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铁婴 《文化交流》2001,(3):16-19
中国是一个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与社会的发展是互动的,综观中国近代婚姻家庭的变迁,几乎是与社会的重大变革相伴。自从“六礼”在周朝形成以后,传统的婚姻关系和仪式几千年来较为完整的承袭着,中国的婚姻家庭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婚姻家庭才开始出现变革,但到了20世纪下半叶以至目前中国婚姻家庭的变迁更具有划时代的发展。如离婚率上升、婚外恋、丁  相似文献   

2.
近代百年,中国东北地区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渡阶段。这场社会近代化变革影响了近代中国东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结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社会风俗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社会史研究的复兴,关于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更是呈现出了繁荣发展的局面。近代东北社会生活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研究者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归纳总结的同时,笔者结合现阶段近代东北社会生活史的研究现状,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俄国的民粹主义以俄国特有的社会状况为基础,是俄国在经历农奴制度后,探索未来发展道路的一环。俄国的民粹主义在知识分子的带领下开展"到民间去"运动,旨在以俄国的土地为根基,在传统村社思想影响下,与农民统一战线,避开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实现农民真正的解放。从俄国民粹主义的产生到消亡,可以看到19世纪俄国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和通俗文化的繁荣,中国文坛兴起了纪实文学热。纪实文学的兴盛,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时代的赋予。一方面,社会发展日益加速,民众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迫切需要了解急剧变化着的社会,而新闻媒体对重大社会事变始终表现出避实就虚“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于是,以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口述实录文学、纪实小说等为基本样式的纪实文学,趁“需”而入,以数量可观的报刊为主阵地,担负起“传播”重任,成为“第二新闻”调配了读者了解历史和现状“秘密”的口味,造成求“真”的诱惑,产生了填空补白  相似文献   

5.
<正>研究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的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西方的传播,无论如何是绕不过中国外文局这座巍峨的高山的。如果说,《天下》杂志代表着20世纪上半叶民国政府和以吴经熊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合作,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次重要尝试,那么中国外文局的历史则是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上的一个代表。本文仅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外文局古代作品翻译出版史做一个简略的回顾。第一个阶段:1950—1976年  相似文献   

6.
正确处理三种文化成分的关系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 ,中国社会发展的许多重大曲折 ,从文化史的角度审视 ,主要反映了我们在处理三种文化成分上的困惑与探索。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不断涌入 ,但在 1 91 9年以前传统文化依旧牢牢地占据着统治地位。民国初年统治集团的腐败和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迫使力图借重西方文化来寻求中国出路的知识分子毫不留情地揭露传统文化落后部分的弊端。 1 91 7年马克思主义文化进入中国后迅速发展。从此中国文化就由传统文化的一统天下变成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三种成分并存的局面。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以…  相似文献   

7.
清末中韩宗藩关系之考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东亚世界自秦汉起,便形成了所谓中国传统的天下秩序(Chinese World Order),一直维持着以中国为中心的独立国际秩序,同时,中、韩、日三国也在此天下秩序下,大体上和平共存;此种关系在19世纪中叶受到西方外国冲击之前,一直平稳地持续着,特别是韩中两国之间的传统宗藩关系绵延不绝,直到进入19世纪后半叶,才因两国间突发的复杂多端的问题而使韩中息息相关的外交关系面临考验。  相似文献   

8.
在传媒领域里,报刊是出现最早 也是最为广大受众接受的第一媒体, 在整个传媒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全世界报刊的种类浩如烟海,为跨文 化交流和信息传递起着不可或缺的作 用。为了更好地发挥报刊的传播效 果,国际社会发起并成立了一个专门 针对报刊发行的国际组织——国际报 刊发行促进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ir-  相似文献   

9.
正新疆的发展,"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离不开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力共建,离不开各国媒体的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也迫切需要新疆媒体从新疆区域传播迈向针对周边国家的国际传播。新疆经济报系尝试运用传统报刊、网络新媒体等多种渠道,以经贸新闻信息传播带动文化等其他新闻信息的传播,从区域传播迈向国际传播,积极参与构建中国现代传播体系,其特色值得探讨。一、新疆经济报系迈向国际传播的特色新疆经济报系从新疆区域传播迈向国际传播,在传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期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共识。在美术方面,欧洲的油画被视为西方美术的代表。广州的贸易画、上海的圣像画是当时人们油画尝试的开端。随后西式美术教育先后在南北各地试行。  相似文献   

