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继畅销书《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之后,陈志武在新作《金融的逻辑》中继续尖锐追问中国的出路问题,探讨金融发展和一般市场发展对文化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作者从金融作为"大社会"中一分子的角度研究金融,关注社会转型问题,并藉此审视中国社会的传统与未来。本文选编自该书。  相似文献   

2.
英年早逝的王小波先生曾经在《沉默的大多数》中说:"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对台湾的龙应台女士逼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不以为然.王小波先生甚至认为他从沉默到开口的转变犹如丧失了童贞.由此可见"沉默是金"对中国人有更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的同事告诉我们,这个产品如果需要100美元,中国人用10美元就造出来了,我就会跟我的团队说,有竞争是好事” 克里斯·安德森不仅是互联网世界的先知,同时也是个中国通。1977年到2000年,作为《经济学人》杂志的雇员,他在北京工作三年,他的孩子也出生在中国。  相似文献   

4.
流动的中国     
王福春 《报林求索》2012,(10):48-49
<正>从历史悠久的绿皮车到贴地飞行的动车,车厢里的"风景"随时光变换,看中国火车摄影第一人带我们走过30年。《火车上的中国人》《动车上的中国人》是中国火车摄影第一人王福春的作品。从铁路走出的纪实摄影家王福春,用三十多年的时光,不间断地聚焦火车上的中国人,对火车车厢中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诚实生动的描写。在他的  相似文献   

5.
黄大赛 《青年记者》2012,(24):87-88
《述报》是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中文日报之一,其在新闻业务上的诸多创新和政治上的爱国追求,确立了其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先锋和进步地位。但作为报纸的重要元素——"《述报》馆主人"是谁,一直是个谜。笔者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和推断,初步确认近代著名洋务人士邝其照为《述报》创办人。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我们对中国的无知几乎同样大。为什么不转而亲近中国人?只有亲近中国人,我们才能知道从这个‘天国'我们获得了什么。——威廉·盖洛两个西方人,时隔百年,相遇在中国的长城之上。威廉·盖洛(1865-1925),美国传教士兼探险家。1903年,他首次到中国旅行,为了沿长江逆流而上。他给自己取了个中国  相似文献   

7.
平视农民工     
《中国农民工》这个节目有两层很重要的意义:其一,让农民工兄弟敞开心扉,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这个节目向我们展示的不是一个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而是拥有着灿烂梦想的勤劳中国人;其二,这个节目  相似文献   

8.
新闻观察     
9月,《中国企业家》原总编辑牛文文辞职创办《创业家》杂志的消息在业内引起很大震动。他为什么做出这个选择?他希望《创业家》在中国商业社会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请看本刊专访《创业〈创业家〉》。财经时报停刊整顿事件,是近期业界普遍关心的话题。请看魏永征教授的剖析文章《财经时报为什么受到纪律制裁》。  相似文献   

9.
不受当地审判的"治外法权",是让美军敢于低成本施暴的护身符罗伯特·贝尔斯是谁,他为什么要滥杀无辜?连日来,美国政府在解释,国际舆论在追问,而喀布尔大学教师瓦希德·祖丹佐伊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不管凶手是  相似文献   

10.
继《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郁闷的中国人》之后,著名作家梁晓声又一本深度解剖当代中国人文化心理和国民性的纪实录《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于日前由现代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至今仍保持手写习惯的梁晓声在书中一笔一画为当代中国社会纪实.曾以《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知青》等作品为人熟知的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一书中以一如既往冷峻而智慧的笔调、渗及骨髓的透视深度,以及充满人文理性的文字,对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状况、普通人的尴尬人生,以及中国的文化与文化人,进行观察与评述.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人文现状的"田野调查",也是一部深度的社会观察笔记.  相似文献   

11.
正犹记得2013年年末《一个人与这个时代》北京新书首发式上,当记者向白岩松问起为什么这套"华语名主持人丛书"的开篇之作是他的书时,白岩松笑着回应说:"为什么开篇作是我?与大家的各种联想、位置,都没有关系,可能因为我姓白,所以让我当了一回小白鼠。"《一个人与这个时代》是白岩松首次尝试由他人采访而整理出来的访谈录,记录着他二十年在央视的心路历程,更反映了这个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这种出书形式对于白岩松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而对于我  相似文献   

