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莫金山 《寻根》2005,(2):126-127
科举,即“分科举仕”的简称,它创设于隋朝开皇七年(587年),终结于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后历时1300多年,是中国封建时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也是世界上历史最长久、影响最大的选官考试制度。科举设立以后,春季开考的称为“春闱”,秋季开考的称为“秋闱”。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大抵说来,分为三级:乡试被录取者称举人、会试被录取者称贡士、殿试被录取者称进士。  相似文献   

2.
书院:科举应试教育的承担者与矫正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兵 《寻根》2006,(2):16-21
作为“抡材大典”的科举考试对士人物质和精神地位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它必然会制约为士人提供应试知识的教育机构的发展。书院作为教育机构虽然不能排斥科举,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为科举应试服务,但与官学不同,书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教学活动彰显出其既不同于官学、又不同于私学的独特个性,即强调道德养成是读书应举的前提,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矫正应试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片面追求科举的弊端,进而对整个社会的应试教育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京翰,号西村,连城县新泉镇人。祖父张国宝为乾隆三年戊午科举人,曾任浙江钱塘水师营督师,素行廉洁。父亲张斯禹为邑痒生,年仅28岁就病逝。京翰年幼好学,博闻强记,所学涉猎甚广,除诸子百家外,易经、数学亦无不通晓。乾隆四十五年(1780)中庚子科举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又考中进士。1781年,中  相似文献   

4.
卢兴国 《寻根》2013,(6):136-139
一 近年来,笔者在收集整理县城内几位科举名人的资料时,参阅了部分科举著作,其中有解放军出版社出版(2004年1月第1次印刷),由王鸿鹏、王凯贤、肖佐刚、张荫堂诸先生合著的一套《科举名人丛书》(包括《中国历代文状元》《中国历代榜眼》《中国历代探花》《中国历代武状元》),发现介绍邹平县籍的几位科举名人有两人的内容有误。  相似文献   

5.
陶易 《寻根》2008,(1):23-27
在中国科举史上,一名考生(古称“举子”)如果接连考中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的话,就被称为“连中三元”,这是极其难得和极其荣耀的事。那么自隋唐至清末约1300年的科举史上究竟出现过多少“三元及第”者呢?据清人王之春《椒生随笔》和朱彭寿《旧典备征》卷四的记载,连中“三元”的共有13人,他们是:  相似文献   

6.
陶易 《华夏文化》2023,(3):20-22
<正>清末民初的朱彭寿在《旧典备征》卷四中记载了清代的“科名佳话”,列举了祖孙鼎甲、父子鼎甲、兄弟鼎甲、五子登科、七子登科等科举世家资料,展示了有清一代的科举盛况。其实早在中国科举史草创的唐代,就已经涌现出很多类似的科举世家,文献中不乏记载。笔者在编著《唐代进士录》的同时,也曾留意过此类资料,做过一些抄录。现将这些资料略加梳理,草撰成文,以飨读者。一、科举世家凤阁王家。  相似文献   

7.
明月 《寻根》2007,(3):18-20
在清朝,汉人以汉文参加科举考试并夺魁,虽甚艰难,但不稀罕,若蒙古人与汉人同应科举而夺魁,则堪称空前绝后,这个人就是崇绮。  相似文献   

8.
在科举制度成为统治者选拔官吏的一种主流手段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宋代华阳王氏家族以累世科考成功而著称于世,号称"六世词科只一家",在科举对家族发展方面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本文分析了王氏家族科举成功的表现及其原因,并通过这一个案对宋代科举与家族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9.
何建木 《寻根》2012,(3):74-83
徽州是程朱桑梓乡邦,也是宋明理学渊源之所在。明清两代徽州人才辈出,产生了大量进士举人,成为中国科举文教事业最繁盛区域,被视为“东南邹鲁”。宋明以来婺源一邑在科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徽州府各县一直排名最前列。唐代婺源即有胡学等考中进士。宋代婺源县具有科举功名者多达288人,位列徽州府第一,宋代婺源县学人所创造的学术著作也位列徽州府第一。  相似文献   

