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省绵竹县汉旺镇柏林村柏林坝是宋朝理学大师张拭的祖墓所在地,园内的<武都居士墓铭>和<宋贤良张公碑>分别是20世纪30年代出土和光绪十九年翻刻的,是研究宋朝绵竹张氏家族及其核心成员张紘、张成的珍贵材料,但二碑在流传或翻刻过程中出现一些让人费解的问题,其中碑文的现存几种版本,文字差异颇多且大.重建"5·12"汶川大地震摧毁的<宋贤良张公碑>,或重刻<武都居士墓铭>当充分吸取已有研究成果,参校多个版本,借以纠正过去翻刻之误.世代相传"柏林三墓"为张拭高祖张文矩、曾祖张紘、祖张成之墓,而实际墓主当系张成及其夫人计氏、赵氏夫妇三人.  相似文献   

2.
公孙季功即公孙弘,季功乃公孙弘之字。刘敞所见本《史记.平津侯列传》载公孙弘之字当作"季功",后世之本乃转写去"功"字。与公孙季功连称之"董生",就是指董仲舒。公孙弘、董仲舒与夏无且的交游,当在文帝后元二年至七年这数年之间,最迟亦当在景帝初期,不大可能会延及景帝中元之后。周桂钿先生对董仲舒生年的推断是比较可信的。"太史公曰"明确指出了《史记.刺客列传》所载荆轲刺秦王始末的材料来源,乃是出于公孙季功、董生转述夏无且之说。现传《战国策.燕三.燕太子丹质于秦章》乃割取《史记.刺客列传》而成。《史记.刺客列传》全篇都应该出自司马谈手笔。  相似文献   

3.
石云涛 《寻根》2010,(1):136-141
<正>天下石室第一墓我在商丘讲学期间,在商丘师院文学院院长王增文教授陪同下,参观了梁王汉墓。西汉梁国王墓群散布在豫东永城市芒砀山诸山上,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位于保安山主峰上的梁孝王刘武及夫人李王妃墓,山的东南角被叫做立山头的地方是梁共王刘买墓。导游带我们首先看的是有"天下石室第一墓"之称的李王妃墓。  相似文献   

4.
《寻根》2017,(6)
<正>纣王墓位于淇县淇水河畔,由县城的云梦大道东行约8公里到达淇河桥便可看到。冢呈长方形,高12米,长50米,宽25米。墓前有一通巨碑,碑上有"纣王之墓"四个大字,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在1987年题写。纣王墓的北边几十米处,有两个小型墓葬,分别是姜皇后墓和苏妲己墓,三座坟墓呈南北排列。历经三千余年,纣王及姜王后、苏妲己的墓葬还能够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2008年公布的第五批河南省文物  相似文献   

5.
生命范畴是文化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潜藏在中国古代典籍以及汉字之中的中国文化的生命范畴是与黑色联系在一起的,而非我们常常误以为的红色.这一"生命-黑色"意象渗透于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尤其体现在"玄"、"娩冥"、"幼黝"、"嫁以昏时"、"母晦"、"墓暮"等语词的系联之中,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这一意象实际上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原型,支配着中国人,尤其是古人的哲学、审美以及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6.
正今年3月2日下午,我刚刚走出国博"罗马尼亚珍宝展"室,便从当日的《北京晚报》获息,国家文物局在京宣布: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墓主为汉武帝之孙、第一代海昏侯、"汉废帝"刘贺,《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首博开幕。这给我这个十分关注海昏侯墓发掘进展的文物迷一个意外的惊喜,如同一个美食家面对饕餮大餐迫不及待的心情。第二天上午,我便走进首博地下展厅,在441组(件)国家级的"金色名  相似文献   

7.
啓功先生以其博學多聞、多才多藝及高尚人品博得學術界、藝術界及很多普通群衆的尊敬與愛戴,在社會上形成了一種"啓功現象",而且這種现象的熱度越來越强。但學界不應僅滿足於這種"啓功之熱",而應把它推進爲"啓功之學"加以研究,應該大力提倡培養復合型的傳統文化學人,并集思廣益研究如何在當代培養這種人才,而目前的一些做法却不能盡如人意,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8.
刘厂镇距祥云县城东32公里,属坝区,海拔1960米;北至禾甸乡,南通下庄镇,西通云南驿镇、祥城镇,东至东山乡,为乡镇级的交通枢纽.在1964年,云南省博物馆清理发掘了刘厂镇大波那村北约1公里的战国早期木槨墓,出土了铜棺、铜鼓、编钟等近百件器物,1977年又在距"铜棺墓"约1公里处发掘了一座槨墓,出土了铜剑、铜釜、铜锄等40余件青铜器和锡器.大波那,当地白族语叫做"岛富脑",意为大老爷.  相似文献   

9.
集句是中國傳統的讀書人在做詩之外別創的一種韵語文學樣式.所謂"集句",就是集古人之成句以為詩.這須是讀詩、做詩達到爛熟程度之後始能駕馭的一種體裁,非初學詩者所能為功.  相似文献   

10.
1986年至1987年發掘的湖北荆門包山2號墓,報告《包山楚墓》已于1991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墓中大量竹簡引起學術界的重視,特别是簡文的紀年,有不少不者討論,發表了一系列意見。這些記年的最後一個,是"大司馬悼滑将楚邦之师徒以救郙之歲",墓主左尹昭(?)卒葬即存該年,因此與墓  相似文献   

