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写意是中国传统绘画最主要的特征。儒、释、道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对中国画文化品格及写意精神的生成、培养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意”是作者发挥性灵感想,于画外寄托的高情雅致。是画家参与造化之机,脱却胸中尘俗的、极纯粹的心境。以书入画——书写性是写意画的不二门法。  相似文献   

2.
林散之(1898-1989),安徽和县乌江人。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耳、散耳、聋叟、江上老人。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林散之号三痴之“三痴”,也即痴诗、痴书、痴画,“散之”或由“三痴”谐音而来。先生诗、书、画俱佳,正像黄宾虹所说:“诗书画合一,不朽也。”  相似文献   

3.
张菊霞 《成才之路》2012,(25):35-35
贾宝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儿,在他身上,可以找到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印记。他不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而是一个深受儒、释、道文化影响的,亦儒亦道,非儒非道,有欲无为,欲动未动的思想矛盾者。  相似文献   

4.
正南京以西40公里,有一处历史悠久的古镇——乌江。这里自古人文荟萃,曾出现过中唐诗人张籍、南宋词人张孝祥、书法家张即之、清初画家戴本孝等诸多名家,更留下无数文人骚客的足迹。近代,又诞生了一位风标独立的草书大家——林散之。林散之是诗、书、画三绝的艺坛大家。他早年致力于画,晚年又以书法名扬天下。然而,他自认为是"诗第一,画第二,书第三"。林散之书法用  相似文献   

5.
苏东坡,本名苏轼,生于宋仁宗景桔三年(公元一零三六年)十二月十九El。眉州眉山县人。苏东坡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三人在宋代文坛上皆享盛名。后人称之为“三苏”。皆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苏东坡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书、画俱佳。是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但这位泰斗级写诗赋词的人物在一些场合竟也先后四次遭遇“难倒”的尴尬情形。  相似文献   

6.
论宋释智圆的文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释智圆是宋初重要的诗僧。他用儒家“诗道”、“道”观说诗论,大倡“善善恶恶”的诗教,认为古的根本是“仁义道德”,反对当时坛上的形式主义风气,开宋释以儒论、关注并参与当前学思想斗争之风。智圆的学观是“三教合一”的时代化潮流的产物,从此僧人论走向张扬儒家学价值观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谢灵运、陶渊明、王维三位大诗人对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分别体现了儒、道、释三大文化思想资源在自然美观念上的不同取向。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谢、陶、王山水田园诗或“悲”或“喜”或“空”的不同审美情趣,粗线条地描述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某些方面的基本风貌及其形成发展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若即若离殊途同归——中国传统诗、书、画关系琐谈叶坦关于中国传统诗、书、画的危机已谈了许多年,也有不少有识之士企图以变法来挽狂澜于既倒。其中一种“变法”就是打破诗、书、画的界限,以诗代画,以书代画,诗画混合,书画混合,等等。其理论根据之一,则是认为诗、...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诗歌描摹的花卉草木、飞禽走兽、山水园林、南亩躬耕、书琴吟咏、饮酒闲居等诸多田园意象似乎皆饱含着诗人生命心语的真情表白。观乎陶诗虽说在某种程度上承继了儒、道、释三教哲思的文化观照且蕴藉着孔、老、佛的学说兼修的思想特质,然则实质上却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达求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的生命超越、辩证扬弃、性灵升华并建构了匠心独运的人生化、艺术化、审美化、愉悦化的“南山人格”模式的审美妙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尝试从士大夫思想模式角度,从儒、道、释三个侧面,对泰山诗作出归纳、疏理和解读。儒意诗每借泰山喻扬社会伦理或人生哲理;道意诗着意于借景抒情,重在高扬主体人格和豪情;禅意诗则以“平常心”静观万物,似有所悟,若即若离,玄然意远。三类诗各具千秋,各有不足。其利弊得失,足资当今诗人和读者借鉴。  相似文献   

11.
诗与画作为两种紧密联系的艺术样式,被称为孪生姊妹。“书画异名而同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等名言隽语足以表现二者作为姊妹艺术的相通互借之处。然而,诗与画毕竟又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其特殊性自不待言。况且中西艺术史上关于诗画的比较研究又是以各自的艺术实践为基础的,同样是诗,或同佯是画,在中西方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特征。所以本文就以中西方传统的诗画对比观为基点来探讨它们各自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内涵。众所周知,在诗与画的关系上,苏轼倾向于“诗画同律”说。在《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中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名言,而在《书摩诘蓝田烟雨  相似文献   

12.
生态道德教育是在全球生态危机加重的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模式,虽然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但却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其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就是十分重要的理论来源和依据。现从中国主流文化:儒、释、道三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出发来分析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范曾     
范曾,字十翼,江苏南通人。中国当代大儒、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文学家。范曾提倡“回归古典、回归自然”,身体力行“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美学原则,对中国画的发展作出贡献,开创了“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先河。  相似文献   

14.
宋代的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具有鲜明的特色,逐渐形成三家鼎立的局面.在众多注解老子的书中,苏辙所作《老子解》具有鲜明的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的特色.该书流传后世,影响深远.他三家融合思想的基础是其独特的“道”观,其三家融合思想观的内容有:儒道融合、道释融合、通过“中和”、“复性”以至于“道”以及有特色的圣人之“体道周物”.  相似文献   

15.
“志愿”一词虽为舶来品,但在中国确有其深厚的文化土壤,文章旨在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中即儒、墨、道、释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探寻志愿精神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相通之处,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同时为我国志愿精神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儒法道释之间的互补及融合,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儒、法、道、释的融合是一个完整的人、和谐的人的内在要求,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欲求与自足,它反映着人的存在本质的复杂与深邃。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金陵学派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陵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几乎无一不是出身“名门”,有着深厚的儒学根底,有的还有科举的功名,可谓是“阅遍”儒、释、道经典。“金陵学派”的学者大量沿袭、移植、改造中国儒家学说(尤其是宋明理学)的概念、范畴、命题来论证伊斯兰教的宇宙观、性命观、认识论、两世吉庆观和伦理观。因此,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思想是“金陵学派”的重要理论来源。除了受儒家思想影响之外,“金陵学派”的学者们的著作中也有佛、道影响的痕迹。“金陵学派”用汉文经典代替阿拉伯文经典,用儒学(兼有释、道思想)诠释伊斯兰教义,使伊斯兰教在中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色化,构建了中国伊斯兰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8.
旨在通过对清初武夷山脱颖而出的诗僧内外兼擅、诗禅并茂的探讨,加深对武夷山佛教了解的同时,增进对武夷山儒、释、道三教文化和谐发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交流中发展的,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也是这样。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的传入,无论对我国古代的统治思想还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演变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冲突和融合,直接影响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特别影响了书院制度的形成。 一、佛教的传入及儒、释、道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李丽霞 《课外阅读》2011,(3):194-194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开始了一个不安定的灵魂的漫游之路。如何对生命意义重新定位?怎样的走路方式更适合于自己高洁的品性?怎样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人生?政治的失败使他不羁的心灵开始了新的思考,在“儒”、“道”、“侠”的传统文化思想深刻的影响下,李白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的审美示范。下面笔者将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梦》一诗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