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寻根》2016,(6)
正关帝信仰与闽台地缘台湾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部,从地形结构上来看,处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由此得天独厚的地缘关系,关帝信仰于明末清初或随明郑军队渡海而来,或随福建垦民分香、分灵而来,亦有官方倡导于台湾本土修建庙宇,渐次形成了福建祖庙、台湾开基庙、分灵庙为架构的传播体系。据《重撰福建通志》记载,福建最早的关帝庙始建于宋宝年间(1253-1258年),在长汀县河田  相似文献   

2.
妈祖信仰为何千年不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妈祖信仰为何千年不衰陈宠章编者妈祖为宋代人,相传她聪明、勇敢、善良,驱邪治病,济世救人,善观天象,预测风云,拯救海难,极受人们的敬生和爱戴。千余年来,逐步形成的妈祖信仰,其影响已由莆田湄州屿一隅而遍及全国沿海诸省市与港澳台地区。随着华族的播迁和活动空...  相似文献   

3.
徐义强 《寻根》2006,(4):58-61
“王爷信仰”是闽南和台湾最为独特的习俗。王爷信仰在闽、台地区十分普遍,并且在民间信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台湾,设庙祀神最多的是福德正神,即土地公,居第二位的就是“王爷”。王爷是地方性、乡土性的神,通过探求王爷信仰的源流,可以看出闽台文化和民间信仰双向互动交流的图景,王爷信仰的传播与反向传播的互动,彰显出了闽台文化同源一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刘翔南 《寻根》2005,(6):126-129
唐山过台湾,是指历史上由祖国大陆向台湾岛的移民活动。清代《台湾志略》记载:“台湾人称内地为唐山,内地人日唐人。”由此可见,“唐山”就是台湾人对祖国大陆的称呼。在台湾省,“唐山过台湾”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一句话,直到现在,很多台湾人仍把回大陆叫“回唐山”。  相似文献   

5.
移民与台湾的"内地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全海 《寻根》2006,(6):18-22
在信息传播和交通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文化和生产技术的扩散与交流,大多是通过移民实现的。中国移民史上漫长而艰辛的台湾移民即承载着民族融合和文化传播的特殊使命: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一环,还是中华文化从起源地向四周扩散、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向。如此艰辛而漫长的历史进程始于西汉“七国之乱”之时,至唐末五代,先后出现了中原之民迁徙入闽的三次高潮。两宋以后,继有入闽之中原之民,迁至澎湖,进而渡海赴台。连横在《台湾通史》中记日:“当宋之时,漳、泉边民渐来台湾,以北港为互市之口。”至荷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中国移民,主要是福建漳、泉移民的足迹已经遍及台湾全岛,与土著居民和睦相处,共同开发台湾的资源,成为台湾的真正主人。  相似文献   

6.
李映发 《寻根》2009,(2):43-46
四川人的信仰习俗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藏、彝、羌、土家等兄弟民族十余个,本文主要讨论汉族的信仰习俗。清代四川是一个移民社会,各省入川移民绝大多数是汉族。清代移民“五方杂处”,长时期的“习尚相染”,逐渐形成共同的信仰习俗。四川地域辽阔,各地习俗虽有些地域差异,但也不过是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7.
王苧萱 《寻根》2007,(4):12-16
在妈祖祭祀活动中,有一种类似"回娘家"的仪式,即妈祖神像返回故乡,分灵妈祖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的仪式。它体现了人们对祖居地的深厚感情以及华侨落叶归根的心理诉求。透过台湾妈祖"回娘家"  相似文献   

8.
论早期新加坡华族的妈祖信仰童家洲妈祖作力帆船时期的航海保护神,由中国闽粤沿海传入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是与16世纪以后我国苦力华工出国的苦难历史紧密相连的。同时也与马六甲、槟榔屿、新加坡渚港口的兴起,及其地位消长变化不无关系。本文试就早期新加坡华族的妈祖...  相似文献   

9.
田勇 《寻根》2013,(5):141-142
富察氏家族作为满洲大族,其祭祀自然就承袭了萨满教中多神崇拜的思想,他们所信仰供奉的神仙就是满洲族源神话中的三仙女--恩库伦、正库伦和佛库伦。富察氏偶尔还会基于某种政治的需要,对其他神灵加以崇拜,如富察氏中的显赫人物福康安在征台的过程中大力推崇和传播台湾妈祖信仰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10.
李玲玲 《寻根》2011,(6):135-138
比千和妈祖是中华民族传统民间信仰中知名度很高的神祗,他们与林姓都有深厚的渊源。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是“海上女神”妈祖的诞生地。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二日妈祖诞辰和九月初九妈祖“神化”的日子,岛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手持香烛,在妈祖神像前顶礼膜拜,虔诚许愿。这个面积只有16平方公里的小岛,却吸引了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万人来朝拜观光。湄洲岛因此被人  相似文献   

