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英语周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它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可是,大部分学生存在害怕作文的心理。“言之无物”、“无病呻吟”是学生作文的通病。怎样才能使学生变“要我作文”为“我要作文”?在教学活动中,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想自己愿意想的,说自己愿意说的,写自己会写的,才能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2.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所以作文教学作为当今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众多的师生:作文怎么教?作文怎样写?作文课成了令老师和学生头疼的事。作文课上常见这样的情景:老师在那滔滔不绝地说,学生在那愁眉不展地写。搜肠刮肚而形成的文章让人感到味同嚼蜡。作文真的让人感到如此痛苦吗?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3.
刘淑萍 《新疆教育》2013,(15):32-32
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作文内容,“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采取了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4.
《现代语文》2005,(4):52-52
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有的作文老师便在讲解作文知识之后,进行“下水”作文。教师不仅“下水”去作文,而且做成之后还要讲解自己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要讲出文章的某些地方应该怎么写和不该怎么写的“为什么”的原因;要讲出写作时“我是怎么想的”:在评讲作文时,可以和学生谈“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5.
很无米之炊”,即使挖空心思写出来的习作,也是内容空洞,缺少灵性,怎么改变这种状况呢?在教学中我们作了这样的尝试:1.营造习作情境,走“作文生活化之路”。生活中处处有作文。老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丰富生活积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我们曾设计了这样一次作文课  相似文献   

6.
俞梁 《新疆教育》2012,(6):13-14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作文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几年来,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害怕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无从下笔,学生怕写,老师怕教、怕批改。为什么写作文这么难呢?我认为,与老师对待学生的习作态度和教学作文的方法有密切关系。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作文教学应着力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乐于表达,老师要发现学生作文的优点,鼓励学生敢想、敢写。下面,我就小学作文浅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如果要问一个语文老师教学中最怕的是什么?他的回答定然是作文教学;如果要问一个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是什么?他的回答定然是写作文。这是语文教学中最不该有但最普遍的一个怪现象。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作文难教难改,教师苦;作文难写不好得分,学生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也曾有过如此困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在我的教学中行之有效,现总结出来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8.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研究的热点。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生怕写作文、不愿写作文、写不出好的作文。以往人们有种观点,认为学生不会写作文、写不出好作文是由于缺少“生活”。为了解决这汪“源头活水”,很多老师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为学生创造“生活”。比如在春天或秋天让学生春游或秋游,叮嘱学生要认真观察.回来之后写游记。[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难点。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俗语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作文教学应着力于令学生“想写”,并且乐于表达。  相似文献   

10.
陈加娟 《语文天地》2012,(12):57-59
记叙文是学生写作时经常选择的一种文体,可是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写什么”和“怎么写”。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以为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一、言之有物言之有物就是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中学生写作究竟应该写什么?很多老师一直提倡“我手写我心”,这是对的。中学生应该多写“我”,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相似文献   

11.
常常听老师们讨论,说每次让学生写作文时,同学们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又写作文……怎么写作文呀!写什么呀。”这让老师很头痛。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教”不得法,致使学生对作文失去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就得先让学生对写作文产生兴趣。怎样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呢?我认为必须为学生创设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霍三振 《考试周刊》2012,(11):42-42
一谈起作文,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有很多同学感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难在哪里呢?一是不知写什么.二是不知怎么写。写作文果真如此痛苦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我觉得作文教学应着力于使学生乐于表达,从而改变学生苦不堪言的作文状况。那到底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爱上写作文呢?我归纳了以下几点心得,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全面地反 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当前一提“作文”,却令不少师生都 感到“头疼”,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甚至是“头痛”,讥之为“挤 牙膏课”,这种情况下所写出来的作文不是空话连篇,就是老调 重弹,缺乏真实的生活经验,不能写真事、诉真情,表达不了自 己的真情实感;而语文老师也是辛苦教,却收获甚微,他们自嘲 “背着沉重的蜗牛壳在爬行”。因此我觉得在当前新课改的 浪潮下,我们语文老师重视作文教学,提高语文水平,更是有着 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提高作文教学 水平呢?  相似文献   

14.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已越来越突出。新《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初中生写作提出了新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适应新形势新课标的要求呢?从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走出课堂、体验  相似文献   

15.
徐龙年 《丽水学院学报》2001,23(6):51-53,58
作文不是什么特殊和神秘的东西,“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凡是有点文化和生活体验的人都可作文,都能作文。叶圣陶认为,学写作要训练思想,要培养情感。他提倡语文老师本人应经常练笔,并鼓励学生多写多改,自能作文,自能合度,力求写出既通又好的文章来。叶老还深刻 地批判了“应试偏向”,让学生走健康活泼的作文之路。叶圣陶的作文教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改革和作文教学仍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文是用文字表达自己思想和感睛的学习形式。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是小学生必须具备和掌握的基本技能。但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老师就会发现,一提起作文,学生就会觉得很难,不知道怎么写,无从下手。因此,如何让学生在每次作文时都想写、乐写?这是语文教师应思考的问题。那么,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相似文献   

17.
作文,是语文老师和学生都深感头疼的一件事情。学生写作文,感到心烦,老师教作文、批作文感到收效甚微。那么,问题何在呢?我认为.作文教学的误区是制约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常听一些中学生说:“我们学习语文,最怕的就是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作文课老师一般都作指导,讲的是一套怎样选材,怎样剪裁,怎样开头和结尾等,老师越讲,我们就越不知道怎么写。”为什么学生觉得无话可写呢?为什么老师越讲学生越不知道怎么写呢?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生活的真实体验,缺乏对客观事实的独特感受。最近,笔者尝试用“作文三步法”中的“感知”去指导学生写作,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感知”的确可以成为提高学生作文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9.
谈到作文教学,迎头就会碰到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怎么改。其中“怎么改”一直是语文教师心中的“隐痛”,因为传统的作文教学要求:学生的作文要全批全改,精批细改。目前,许多学校的教学要求依然没有跳出这种窠臼,这实际上是套在作文教学上的枷锁,既约束了老师,又危害了学生。并且传统的作文教学的模式是“老师命题——学生写作——老师批改”,在这里,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5期曾以《作文是教出来的吗?》为题展开讨论,专家们借题发挥,各抒高见读后受益匪浅。其实,综合各家观点,说作文之道要让学生写其想写、抒情表意也好,说要像教孩子走路一样教写作也好,说作文靠“练”不靠“教”也好,说作文仰仗于有效阅读也好,内里都离不开一个“教”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就拿“练”为例,怎样练?练什么?关键还在老师。我们这里有人叫学生一个暑假写60篇作文,开学统计一下数字了事,这种“练”有效吗?其他如阅读、激发写作兴趣等,哪一项离得开老师的指导?韩寒有没有老师教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