11.
郭渊 《文化学刊》2008,(4):78-86
清末民国初年,东北人民通过俄国布尔什维克的传媒初步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从十月革命到五四运动,布尔什维克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利用大众传媒,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共建党时期,中共党人和进步人士通过创办报刊,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在东北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东北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成为较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外销绸既洋溢着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和审美趣味,又散发着西洋异国情调,不仅柔曼华美,而且也是18世纪、19世纪中西海贸背景下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次相遇和对话。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上航线之一,自古便是国际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交通动脉。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  相似文献   

13.
<正>"新型大国关系"是在21世纪中国快速崛起和美国重返亚太背景下,面对大国关系变动中的不确定性,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探索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间关系的新模式。它准确捕捉到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关键问题,为摒弃传统大国冲突的旧有模式提供了建设性思考,也为中国发展与其他大国间的关系扩展了新思路,是对中国外交理念与实践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语     
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的理论和实践能够直观地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意蕴和价值,唤醒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船坚炮利,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逐步瓦解,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日渐疏离;在中国日渐崛起的今天,我们就可以用中医重塑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去除文化上的殖民地心态,并通过对中医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医是一个包含理、法、方、药的系统,它不只是一个单纯的  相似文献   

15.
斗室三间藏日月,报章万种纳乾坤。1998年苗世明创办了华北地区第一家家庭藏报馆,在此基础上,2003年,一个国际性标准的景点——苗世明藏报博物馆又在平遥古城对外开放,这是我国第一个私家藏报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集报,现集古今中外报纸30611种,368712份;杂志10221种,55154册、图书3266册。收藏的早期报纸主要有清朝时期的《申报》、《京报》、《南洋官报》、《新闻报》、《沪报》、《中外日报》、《晋报》、《大同白话报》和民国五年《晨钟报》创刊号等民国报刊500余种以及建国后各个重大历史时期的报纸,还有全国世界90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6月19日至20日,应波兰共和国总统杜兰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波兰进行国事访问。访问前夕,习近平主席在波兰《共和国报》发表题为"推动中波友谊航船全速前进"的署名文章。文章在回顾中波两国交往历史时,特别提到了17世纪中叶来中国的波兰传教士卜弥格,肯定了这位"波兰的马可·波罗"作为"首位向西方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成果的欧洲人"的重要历史地位。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作为两国人民之间的沟通桥梁,像  相似文献   

17.
编辑手记     
《国人的陋习》由来已久,君不见“拿小聪明当智慧”“错将虚荣当自尊”“墙头草随风倒”者比比皆是;“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可是《当知识分子成为小丑》,试问,还有谁,不是小丑?我们常常以为网络是虚幻的,于是不经意地留下各种痕迹,可是,网络真实得可怕,它会无比清晰地记录下一切行走过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孙丽丽 《文化学刊》2009,(4):136-140
近代知识分子的概念与中国传统读书人的概念是有着较大区别的。但是近年一些著作中,习惯用近代知识分子的概念解释中国传统的读书人——“士”。针对晚明时代“士”从事的职业变化讨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形成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即只有“士”脱离了传统仕途,取得独立的生存职业,才有可能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变。晚明时代这一转变已经隐然发生了。  相似文献   

19.
当下形成了对鲁迅全方位、多样态的贬损和亵渎。其主体均系所谓"知识分子"。大陆新儒家则系中坚者。其之所以如此,是因鲁迅妨碍他们拒斥自由民主,主张复古更化,建立儒教国家的政治诉求。而鲁迅通过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而实现"立人"的人之解放伟大战略也使得基于传统文化的民族自大狂们不满。中国当下知识分子站在权贵一边,鼓吹为奴的价值取向,借以谋求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这与鲁迅对知识分子的规范恰成反调。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结怨甚深,不单挖掘了祖坟,而且预言了子孙。所以他们视鲁迅为仇雠。整个社会文化语境不变,贬损、亵渎鲁迅就会演变成为中国当下某些"知识分子"的"新常态"。其实,唱衰鲁迅,就是唱衰民族,乃是一种亡国之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天津<益世报>为中心,将自由主义的理论研究置于20世纪30年代多重复杂的历史语境之中,探讨两者间的互动关系,以揭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严峻的民族危机之下对中国自由主义话语体系的重构.文章对30年代自由主义的解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重新解读自由主义的核心基础--个人主义;二、抨击国民党的一党专制,主张开放党禁,实行政党政治;三、在保障个人自由与公民权利的基础上,制定宪法,并希望能按照宪政民主的原则,建立一个即有能力又有能负责的政府,以期克服当时严峻的民族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