12.
严奇岩 《寻根》2008,(4):74-77
屯堡文化是一种移民文化,其形成直接来源于明初因军事行动引发的大规模移民浪潮。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进攻西南,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后,把军队留在了云贵地区,又下令将留成者的父母妻儿全部送到戍地。按“三分守城,七分屯种”的定制,军队的居住地称为“屯”,移民的居住地称为“堡”,他们的后裔就叫做“屯堡人”。一般认为贵,  相似文献   

13.
正京杭大运河作为沟通我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以漕运、交通促进沿线城镇经济发展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河漕治理活动也促使金龙四大王、妈祖、晏公等水神信仰盛行。明清时期的淮安,既是漕运和河工重地,也是水神信仰极为盛行的地区,其中又以黄、淮、运交汇的清口最为盛行。清口集中了金龙四大王、妈祖、黄大王等各种水神的庙宇,数不胜数,在众多水神祠堂和庙宇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清口惠济  相似文献   

14.
刘涛 《寻根》2023,(2):125-131
<正>目前,学术界关于汕头与台湾族群互动研究已有论述,对后学研究有所启发,但在广度与深度上仍有探讨的空间。如长期以来,学术界多将“河老”写作“福佬”,而未述及万历癸丑《漳州府志》出现“福佬”本字“河老”。洪维晟《16—18世纪往来台湾的潮州人群初探》一文述及潮州人由于使用福佬话而被视为台湾“福佬人”,认为相关的地名与民间信仰遗存可反映其本来面目,却未从“福佬”一词由来,  相似文献   

15.
华人在欧美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要比在东南亚小得多,分散得多。华文作家犹如散兵游勇,很难组织起来,更难落地生根,插足当地文坛,因而影响不大。西方华文作家所面临的母体文化与居住国家客体文化的差异,比东方华文作家要大得多。西方华文文学迟至用年代萌芽,后又中断多年,至60年代才发展起来。其主体是留学生文学。从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社会上崇洋风气的影响对台湾政治经济前景缺乏信心和对大陆的疑俱,大批台湾学生漂洋过海留学欧美(主要是美国)。这股“留学狂潮”造成了本世纪最大的一次知识分子“移民”。他们学成后便“留”而…  相似文献   

16.
宋全忠 《寻根》2007,(4):4-11
台湾妈祖庙最多 台湾是一个信仰多种宗教的地区,正式登记有组织的宗教活动有道教、佛教、回教、基督教、大同教、轩辕教等11种。由于宗教多,所以寺庙也多。据台湾媒体报道,目前全台湾3.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2万座寺庙,平均每1.8平方公里就有一座。而在这些寺庙中,妈祖庙又最多,  相似文献   

17.
宋全忠 《寻根》2011,(3):35-40
人们来到一个新的甚至有点恶劣的环境,当无法自我控制之际,辟邪逐厉与祈安求福的民俗信仰便应运而生。于是,辟邪物不仅成为民俗焦点,更留下可贵而亲切的文物。台湾各地“石敢当”的广泛应用就是这样。台湾不管是城镇、还是山区,  相似文献   

18.
向未来迁徙     
安希孟 《东方文化》2000,(4):120-122
17—18世纪欧洲持不同政见为逃避思想迫害、追求自由而向美洲作“空间移民”。但美洲毕竟也不是不受限制的“自由之乡990留在欧洲的人们在无空间可迁徙的状况下,便向未来做“时间中的移民”,即变革自己周围的社会。今天,美国人和欧洲人一样,也面临着“时间迁徙”,即同传统实行决裂。这才是“移民”的实质之所在。仅在空间移民,也许还没有脱掉坟墓的潮湿的霉味。  相似文献   

19.
朱定波 《寻根》2013,(1):29-35
明未清初,闽粤先民迁居台湾时为祈求平安与幸福,都从家乡带去了各自的信仰神明,并不断对民间信仰文化进行创新传承,在台湾塑造了一批全新的民间信仰,主要有:  相似文献   

20.
“解手”的传说与明清“湖广填四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传于全国各地的关于“解手”的民间传说,皆认为它的起源与历史上的移民迁徙有关。但在归源于哪一个具体历史时代上,却有较大的分歧:四川以外地区一致认为,“解手”是明初强制移民政策的产物;唯独只有四川地区将其归于清初。本从四川地区存在一个明代洪武大移民时代,毫无例外会出现强制移民现象,而清初四川不具备推行强制移民政策条件的比较研究中,认为四川地区把“解手”传说归源于清初,是由于混淆了发生在明、清历史上两次“湖广填四川”运动的性质,是“附会”历史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