有效性非常关键;教师课堂行为有效性的标度,是判定教师课堂行为有效性的基本依据;“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教师课堂行为有效性的标度的基本参照;从有效教师的课堂行为所呈现出的若干特征,可析离出教师课堂行为有效性的若干标度:正确对待学生、积极的师生交往、创造更适宜的教学模式、有效的课堂管理行为、教学的计划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