12.
新书推荐站     
《出版参考》2011,(13):37
《"气"与抗争政治——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应星/著定价:35.00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3月本书作者是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应星教授,他尝试以中国传统概念"气"来解释中国乡村的抗争政治与  相似文献   

13.
竹影 《新闻天地》2008,(4):19-21
杨丽萍,犹如一个空灵飘逸的仙子。从《孔雀公主》到《雀之灵》,从《两棵树》到《雨丝》,从《云南印象》到《藏谜》,她不停地给我们惊喜,并以她十足的民族风格,独特的艺术视角,超然的慧眼,通过无声的肢体语言向我们阐述着律动在生命深处的秘密。日前,随着《藏谜》在全国的巡演,使她成为马不停蹄的“忙者”,奔波在各个城市间,这个编导出让观众看了会流泪的舞蹈的女人,在舞台之下,又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4.
<正>什么是"小切口"?为什么要用"小切口"?这要从记者这个职业谈起。记者的职业,从两个方面看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记者对社会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不能亲自看到和听到许多事情;另一方面,社会变得如此纷繁复杂,即使一个人看见或听见某些事情,他也不可能确切知道他所经历的事情的原委和全貌。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就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记者的任务是报道和解释。既然报道是给人阅读的,那么要符合这两方面的需  相似文献   

15.
按照严复的看法,文化体系从来都是完整且不可人为分割的,中国学西方或学东洋,要么完整接受,要么全盘排拒,因为中西各有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梁启超1899年在《自由书》写过,"中体西用"思想严重束缚了中国人,是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他相信这个思想"不三十年将化为灰烬,为尘埃。其灰其尘,偶因风扬起,闻者犹将掩鼻而过之"。然而,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并没有完全放弃"中体西用"路径依赖。当然不是梁启超这样彻底否定所能解释的,因为"中体西用"  相似文献   

16.
"少年中国"是梁启超在他的著名政论《少年中国说》中创造一个富有活力的修辞。这个生动的意象有利于提振中国人对于国家前途的信心,因此广为流传。本文通过对梁启超当年所接受的西方思想资源的考察,认为"少年中国"这一创造性修辞的学理背景是当时他所接受的一种西方国家理论——国家有机体论,并由此探讨创造性语汇产生、传播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少年中国"是梁启超在他的著名政论《少年中国说》中创造一个富有活力的修辞。这个生动的意象有利于提振中国人对于国家前途的信心,因此广为流传。本文通过对梁启超当年所接受的西方思想资源的考察,认为"少年中国"这一创造性修辞的学理背景是当时他所接受的一种西方国家理论——国家有机体论,并由此探讨创造性语汇产生、传播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正>马克思的不朽名著《资本论》中,一共提到了世界各国680多个人物,其中有一个是中国人,而且是唯一一爪,那么,这个人是谁,马克思又为何会提到他?这里头倒确有一段掌故……马克思对政治经济颇有研究,虽然没有条件来中国,却在《资本论》中提到过一个中国人。这段话,出自《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的脚注中。马克思在讲到铸币、价值符号、直接从金属货币流通中产生出强制流通的国家纸币时,用小字写了一个编号为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为什么多贫血?中国人为什么比日本人少活10年?中国女孩为什么80%以上减肥失败?糖为什么是一种慢性毒品?烹调为什么是一种罪过?癌症和多种文明病为什么都是化学病?为什么说人类只有一种疾病、两个病因、三大症群?《西木博士的营养革命》一书回答了这些问题。本刊摘自该书前言。  相似文献   

20.
上架新书     
《九板斧斩断穷根》本书作者刘祥亚为你解释生活不富裕的根本原因——没有真才实学,没有思想,是不可能摆脱贫困的。此外,要想摆脱贫困,还要设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拥有做事的胆量和魄力,要有“将想法转化为行动”的决心,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网,懂得把握每一次机会,要有流利的口才等要素。哈尔滨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这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管理的清谈性图书。第一篇主要解决组织中国人的问题,提出了中国企业组织能力模型。第二篇是从学科背景来看组织问题,包括从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的角度。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