10.
岳鸳鸯 《寻根》2011,(5):39-45
科举图书是科举时代书坊组织编撰出版的,供乡试、会试、殿试考生应试的参考书。此类图书是晚明出版传播行业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所谓“比岁以来,书坊非举业不刊,市肆非举业不售,  相似文献   

11.
陶易 《寻根》2010,(6):26-32
<正>在我国宋代以后的科举史上,虽然也存在考试内容及程式束缚考生、考试中难免舞弊现象、录取中存在人为因素等诸多弊端,但总体上来说还算公平公正,取舍主要以成绩为标准。然而在科举刚刚起步的唐代,一切都  相似文献   

12.
布儒 《华夏文化》2013,(1):47-48
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了科举制度。1300年间(605—1905),科举产生的进士将近10万人,举人、秀才数以百万计。明清两朝,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分时间都不下50万人,把童生计算在内,则以100万计。科举废除后,除了部分年轻者选择进入新学堂或留学外,  相似文献   

13.
李昱 《寻根》2024,(1):140-142
<正>吴其濬(1789—1847)是清代河南唯一的状元,其家族也是清代乾嘉时期的科举世家,中州望族。固始吴氏耕读传家,以举业发迹,一门多进士,是久负盛名的科举大家族。本文通过爬梳史料,梳理固始吴氏家族发展轨迹,揭示该族百年兴衰浮沉。  相似文献   

14.
闻华 《华夏文化》2011,(3):53-54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影响巨大。从隋唐创立科举制开始,除了文科举,还有武科举。从武则天开始,就有了武科举的明确记载。之后各个朝代,除了元朝没有实行过武举外,宋、明、清都有武举制度,与文举并列。但是,有一个现象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就是在各种历史文献中,说到科举通常仅仅是指文举,并不包含武举。  相似文献   

15.
陶易 《寻根》2013,(1):14-19
唐代是我国科举史上的草创阶段。一方面其制度尚不完善,如行卷之风盛行,录取存在人为因素,防弊措施不健全,科目过于繁杂等;另一方面,唐代科举也滋生了一些社会习俗,如曲江宴游、雁塔题名等,尤其是新进士的宴游活动,其名目之多、规模之大、奢靡之甚,都足令后世瞠目。它既反映了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生活的丰富,  相似文献   

16.
唐宋科举制度杂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科举制度杂谈陈峰在中国封建时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两汉的荐举、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几个阶段,其中尤以科举制存在的时间最长,直至晚清才最终消亡。可以说,科举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种选官取士制度,而唐宋两代又是科举制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靳勇《诗经》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诗歌总集,为五经之首、儒家“六艺”之一,在清朝灭亡前二千多年间,一直被当作教科书,是科举时代必读之物,即使今天,其中一些篇章仍列入教科书中。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未曾受过《...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武举制度管益农武举制度的创立中国的科举制度,发端于隋代。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揭开了中国科举制度史的第一页。武举作为科举之一目,始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据杜佑《通典》卷十五《选举三》记载:"长安二年,教人习武艺...  相似文献   

19.
两宋时的眉山县,所辖区域只不过二十乡、六镇,大约二万多户,但是,据统计,两宋时期,这里共出了909名进士。两宋眉山进士群体呈现出向上趋势、颠峰状态和一流个体的显著特征。两宋眉山进士群体研究》课题组认为,宋代眉山进士群体是宋朝文官政治、科举完善、文风转变等大环境,以及当时眉山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版繁荣、教育兴盛等小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宋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与实践和眉山学子发愤好学也是眉山进士群体产生的重要原因。眉山的科举文化乃是科举文化史上不可企及的颠峰,与"三苏"一起成为眉山文化鼎盛的符号。今天,我们要借鉴宋时眉山教育的成功经验,把文化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为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0.
八股文与清代教育邓云乡清代光绪二十七年,即庚子后一年,公历一九零一年,西太后那拉氏和光绪皇帝在西安行在七月已卯,下诏书…“改科举自明年始,罢时文试帖,以经义、时务策问试士,停武科。”(见《清史稿·德宗本纪二》)这样,自明代以来、清代二百多年中,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