11.
肖华锟 《寻根》2004,(4):120-121
在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下营村南,有一通清代的墓碑,碑刻为:"大清台湾慕义垦兵始祖公依那思罗、妣岑氏合葬之墓."在距该碑东北3公里的文渠乡红庙村小学校长陈堂三家,保存有<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高山族家谱.  相似文献   

12.
陆世仪是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其理学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将"内圣"之学转化为"外王"之功,高扬"切于用世",认为"理学不知一贯,则害及于身心;经济不知一贯,则害及于家国天下".指出"封建、井田、学校三者,致治之大纲.后世若欲治平道理,总不出此".告诫"今人所当学者,正不止六艺,如天文、地理、河渠、兵法之类,皆切于用世,不可不讲",故士大夫应在政治、经济、教育上"经邦济世".陆世仪作为明遗,既不仕清,又不隐遁出世,而是"以道自任",关心天下利弊、民生,把"理学"与"经济"统一起来,由理论引入实践,体现出清初学术重经世致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黎嵩按:卞孝萱教授於二○○九年九月五日遽歸道山,本文竣稿於七月末,經先師手訂,爲最後之遺著.謹誌,以寄哀思. 我們在無錫市圖書館古籍部閲讀了<錢氏宗譜>影印本.該譜扉頁題"光緒辛巳歲重輯","錢氏文林公支宗譜","義莊藏板".卷首<目次>又題"錢氏湖頭宗譜".上卷八卷,首一卷,錄譜序、像贊、圖考、碑記、墓案、墓誌、傳狀、壽序、塋圖等文獻.下卷十一卷,首末各一卷,绿各分支譜牒.上下卷之板刻字體,均有纖細及寬大方正兩種分别.字體纖細者版芯題有"錦樹堂"三字;字體寬大方正者則無,據光緒十八年壬辰(1892)三德支聯名共識,推知該譜字體纖細者爲北錢意香宗長所刻,字體寬大方正者爲三德支所刻.  相似文献   

14.
凉山大石墓主要集中在西昌、德昌、冕宁,又以德昌六所村居多。大石墓中出土文物主要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及饰品。有的墓里发现了稻壳的痕迹,可见大石墓的主人已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西汉末到东汉初,大石墓出土文物有铁刀、铁器、铁削、钱币,还有一些漆器和漆器附件。大石墓的主人是古代邛人,应用了物理学的"滚动代替平移"实现远距离运输巨石的。修建大石墓的目的,体现了自然崇拜,大石崇拜的风俗,也有子孙后代兴旺发达的寓意。  相似文献   

15.
王有国 《寻根》2016,(4):89-91
栗毓美(1778-1840),字含辉,号朴园,又号箕山,山西浑源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河东河道总督,清代著名治河专家,所创"抛砖筑坝法"在中国治黄史和世界水利史上均有一定影响。他一生廉洁奉公,勤政爱民,鞠躬尽瘁,终以身殉职,病逝于治河工地上。因治理黄河有功,办事实心,道光皇帝追赠栗毓美为太子太保,赐谥"恭勤"。山西浑源建有栗毓美墓,林则徐为其撰写墓志铭。民间为其立庙祭祀,  相似文献   

16.
正请人为逝者撰写碑文及墓志铭,在我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内容一般包括墓主家族渊源、生平事迹、时人评价等。章学诚在《文史通义·砭俗》中说:"墓志始于六朝,碑文盛于东汉。"当然,这些文字,尤其对墓主的评价,往往是溢美之词,碑文因此被称为"谀墓文"。尽管如此,这些石刻文字仍是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其中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内容。墓主的籍贯、家世、履历等一般都是可信的,名人的碑文或墓志,  相似文献   

17.
知音传说主人公之一的钟子期之墓在汉阳马鞍山,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汉阳县文化局的支持下,钟子期墓曾做过修葺。本文作者回顾了钟子期墓的修缮经过,并提出开发利用的见解,对武汉市文物遗存的保护与利用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汉魏六朝时期的梦观念大致可以分为有神论和无神论两类,有神论认为梦为鬼神显灵,预示吉凶祸福;无神论认为梦为虚幻之像,不能预言祸福.纪梦诗多表达思念之情,纪梦文多表达较为严肃的主题.梦作为抒情手段,纪梦诗文的表达方式墓本一致.总体上看,纪梦文表现出更为丰富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9.
鹿邑“长子口”墓的青铜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昱午 《寻根》2013,(4):56-58
1977年冬,河南考古工作者在鹿邑县太清宫镇清理了一座商末周初时期的大型墓葬,发掘者依据铜器铭文,称之为"长子口"墓。该墓出土各类文物共计千余件,其中以青铜器最为引人注目。有礼器68件、乐器6件、兵器及工具20余件。这批数量较多的青铜器,造型之奇、纹饰之美、铸工之精,为豫东地区所仅见,在全国也不多见,无疑是上世纪末我国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2004年12月10日至12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梅县博物馆、梅江区文化局,在梅州市郊月梅村建设工地发掘了一座南朝古墓。墓砖上有叶脉纹、钩方格纹、方格菱纹及三角几何组合等七种图案,还有"颍川钟氏墓"字样和一些吉字。古墓采用双层铺砖,这在梅州是首次发现。这块刻有颍川钟氏墓铭文的墓砖,证明客家钟氏源自颍川郡。颍川郡在今河南省中部,秦汉颍川郡治阳翟县(今禹州市),包括今登封、许昌、平顶山、漯河等地,魏晋颍川郡治移到许昌。颍川郡还走出了陈姓等大姓,现在福建、广东等地的陈姓人家常在门楣上写"颍水流芳""颍川世泽"等字,纪念祖先的居住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